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思考

2014-10-15李震海唐甜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语文

■李震海 唐甜甜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一代的学生,对电脑、手机等多媒体工具有一种依赖感。多媒体技术作为丰富教学的一种手段,与时俱进地进入了教学领域。而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语文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多媒体工具,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基于多媒体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加大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打造高效高质的课堂。

一、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老教师提醒年青教师:“不要用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根本还是靠自己的语言功底。语文教学就是被多媒体搞坏了。”在这些老教师眼里,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似乎“猛于虎”。固然,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但是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生命力,语文教学要减少与学生的代沟才有亲和力,教学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好不好、怎么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把握。“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语文教学不能生动、形象、直观地给予学生美的感受和享受。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语文教学将视听融入语文教学,恰恰能够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把现代影像技术引入教学领域,可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对于书本的语言文字具有更直观的美的感受,并生发出奇特的想象,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增添了教学过程的趣味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一直是困扰每个语文教师的难题。原因之一就在于语文教学过程的乏味,字词句篇的机械化讲解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让语文教学有了新的凭借。这个凭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技术手段,创作或选取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动画和文字资料,运用光、形、声、色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营造语言感知的情境,帮助学生调动内在情感,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时,因课文描述的时代与学生距离较远,很多学生不了解。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音乐渲染、电影资源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目标,激发悲悯之情和呼唤和平之心。说明文也一直是语文教学比较头疼的文体,学生对机械式的说明毫无兴趣。在讲解说明文时,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的PPT 展示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内容来讲解图画,既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也在图文并茂中消化了课文知识。

三、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变

受苏联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至今仍然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生怕漏掉知识点,不敢不讲,不敢少讲。相对应的就是学生死搬硬套,不动脑筋。这种机械式的教学,让教师和学生都在“戴着镣铐跳舞”。钱梦龙先生曾提出,教学应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和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争辩、表演、交际、观察和探索,获取信息和知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健全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开辟多种渠道,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有利于解放教师和学生,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产生的信息传递,可以通过声音、画面等达到交流的效果。在交流中,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呈现出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词时,教师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先让学生观察PPT,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图画上画了些什么?图画上的人物在干什么?图画中的内容如何用一首词简洁地表达出来?有了信息技术工具的辅助,学生的思维跳动起来了,兴趣激发出来了,大家兴致盎然,思维飞跃,都想一读此词而后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如,在学习《动物游戏之谜》一文时,可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参照赵忠祥的《动物世界》的影像资料,练习解说词的编写。

四、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这里强调的就是课外教学资源和课内教学资源的整合。

现在的教学空间狭小、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唯一的空间,特别是住校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使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眼界和视野十分狭窄。语文课堂应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语文课内外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地开发语文资源,收集更多的语文信息,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与资源共享,增加教学信息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积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视频和音频手段,如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投影、挂图、音像等,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可以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书报阅览室、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资源和平台,让学生摆脱束缚,“开眼看世界”,走出学校,迈向社会,认识生活,积累写作的材料,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与应用,使语文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可以极大拓展学生阅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较大的选择自由。高中必修教材每册书后面都有名著导读的模块,名著放在课内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很多老师人为地忽略掉这一重要内容。其实,如果能利用好网络平台,就能很好的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比如针对《三国演义》的名著导读,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公开博客或者QQ 群,让学生收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电子版全文,研究三国的论文、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等,学生在博客或群里可以交流读书心得,也可以发帖进行讨论。在网络交流学习中,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将资料共享阅读,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发帖讨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过程。多媒体的综合效应,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吸纳和输出语文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设施和自己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测试体系、教材建设等教学要素,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和内容,灵活地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将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教学融合为一体。但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手段,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素质与潜能的发挥,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在课前制作需要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在课堂实际运用中也要随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多媒体信息技术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