立足篇章 指向表达
2014-10-16官正华
官正华
在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已然成为教师的共识,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勇于尝试,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精彩片段常见于报刊,但是多数优秀教学范例围绕着关键词语、关键句子、关键段落展开,缺少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条理、顺序等方面对作者的表达形式进行探讨。由于篇章角度阅读经验的缺失,笔者发现很多高年级学生对于段落、细节的描写掌握比较扎实,但缺乏从整篇文章的角度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写清了哪些故事?故事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故事如何体现要表达的主题?……到学生动笔写作文时,篇章意识的缺乏显露无遗:条理不清、详略不当、布局混乱等现象比比皆是。如何从篇章角度进行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课堂实践,找到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结构布局
我们可以试想,一位作家动笔写文章之前,应该对所写文章有一个大概的构想,有成竹在胸,才能下笔如有神。所以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跳出字词句段的限制,站在篇章的高度,揣摩作者是如何对文章进行布局的,再把作者的思路、文路、想法结构在学生面前呈现,让他们明了:原来走进文学殿堂的钥匙就是这样简单易得,我们也能尝试这样写作!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猫》这篇经典课文,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名篇,怎样去发现老舍先生的文章布局奥妙?
师:课文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猫到底有哪些古怪的性格?自由读第l~3自然段,选你觉得最有趣的性格,写在彩纸上贴在胸前,并且读出那种性格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写、贴,交流语言特点。黑板上按照学生交流的顺序贴上:贪玩、尽职、勇敢、老实、高兴、不高兴、怕,再分别交流学生的阅读感受。
师:刚才我们了解这只猫的性格的确古怪,现在我们请7位同学到讲台前,把这只性格古怪的猫读出来。(指名学生上台)你们觉得谁先读?谁后读?
生:我觉得按课文的顺序来读好一些,先读“老实”,再读“贪玩”,接着是“尽职”,然后是“高兴”和“不高兴”,最后再读“怕”和“勇敢”。
师: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读?不能按照我们刚才喜欢的顺序读吗?比如,咱们班大多数同学喜欢猫“尽职”“高兴”的性格,把这两种放在最前面读。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我发现老舍爷爷是把相反的性格放在一个段落写的,比如第一段的“老实”“贪玩”“尽职”,都是相反的。大概他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猫的性格很古怪吧。
生:是的,第二、第三自然段也是这样。
师:(根据课文顺序调整黑板上性格词的位置)按这样的顺序,请上台的同学排好队读一读,大家感觉一下是不是这样。(学生分句朗读)
生:我感觉,这样写让猫的性格显得非常矛盾,突出了猫的古怪。
生:而且读起来语气很有变化,让猫显得更加活泼了。
师:老舍爷爷这个写作的秘密让你们发现了,真厉害!如果学会这种表达,你们也会成为班级的“语言大师”!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我们在教这样的文章时,常常被他幽默的、生活化的语言吸引,忘记了文章布局的巧妙。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交流课文语言的精妙,并提出问题:我们可不可以按照大家喜欢的先后顺序读课文?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自发地开始思考:为什么老舍先生的先后排列和我们喜欢的不一样?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这样写让猫的性格显得非常矛盾,突出了猫的古怪”,“读起来语气也很有变化,让猫显得更加活泼了”。
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翠鸟》第一自然段介绍翠鸟样子是从下到上的顺序,先写小脚,再写羽毛,最后写头,而写羽毛部分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胸部到背部最后写腹部羽毛,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统一调整顺序从上到下写可不可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重构,讨论作者写作的秘密。长期这样教学,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像教师最后总结的那样:“这个写作的秘密让你们发现了,真厉害!你们会成为班级的语言大师的!”
二、研讨选材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选材目的是表现文章的主题,文章的选材必须紧扣主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从篇章选材的角度探讨理解这一点,才能领略作者的写作秘密。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最后一段要写夜色中的威尼斯?《少年闰土》为什么重点回忆了这四件事?……我们使用的教材所选课文都是专家、学者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遴选出来的经典篇目,很多课文的选材取舍问题值得教师和学生细细推敲和玩味,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研讨,学会如何选材。例如在《珍珠鸟》一文中,教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课前谈话:
你养过哪些小动物?(多数学生养过狗)
你和狗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板书:蹭脚、舔手、舔脸、捡飞盘、送拖鞋……)
课文理解:
课文写了作者和珍珠鸟之间的哪些事?(板书:飞来飞去、喝茶、啄笔尖、啄手指、不回家、睡肩头,并结合学生回答,充分阅读理解课文)
作者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写?(越来越亲密)
除了这6件事,还可能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板书:啄米饭、啄鼻子、留下脚印……)
把这些都写进去可不可以?为什么不行?(小结板书:不重复、有选择)
表达迁移:
现在我们要写一篇关于狗的作文,(指之前的板书)假如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一只狗身上,我们怎么构思这篇文章?(舔手和舔脸重复,只要选一个来写;可以按照蹭脚——舔脸——捡飞盘——送拖鞋的顺序来写。)
课后作业:
写写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
冯骥才的《珍珠鸟》作为散文名篇,蕴藏的写作奥秘,即使我们语文老师穷其一生,也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可以从四年级学生的水平出发,看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案例中的教者发现学生在选材和写作顺序上有障碍,就从聊天入手,罗列和小动物的有趣的事,然后去欣赏阅读大师作品,看看《珍珠鸟》是怎样选材、安排写作顺序的,最后回到最近发展区——我们怎么写好“我和小动物”这种类型的作文。教者没有当堂让学生动笔写,而是把写法的分析迁移做足,写作安排在课后。这一点提示我们,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不是要把“写”挤进课堂,变成随堂练笔,而是真正从文本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篇章选材特点,把应该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讲具体、讲清楚、讲透彻。如果只是为了练笔而练笔,那么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也就成了一种“时尚的摆设”,毫无意义。就像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的话:“我以为阅读教学教好了,便不必有什么作文指导。”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三、探究写法
笔者常常看到语文研讨课、公开课、展示课中,执教者浓墨重彩地强调课文用了“环境描写”“侧面描写”“数字说明”等方法,突出表现了文章的中心,塑造了典型人物。为什么作者要在此处用此写法?换一种写法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吗?这种写法达到怎样的效果?如果不进行这些问题的讨论,所有的“方法教学”仅仅是一种风过无痕的浅表教学,就像给商场里的物品贴了一个标签,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无帮助。其实一线语文教师的实际难点也在于此,如何根据具体的文本进行切实有效的操作,让学生把作者的修辞、写法等写作技巧吸收、内化,从而转化成自己的表达、习作能力。
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做了如下尝试:
出示课文第一句话: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
师:我觉得这句话出示的时间有点不对,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表示时间的词。
生圈画,交流,对比课文的顺序和时间先后的顺序:
师: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该这样排列——
师:你们看看,这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不是很顺?比较一下开头,你觉得哪一种好?
生:原文好,原文开头写出了钱学森急切回国的心情,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师:你的意思是课文一开头就进入了这一主题,是吧?
生:能吸引读者,设置悬念。开头直到最后一句才告诉我们这个人就是钱学森。
生:“1934年”这样的开头不吸引人。
师:很多情况,作文的顺序就是事情发展的顺序,但也有特殊情况,作文的顺序不等于事情发展的顺序,像课文这种写法,叫倒叙(板书:倒叙)。课文用倒叙的写法把归心似箭、一心报效祖国的钱学森晒在读者面前,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中国人。
作者用了倒叙的写法讲述钱学森回国的故事,执教者很睿智地发现了这一特点,并让学生圈画出来,课文的写作顺序不是学生常规的认知:时间先后顺序。教师制作了一张对比表,让学生研讨:“比较一下开头,你觉得哪一种好?”一石激起千层浪,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直奔主题这样的阅读成果成为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火花。
以篇章的眼光去解读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师要善于把作者隐藏在文中的秘密外显出来,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能在教师几句简单的点拨、一张PPT的出示后,在发现、探讨的过程中恍然大悟,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四、还原详略
有人把文章比做是人体,健美的体形一定是该瘦细的地方瘦细,该粗胖的地方粗胖。这种观点表现在文章中,就是指文章的详略要得当。哪些地方需要详写,哪些地方需要略写,这是学生较为困惑的地方,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抓不住要害,或是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或是通篇轻描淡写,平淡呆板。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中从篇章的视角,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怎样做到详略得当、注重节奏、富于变化。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蝙蝠和雷达》时,教者出示表格,并和学生一块儿填写完成:
紧接着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如果科学家用同样的表格完整记录试验过程,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填写,教师指导修正后出示: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接下来教者和学生讨论:
师:如果把第二次、第三次的文字和课文原文对比一下,你发现作者高明在哪里?
生:作者把很多语言都省略了。试验准备是同样的,试验结果也一样,就不要重复写了,这样语言特别简洁。
师:真了不起,你发现了说明文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
生:作者第一次写得比较详细,第二次、第三次试验因为差不多,就略写了。
师:这样一写,就显得文章详略得当。以后你们碰到要写两三件事的时候,也要这样有详有略地写。
很多教师在上《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的时候,也是利用上述表格进行课堂教学的,但大家都是让学生去摘录课文中的语句,其目的仅仅是梳理课文内容而已。案例中的教师高明之处在于利用表格,让学生完整还原科学家三次科学试验的“方式”“结果”“结论”。表格和课文相互比较一下,问题自然产生:为什么作者不按照科学试验的完整过程来叙述?这就是从篇章的角度去考虑课文的详略。在师生共同努力之下,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详略得当两个特点的研读小结水到渠成。
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可以从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维度进行,还可以从篇章视角进行尝试,我们在研读教材时,可以从整篇文章的高度,结构布局、研讨选材、探究写法、还原详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从整体思考文本的表达特点走向独立作文时的了然全局,下笔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