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资讯二○一四年第十期
2014-10-16
编者按:
8月1日,教育部公布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引起热议,绝大多数网民表示赞赏和支持,成为近来教育工作一大亮点。
《中小学生守则》新旧版本对比
◎新版(征求意见稿)
1.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
2.爱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上课专心听讲,勇于发表见解,按时完成作业,养成阅读习惯。
3.爱劳动。自己事自己做,积极承担家务,主动清洁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热心志愿服务,体验劳动创造。
4.讲文明。尊敬父母师长,平等友善待人,言行礼貌得体,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5.讲诚信。守时履约,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不抄袭不作弊,不擅动他人物品,借东西及时归还。
6.讲法治。遵守校纪校规,参与班级管理,养成规则意识,了解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之事。
7.护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8.护健康。养成卫生习惯,不吸烟不喝酒,控制上网时间,抵制不良信息,坚持锻炼身体,保持阳光心态。
9.护家园。节粮节水节电,践行垃圾分类,爱护花草树木,低碳环保生活,保护生态环境。
◎旧版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刻苦学习,勤思好问,勇于实践。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和科技活动。
5.热爱生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生活俭朴,消费合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从“高大全”到“近实际”
——那些年我们背过的学生守则,几番修订有何变化
王 佳
《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别自1981年、1991年、1994年发布以来,影响了一代人。2014年8月1日,教育部公布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将2004年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均简称《守则》《规范》)合二为一。
◎ “终于不再像领导发言”
教育部早在2012年就启动了本次修订,舆论对此热情高涨。据统计,2012~2013年相关报道达500余篇,主要意见包括内容过度拔高且老化,也有专家提出应根据年龄、地域推出差异化版本。
201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要删除空洞内容,将修订的呼声推向高潮。
2014年8月之前,网上可见的媒体报道达到110篇,反映了舆论对修订的期许。而意见稿发布后,内容简化、规定可操作化的特点受到好评。2004年《守则》和《规范》共计70条,2000多字,本次意见稿仅9条,300多字。
最大焦点——移除“见义勇为”。《中小学生守则》修订专家组组长邓友超告诉媒体,“见义勇为之所以未入选是因尚存争议,孩子很难判断见义勇为的时机”。对此,尽管有部分网友担心学生正义感弱化,而更多媒体、网友认为此举成熟合理,《法制日报》称为“理性的回归”。还有人进一步呼吁,要对高考加分中涉及见义勇为的内容进行规范。
此外,加入“控制上网时间”“会自护懂求救”等与时俱进的内容备受关注。
◎“不准”少了,内容细了
《中小学生守则》几经修订背后,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判断。
“认真完成作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内容从1981年首次发布的《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沿用至今,而“拾到东西要交公”“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了。
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率统计,在1991年小学生《规范》中,“不准”出现21次,成为历年《守则》《规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在2004版中小学生《规范》中,要求式的“尊重”也出现了13次。而在2014年意见稿中,词语的重复程度已下降,仅“养成”“了解”等有重复,出现次数只有2次。
与此同时,宏观概念持续减少,可操作内容增加。
以“讲法治”为例,2004版《守则》用“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概括,2014年意见稿中明确指出“不做违法之事”;保护环境也被引入新版《守则》,包括“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等。
◎话语若“孩子气”会更好
本次修订的宗旨是“希望制定孩子够得着,实实在在的中小学生守则”,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
当然,也有网友在支持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就认为,“还是应该更基本一些,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也应有所区别”。《南京日报》则提议用“孩子气”的话语规避“口号” 。
(摘自《南方都市报》)
从“拽着孩子跑”到“引着孩子走”,学生守则更接地气了
赵 姗
尽管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依然有些不完善,不少内容依然引起人们争议,但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一次,《中小学生守则》在修改中,完成了从“拽着孩子跑”到“引着孩子走” ,从指导“圣人”到引导“普通人”的科学巨变。
“道出其口,淡乎其无味。”有人说,真正的道是朴素平淡简单的,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是那些看似很平常的,就像不屑上守则的“不随地吐痰” “过马路看红绿灯”等,而不是爱国爱民的大道理!
◎新守则,让教育变得更真实
灌输式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端,这种弊端,体现在旧版《中小学生守则》中,就是“口号”喊得有点多。
“‘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热爱科学‘珍爱生命,这些旧守则中的倡议,都是很好的,但是孩子们真的能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吗?”郑州航空港区中心学校校长王春喜说。
其实,要想让孩子们真正做到这些,完全不必高喊口号,而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细微的行动中。
比如,相比旧版中的“珍爱生命”,新版中的“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就更能让中小学生弄明白;相比“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承担家务,主动清洁校园”,孩子们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中小学生守则》从旧版到新版的改变,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变缥缈为真实的理念,这种理念如果顺延到教育思路中,也势必让教育变得更真实,更有人文味道。”王春喜说。
不过,既然是征求意见稿,让我们来听听,大家都有怎样的感受和建议。
【建议1】守则能否按学龄段制定?
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教师 韩清波
小学生和中学生心理发育、身体发育不同,尤其是高中生和小学生的差别很大,守则是否可以按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制定?或者按照18岁之前和18岁之后制定?
比如,“见义勇为”这一项,有的高二、高三的学生,已满18岁,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可因为没有按照年龄段划分,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中就无法加入这一项,因为小学生确实不适合见义勇为。
作为个人,我更欣赏第九条,尤其是其中的“垃圾分类”一项,现在城市垃圾太多,浪费严重,垃圾桶虽然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区分,但公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依然薄弱,应该从小宣传教育。
“不染发、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这是旧版《中小学生守则》中一直要求的,但在新版中没有出现。时代不同了,学生穿着打扮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有些中学生酷爱打扮,奇装异服,女生戴首饰、化妆、穿超短裙,男生留长发和怪异发型,如果不统一要求,可能会影响校风。
【建议2】性教育能否加进去?
郑州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心理咨询师 卢朝锋
新版守则的各种好,不用多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其中依然有不足之处。
比如,性教育的问题。近几年出现的对于幼童的性侵害,时时见诸报端,对孩子的性保护成为一个紧迫的教育问题。所以,对于学校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
【建议3】“见义勇为”删除挺好
学生家长 巴一鸣
挺好的一个守则,不太教条,接了地气,还有了一定的时代气息。小学生和中学生心理差别大,可以分开制定守则,小学生的守则可以制定得通俗易懂些,中学生的守则可以要求高些。 “见义勇为”这一项,确实不太适合出现在守则中。见义勇为对成年人的要求都挺高,何况是中小学生,即便是刚满18岁,也不太合适。一旦出现在守则中,就带有“必须”遵守的意味,所以,“见义勇为”显然不适合出现在《中小学生守则》上面。取而代之,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比如可以“变通”为:“有事情,可以向警察求助,及时报警。”
尽管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但依然如一缕春风,让大家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
(摘自《大河报》)
“学生守则”应内化为核心素养
邓友超
凡是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心里都有一份对学生守则的记忆。学生守则已然成为学校教育的符号。新的《中小学生守则》正在接受社会的“检阅”。“三爱、三讲、三护”也有望成为新一代学生的集体记忆。
但是,学生守则仅仅停留在成为一种集体记忆,显然是不够的。比成为集体记忆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英国哲学家怀特海那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让守则的内容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核心素养反观学生守则,从而还原学生守则的本来面目,使规则像规则,学生看得懂、记得牢、做得到、守得住。
“基本”是核心素养的首要含义。学生守则必须突出基本,对学生言行提出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都能遵守的“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对学生发展提出“高标准”。“高大上”的东西,哪怕愿望再美好,都不应该出现在国家层面的守则中。比如“见义勇为”这个点,修订时没有纳入,主要考虑就是它不是基本要求。守则覆盖的对象是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中,他们无法判断见义勇为的节点,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不该出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硬把它写进守则,作为普遍要求,明显不合适。没有写入守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这方面的教育。立德树人是一个综合工程,是全方位推动,守则只是一个举措。其他方面,如课程、教材、教学和管理制度中,都有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关键”是核心素养的又一重要含义。学生守则必须强调最关键的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何为关键?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党和国家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学生健康成长提出明确要求。他去年提出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今年强调“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这样,像“三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很关键,都应进入守则。其次要考虑的是当代中小学生特点。毕竟是为他们修订守则。对当代中小学生来说,书本和课堂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现实生活不再是唯一的活动空间。他们的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修订守则,必须兼顾他们的四种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网络生活)和三种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以,像如何更好地学习、养成劳动习惯、注重安全与健康、保护生态等内容,就成为又一类关键的内容。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把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一些内容继承下来,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是《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版的内容,也是1981年《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好东西不怕重复。
“核心”是核心素养的本质规定。学生守则必须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上起到核心作用。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守则到底有没有起到核心作用,得另当别论。这个问题涉及守则的性质和定位,以及它在学校育人工作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一般来说,学校育人工作大体分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守则可能会在某节课上背一背,可能会在校园某个墙上挂一挂,可能会在规章制度汇编中印一印。看起来无处不在,但因为学生守则的性质和定位不明确,导致它的育人效果难以评估。既不像教育法律、行政法规那样有法律效力,也不像教育政策那样有指导性和约束力。加之多年来的守则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一般倡导上,可操作性不强,学校和学生都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守则的命运就是“有它不多,没它不少”。所以,要想让守则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上起到核心作用,除了在内容层面解决“假大空”问题,还需要从法律和政策层面解决守则的性质和定位问题。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文摘自作者博客)
世界各国的中小学生守则
◎英国
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6.不与陌生人说话。
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10.坏人可以骗。
◎德国
1. 总是称呼老师的尊姓。
2. 铃响后,进入教室。
3. 要有10小时的睡眠,以保证精力充沛。
4. 上课时,不要和同学说话,有事可举手,可以坐着和老师讲话。
5. 当老师提问时,知道答案的应该举手。
6. 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帮助。
7. 缺席时,向老师索要资料和请教。
8. 如果因紧急事情,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9. 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10. 做完作业后,按照第二天的课程要将书包整理好。
11. 考试不许作弊。
12.如若生病和其他原因不能到校,请电话通知学校的秘书,之后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3. 如若必须提前离开学校,要有家长和监护人陪伴。
14. 学校不允许使用手机。
15. 注意交通安全。
◎日本
1.不迟到;进校后不随便外出。
2.听到集合信号时,迅速在指定场所列队;进教室开门窗要轻;在走廊和楼梯上保持安静,靠右行。
3.上课铃一响即坐好,静等老师来;听课时姿势端正,不讲闲话,勤奋学习 。
4.遇迟到、早退、因故未到等情况,必须向老师声明理由,有事事先请假。
5. 严格遵守规定的放学时间,延长留校时间要经老师许可。
6.上学放学时走规定的路线,靠右行,不要绕道和买零食。
7.遇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不惊慌,按老师指示迅速行动。
◎美国
1.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待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回答。
◎加拿大
1.互相尊重,尊重自己,尊重学校和学校财产。
2.出色完成我们要做到的和应该做到的。
3.接受自己也接受别人。
4.互相关心及在乎别人的感受。
5.在别人需要时帮助别人。
◎俄罗斯
1.学生必须遵守学校校规,认真学习,爱护学校财产。
2.尊重他人的尊严和荣誉,服从内部管理。
3.按时上课,不能无故迟到或者缺课。
4.保持校园整洁。
5.爱护校舍及其他公共设施。
6.节约水电。
7.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大扫除时互帮互助。
8.注意保持食堂、更衣间和卫生间的整洁。
9.积极参加入学前的准备活动。
10.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
11.遵守班级及学校的规章制度。
12.符合学校着装要求。
(整理自《读写月报·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