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门”折射服装企业变局
2014-10-14杨未宏
杨未宏
服装企业寻求个性化、时尚化、差异化的全新模式迫在眉睫。
“老板去哪儿了?”
继福建泉州红瑞兴老板“跑路”、在港上市半年的福建诺奇股份老板失联后,9月16日传出消息,又一家闽商企业老板携款潜逃,这家企业是安踏、特步的供应商福建索力鞋业。 随着传统服装业的销售萎靡和库存越积越多,不止是福建省,各地不断传出服装企业老板失联、跑路的消息。
“这一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有出现,这在经济转型期已经成为一个常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如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一系列服企跑路事件正是服装业大洗牌开始的信号。
周期下行引发大浪淘沙
福建服企接连爆发的“跑路门”诱因是资金链断裂。有福建当地的企业老板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部分银行已经明确下文,纺织服装行业的贷款额度要收紧。
本来服装业已经陷入资金紧缺的境地,如果企业再遭到信贷危机的影响,一些资金不充足的服装企业最后将会面临倒闭的结局。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服装行业门槛不高,进入者众多,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门店甚至营销手段都严重趋同。这一系列问题导致消费者的选择性差,必然会引发行业“过剩”。
“深刻了解当前以及未来消费市场,消费需求以及消费方式的变化,正确把握需求,科学把握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说,服装企业要扎实地做好研发、设计、产品以及管理等各项基础工作,在“新常态”下,以规模取胜,同质化的竞争只能带来灾害。
分析认为,在零售业整体增速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我国服装销售受到外需不振、内需增长趋缓、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等因素影响,进入调整转型期,增速放缓,企业面临紧迫压力。近年来服装企业一直面临高库存的烦恼,销售不畅、存货激增,纷纷打折清货,关闭门店。业内人士分析,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在本轮产业洗牌调整周期,部分二、三线品牌由于缺乏危机感,渠道、产品变革相对滞后,导致虽历经一年多的调整周期,库存压力仍然居高不下,生产经营仍然十分艰难。
少数鞋服品牌,由于前几年误判形势,盲目扩张生产线和国内销售终端,甚至对外跨领域涉足主业之外的投资经营,导致固定资产投资额远远超越了自身资金承受能力,造成部分贷款逾期,甚至走向停产、倒闭。
服装企业要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取得长足可持续发展,寻求个性化、时尚化、差异化的全新模式迫在眉睫。服装业以前的简单粗暴增长模式已经落后,大浪淘沙后的企业一定要有精准的品牌定位及精细化的管控管理。
国际连锁巨头冲击市场
当前传统纺织和服装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品牌过剩局面。由于传统服装企业中低端销售市场萎靡和向高端市场转型不成功,服装企业的业绩直线下滑。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7日,在55家发布2014年中报业绩预警的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中,有6家净利润预增;15家略增;7家续盈;1家扭亏;6家公司预减;8家略减;7家首亏;5家续亏。
国内本土休闲服装日子都不太好过。近年来,本土休闲服装品牌美特斯邦威、森马、班尼路等品牌均频频关店。
而与此同时,拥有优衣库品牌的亚太地区最大服饰零售巨头迅销集团加速在华发展。作为全球“快时尚”风向标的国际巨头,ZARA、H&M;、GAP等品牌历年来虽然在我国屡陷质量门,然而,这些问题并未阻挡消费者趋之若鹜的脚步。
“快时尚” 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消费特点,针对的是对时尚的高度敏感度并具备一定消费能力,但又不具备经常消费高档奢侈品牌能力的消费群体,其营销策略是:低价、多款、少量。此外,ZARA、H&M;等市场信息系统无比强大,甚至每个门店某一货品的实时库存数据都可以同步显示在总部的市场分析部门,使得它们的整个业务链条始终处于实时动态调整的状态,避免了货品滞销等无谓成本对企业经营健康的损害。
“快时尚”品牌从设计、成衣到摆在柜台上出售,国际品牌可压缩至120天。而国内的服装业一般要用到6至9个月。
有关人士指出,我国传统服装品牌可以借鉴“快时尚”品牌的全直营模式,及其商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去库存、关闭不盈利店铺的同时,注重产品提升。同时,注重线上布局,给消费者提供全渠道的零售服务,逐步实现服装企业未来的转型升级。
“洗牌”过程中如何求存?
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各行各业都面临共同的问题,服装企业同样面临着产业升级以及如何在洗牌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从2009年开始,我国经济开始进入“结构性减速”通道,运行在这个减速通道内的纺织工业发展环境新常态的主要表现为:不可逆转的企业运行成本增加、贸易环境变化、投资环境变化。
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166.7亿件,同比增长3.93%,生产总体平稳但缺乏动力,销售也不尽理想,累计完成销售额476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此外,在代表海外市场的出口指标中,出口金额也较去年同期回落7.71个百分点。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情况下,纺织服装业的经济运行同样也呈现了“新常态”,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速平稳期过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表示,在“新常态”下,以规模取胜、搞同质化竞争只会越来越困难,服装产业要更加多元融合,满足不同业态、更加“精细化”的要求。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认为,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云平台、大数据以及移动支付等信息技术与高端定制,快速反应,新生活方式营销等在服装产业领域的多元融合,对产业的推动和刺激作用已经显现,尤其是服装电子商务网上消费,每年有30-40%的增长幅度。
服装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但没有到最坏的时候。“老板跑路”风潮为服装企业敲响了警钟,倒逼着企业不断优化各种经营行为,不断升级自己的品牌。据了解,目前,泉州的不少服装企业正在为转型升级努力,更多地改进了生产工艺,尽量减少用工数量,提高自动化水平。同时,建立研发基地,吸引行业里优秀人才,提升设计能力,以创新理念提高产品附加值。
对于服装行业而言,要突破发展瓶颈,由产业链的末端向上端迈进,让企业最大化地优化配置资源,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资本增值。在此轮竞争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渠道变革体系的构建,而谁最早做完调整,谁就有机会在未来翻身。
服装企业要想打造百年老店,最终是靠产品和体系来支撑长期发展。服装企业必须走差异化竞争道路,构建独特的商业模式,符合未来我国城镇化加速后的消费快节奏和潮时尚,性价比到位,服务一站式,成本最优化,或者专注于某一领域,利用各项先发优势,打造专属品牌。
纺织服装企业要把握“大势”,着眼长远。王天凯说,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必定会带来新的消费群体与新消费市场的形成,同时也会带来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纺织服装企业更要着力于中长期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与国内市场上的一些国际品牌企业进行对标,找出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