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2014-10-15华烨
华烨
细节是什么?细节是生活中的细小环节或情节。那么课堂细节是什么?课堂细节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富有教学价值的环节或情节,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词、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细小的教学环节、一次课堂思维训练等。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却举足轻重。课堂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
无效的细节会造成失败的教学;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有效的细节。关注细节,反思过去我们习惯的一些细节,不难发现课堂细节中有些是无效的、低效的,造成了教学的失败。譬如: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大小问题一概都是小组讨论;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委屈地放弃自己的话语权,整堂课被学生的活动灌满;为了渲染浓浓的父子情,有些老师不惜做起了音乐老师,带领学生唱起了亲情歌曲;为了实现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教学新理念,过多地设计课外拓宽的内容,使整堂教学本末倒置……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细节处处存在,这需要教师慧心捕捉并巧妙地加以生发、应用。
课例1:教苏轼的《水调歌头》第二课时。
老师:中秋佳节赏圆月的习俗,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
某学生在台下兴奋地说起了家乡的月亮。
老师:张银同学的表情很兴奋,请她来为我们说说吧!
学生:我家乡的月亮在中秋节这一天不是很圆,但是老老少少也会坐在一起吃吃月饼,聊聊天。
老师:对呀,我也听过“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你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也想说说关于月亮的内容?
同学们纷纷发言……
老师:“刚才同学眼中的月亮可真美!那么你们想知道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他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学生:想!
老师:诗人开篇就就问:“明月几时有?”,诗人明明面对着月亮,是不是明知故问啊?”
热烈的讨论……
学生:诗人当时和家人分离,盼望家人能够团圆,所以要问:“团圆的月亮”何时有?
学生:诗人向往的不仅仅是自己家人的团圆,还希望普天下的人们都能够在佳节时团圆,所以他问:“天下亲人都团圆的月亮”何时有?
老师:真不错,你的回答很精彩。把这首词结尾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学生:老师,我认为这里诗人要问的是“眼里的明君哪里有”?
老师:哦?这种说法我还第一次听说,能不能再说具体点?
学生:苏轼所处的北宋年代,政治黑暗。苏轼渴望有明君出现,整顿朝政。
老师:你真了不起,完全读懂了苏轼的心。老师还没有理解到这样的程度,太棒了!
(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的反应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备课中我并没有准备这些教学环节。正是捕捉住了这些“节外生枝”的细节,结果掀起了一阵课堂的高潮。在教学后记中,我激动地写下这样一段话:感谢提起家乡月亮便侃侃而谈的张银,是你让老师和同学们拥有了了解苏轼内心的契机;更感谢聪明机智的同学们,是你们让老师重新认识了语文课堂的精彩在哪里、是什么。这次的经历也启发了我:上课时 “朋友式”交谈,才能捕捉到一个个有效的教学细节。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挖掘有效细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和谐的课堂氛围促生课堂细节——和谐共赢
师生间一般要经历“接触、亲近、共鸣、信赖”四个步骤,才能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师生间交流,有利于产生有效的课堂细节。
就在不久前,我有幸聆听了小学的一堂语文课。上课的杨老师设置了一个环节——师生共演课本剧。在悠扬的《琵琶语》的旋律中,我仿佛乘着时间的翅膀飞到了陆游父子读书的那个夜晚,画面中的人物静静地诉说着父亲对儿子说的肺腑之语。杨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演绎了爱国诗人的谆谆教导,学生们洪亮而大声的读书声也如一曲灵动的心音,师生共同谱出了和谐的古诗之曲,我感到十分享受。这个教学细节颠覆了我对课堂氛围的理解,过去我以为教学氛围是一个即兴的东西,它如 “天时地利人和”般可遇不可求。但是经过这一次听课,我认为教学氛围是需要精心预设的,它是教师精心预设后生成的良好氛围。即使是在杨老师这样“借班上课”的情况下,课堂里也同样可以形成师生彼此信赖的美好境界。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用激情创设和谐欢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师生接触难免存有隔阂之感,学生也对老师存有敬畏之心。在学习生活中,学生想说而不敢说,老师欲知而不得知,造成了师生间的生疏感、距离感,必然会影响课堂效果。如果我们多多采用一些营造课堂氛围的好方法,譬如精彩的导入、诗情画意的解说、适宜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情的演说、丰富的肢体语言、个性化的语言……那么,有效的课堂细节自然会应运而生。
二、优化课堂设计,预设课堂细节——匠心独运
有效细节的设计源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源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劳动。
我校曾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以自读课本中的一篇《我的哑巴父亲》作为活动课题,一共有9人参加,我听了其中的三堂课。组内评课时,大家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评价为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这三堂课都是好课,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别具匠心的设计。
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的侧重于学生的朗读,有的侧重于内容的解读,有的侧重于学生的表达。无论是哪一种,都是紧紧围绕着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展开的。尤其是一位老师的设计,很巧妙地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在一起。她是这样设计的:学生们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大意。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一颗父亲的心,请一个小组的人扮演医生和父亲。学生扮演的“父亲”在医院里“咿咿呀呀”地苦苦哀求医生的情景感染着许多人;当那位“父亲”激动地给医生下跪时,“嘭”的一声震颤了所有人的心扉。我想这个教学细节的生成与老师精心优化的设计是分不开的。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和学生一样感受着文本信息的读者,因此,老师不妨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做一次心灵“SPA”。
课堂细节虽小,但能见微知著。有位特级教师说:“透过教学细节,我们可以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智慧、见魅力……”点滴的微末决定着教学的成败,精心设计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设计。
三、美化课堂语言,生成课堂细节——妙口生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让课堂里有着春天的希望,教师的语言必须有阳光的味道。”而这种阳光的语言。应该是温暖的、和煦的。
课堂语言是组成课堂内容的基本材料,我们老师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把知识传播给学生,那么过于随意的、粗糙的、不雅的语言就难登“三尺讲台”了。精心锻造自己的课堂语言非常重要,不会说的词语要换一个词语表达,说不好的可以暂时不说,宁愿留点遗憾,也不能留下错误或失误。
课堂的语言千篇一律,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再精彩的语言也只能用几次,经常换个说法,往往能取得意外的效果。
比如让学生朗读,如果总说“请大声自由朗读”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可能学生开始两分钟是很大声,慢慢地声音就小下去了。我们可以这样要求:“今天老师读到一段字字珠玑的精彩语段,看看哪位同学能够读出这篇语段的精彩之处。”如果学生不理解成语“字字珠玑”的含义,那么可以让他们查阅字典。这样不仅积累了成语知识,而且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再比如,讲到说明文的知识,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是严谨科学的,讲多了容易产生枯燥的感觉。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你可否当一回设计师,按照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布置布置自己的房间,拾掇拾掇自家的阳台、小院呢?”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前面的内容是否听懂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生活中的审美能力,何乐而不为?这也正应了那句俗话—— 话说有三,巧说为妙。
聪明的教师会让自己的课堂语言如“雪中炭”“六月风”,让学生听课时如沐春风。要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闪现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课堂细节,赋予课堂细节更多的教学价值,让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删繁就简三秋树”,教师可以减少无效细节对教学的负面影响,挖掘有效细节对学生的积极因素,提高教学效率。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标》的理念能否落到实处,就是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重新塑造,就是关注课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研究教学细节,应该成为教师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课堂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课堂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教师智慧的光芒;课堂细节虽小,却是师生间互动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