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高效课堂的三大法宝
2014-10-15韩志鹏
韩志鹏
摘 要:小学品德课上,如何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个问题一直引导教师的进步,本文从课的设计、分组、展示交流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总结了自己的工作经验跟大家共享,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高效课堂 兴趣 课的设计 分组 展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212-01
专职的小学品德教师工作量是很大的,如何保证每堂课老师的精力从而实现每堂课的高效,这是值得小学品德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如何减轻教师在课堂上的戏份,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让老师的很多工作成为程序化的东西,同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上出学生喜欢、扎扎实实的家常课这条路子给出了一个答案。
学生的活动不会直接受到我的影响,我也不会轻易跳出来打断学生的活动—— 目前这种状态的前提是不断的训练、不断的改进课堂规则。不断的训练包括训练纪律、训练程序、训练创意、训练组长、训练课代表。学生清楚的知道这节课要准备什么、要上什么、知道评价的标准等等。我把我平时的做法总结为“三大法宝”,与大家共享。
第一个法宝,课的设计。2008年带的第一批学生有一个班,纪律让人头疼,有时候在课上甚至自己都下不了台。反思后的结论是,不是这个班不好,是我的课不好。于是后面的课我都会用不同的创意去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例如:组织班上几个同学用照片去记录同学校内校外的生活,在课上去展示,让学生看到同学不同的一面,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可以真心交流,这对感觉什么都“无所谓”的学生特别好。又例如在每单元的复习课上用分组知识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开展知识竞赛还要在后面介绍。
2013年,复习课竞赛课上采用了江苏卫视“一站到底”的一些东西,采用了他们的部分题目,加上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形成了我们教学的题库。这个活动大大增加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也能充分感受集体的团结,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具体操作是这样的,甲组挑战乙组,甲组定分数,1~10分,如果甲组挑战成功把乙组pk下去,那么甲组会得到20分,甲组输了则乙组得到10分,这样每轮最后,分数低的组会有一个最后的机会去赶超分数高的组。Pk的过程是这样的,两组同学分开整齐的站到教室前面,甲组第一名同学答题,答对则由乙组第一名同学答题,这样轮流答题直到有一名答错,回到自己位子上,本组下一个同学顶上来答题,直到一个组的全部同学回去。
第二个法宝,分组。一个班的学生,按座次大约六人一组。最初的分组,主要还是考虑学生的参与和纪律,其中主要是分组知识竞赛和分组加减分,进行捆绑式评价,最初分组也是对品德课复习课的一种尝试。
后来,发现一个问题,班主任出于各种考虑,经常会给学生换位,我们品德课原来的小组有可能一周要打乱两次,不能保证小组成员的稳定性,合作的深度、奖惩的作用都没法保证,于是我就用了下面这种分组方法。第一步,竞选出来八个组长,代表八个组,下一步组长依次轮流选组员(一次选一个,直到每个组员都进入了小组),组员不能拒绝组长的选择。争议点一是,个别组员不愿加入某个组,这个事前要说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自己通过平时努力自己成功当组长去选别人;再就是组长选你是看好你,你想别人选你,但他没选你,说明他没有现在的组长那么看好你。争议点二是,最后被选的同学将直接面对自己不太受欢迎的现实,如果感受到学生的情绪变化,这个我一般事后会用师生或者生生的个别谈话来弥补。情绪合理宣泄一下,正式形成小组后,小组的战斗力都很强。这样分组后,上课前学生需要换位,到自己组固定的位置去,换位的过程也能体现小组的团结和战斗力,是不是静是不是快是不是带好了上课需要的东西,每次换位都会找出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加分表扬。
分组之后每节课活动中,通过加减分对每个组进行评价(其实谁为小组带来了分数谁也得到了表扬,这个表扬不仅来自老师,还来自组内的同学,可以说是师生双重表扬)。每节课加分减分,减分主要是针对纪律,加分主要针对活动参与,那么什么时候是分数清算的时候呢?一直加减分没有小结,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了,因此,在分数评价上我引入了体育联赛中“轮”“小分”和“积分”的概念。这样加分减分一段时间后,每个组都有一定的“小分”,如果现在就结束这一轮的话,小分就需要转化成积分,从下一轮每个组的小分就重新从零开始了。小分最多的组得到8个积分,第二名是7个积分,以此类推,小分最少的组是1个积分。算完积分,这一轮就结束了,下一轮每个小组的小分都从零开始,每个小组总结这一轮的表现,表扬组员鼓舞士气后,就开始新的一轮的,一学期一般3轮以上,一般一个月或者一个单元一轮。最后的总积分,年终变成ABC等级,作为品德学科评价写到“致家长的一封信”上。
第三个法宝是展示交流。有了上边越改进越好的分组,单单让这样的分组来复习竞赛,有点可惜了。于是,我们的课堂上有了更多形式的展示课。例如高年级中国不同地域的展示课、风俗节日的分组展示课、世界各种文化的分组展示课,低年级的不同季节的展示课,自救方法的展示课等等,几乎所有的课都能上成分组展示课。展示之前可能是调查、可能是用照片记录一次实践活动、可能是一次手工的制作、可能是一次节目的编排、可能是制作一个课件、也可能是整合几个故事。这里我要交流的是我们这种展示课的评价方法。首先评价标准有四个,学生都非常熟悉:一是准备是否充分;二是展示交流大家是否喜欢(即展示的时候发挥如何);三是组员参与程度(参与人数除以小组总人数再乘以五,四舍五入);四是创意得分(创意跟展示顺序有关,先展示的赚便宜,所以展示顺序石头剪子布),创意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每项0~5分,前三项由两个课代表和我打三个分数,全体学生举手选择一个分数,创意项打分数,先由展示组自己找出自己的创意,我根据他们找的创意打分。四個分数加起来就是一个组这次展示课的得分。
现在只要有展示,展示后就有一个“答辩阶段”,当然也可以给以补充。回答提问的分数也体现在评价标准二“展示”上。台上学生往往会对台上学生的展示有疑问、补充和赞赏,在打分前有这样一个互动的机会,能消除一些疑问,也能进一步看出台上台下学生准备的是否充分。
其实,设计、分组、展示三个法宝都是围绕着“兴趣”展开的。现在上课很轻松,只有在布置话题的时候,我说的比较多,因为学生要提问,关于主题、内容、评价、规则,大部分时间内我都不用说话。课程标准应该是内功,今天谈的这些东西姑且算外在的套路吧。内功练好了,哪里都适用,套路能用则用,但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我概括一下这次发言,应该就是,工作五六年来,一直保持创新的激情吧。
参考文献
[1] 黄岳辉.中小学双语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5(2):23-26.
[2] 陈晓瑞,马建文.教学行为的反思性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6(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