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轼的博爱雅艺

2014-10-14施春晖

文学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苏轼

施春晖

内容摘要: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确定了“博、爱、雅、艺”四个词作为学院“师范气质”核心词。而苏轼在博、爱、雅、艺方面表现非凡,有不少值得师范生所学习的。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热爱生活,热爱事业;温文尔雅,豁达淡定;多才多艺,创意无限。研究苏轼的“博、爱、雅、艺”将有助于学生吸收其中的精粹,有助于学生自身“师范气质”的提升。

关键词:苏轼 博 爱 雅 艺

苏轼的博体现为他具有博大的胸怀与涵养,兼容并包。就苏轼的思想而言,他虽以儒家学说为本,但对佛道二家的学说绝不排斥。他的思想是三教统一的构成形态。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就苏轼的学养而言,他无书不读, 经史子集,博观而约取,构建起广阔的知识体系。苏轼之学可谓包揽古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触类旁通。无论在思想、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还是在水利、建筑、酿酒等科学技术领域都有所作为。林语堂为他缕数的十九个名号。难以概括其一生的全部。

苏轼的博体现为他具有好学精神。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勤奋读书。苏轼自言: “家世事酌古,百史手自斟”,“结发事文史,俯仰六十载”。遭贬黄州和岭南,没有政事累身,他把精力都集中在读书与学术上,每天读书以夜三更为期。若遇会客、出访,回家后也得补课。

苏轼好学,还善于学。他自己发明了抄书记忆法、八面受敌法、博观约取法等。苏轼学习时善于兼收并蓄,汲取他人所长。黄庭坚在《山谷题跋 跋东坡墨迹》中记述他向前辈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徐浩等人学习书法:“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苏轼在别人询问他何以博学多闻时列举读《汉书》的方法,“盖数过而尽之。始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漫堂书记·升庵条》)他认为:“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因此,欧阳修称赞苏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除重视书本学习外,苏轼还提倡应从实际中学习,认为不同的学术或文艺可以互相沟通,互相启发。这在《日喻》、《大悲阁记》等文章中都有提及。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苏轼凭着其阔大的视野、渊博的学识创造了累累硕果:他现存诗2726首、词398阕、散文4000多篇,卷帙浩瀚,史称“苏海”,他还著有三部学术著作《易传》、《书传》和《论语说》。而且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也颇有造诣。

苏轼博学多才,但从不高高在上,他的爱心常驻。苏轼的职业虽然不是老师,但他热爱教育,对求学者总是倾注满腔的爱。他在北宋文坛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拜访他的甚多。苏轼对他们不遗余力地指导培养。最著名的是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苏轼虽是一个从政者,但他十分重视教育。在儋州,他克服重重困难,办起学堂传播文化。从此,蛮荒的海南岛学风大开,人才辈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姜唐佐曾是苏东坡的学生。相传,苏东坡贬居海南儋州时,姜唐佐曾拜苏为师,苏轼爱生如子,师生关系融洽,书简往来甚多。当姜唐佐要上广州应考时,苏东坡在他的扇子上题上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后来,姜唐佐果真成为海南中举的第一人,破了天荒。

当然苏轼的爱不仅仅体现为爱学生,一生从政,苏轼的爱是更广泛更博大。他热爱事业,虽屡遭被贬,但从未退隐,一直在仕途上坚定地走下去。他具有爱民精神,关心人民疾苦。为官期间处处惠民,时时为老百姓办好事。周纲《苏轼九章》这样写苏轼:“四十年,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凡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爱戴感念,世代相继”。在徐州任官,黄河决口,洪水泛滥,苏轼临阵指挥不畏不惧,抗洪抢险,安抚百姓,奋战七十余日,终于战胜洪水。在杭州任官,他修复六井,疏浚西湖,于西湖南北修筑长堤,随时赈灾施药。密州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苏轼刚上任就忙着治蝗,马不停蹄地走县下乡,同时上书朝廷,请求减免密州赋税,昼夜部署捕盗打黑。贬谪黄州期间,他对人民宣称“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赠王庆源诗》),“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二首》之二),他尽力为老百姓谋幸福。苏轼任职遍及大半个中国,任期都不长,所办利民好事多不胜数,惠及百姓衣食住行。正因为苏轼对事业对人民充满爱,在他才如此大公无私乐于奉献。

苏轼又极其热爱生活。他爱山水自然,每到一处都要遍游当地的景点,品题山水,如千古名篇《游金山寺》、《石钟山记》等。他不仅观赏品题山水,还设法增添山水之美,如“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点就出于苏轼亲自筹划的浚湖工程。他善于享受生活的各种乐趣,南谪惠州,初食荔枝,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赞之:“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即使是平凡简朴的生活,他也觉得滋味无穷,对那些清水煮成的菜羹也啧啧称赞:“味含土膏,气饱风露,虽粱肉不能及也!”

苏轼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爱民爱生,他的爱可谓是博爱。

在众人眼中,苏轼是个雅士。气质上的儒雅、优雅,气度上的温文尔雅,与苏轼精通儒学思想,拥有渊博学识固然分不开,但更主要与他豁达旷远的性格有关。苏轼永远保持豁达与开朗的精神境界,“入峡喜巉岩,出峡喜平旷。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他善于以“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宽阔胸怀去接纳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

淡定豁达的精神境界在他遇到困难挫折时体现得更为明显。

被贬黄州,处在人生的最低谷,他能遇祸不惊,气度从容,笑对苍茫。在黄州,他没有正常的俸禄薪水。手头的现钱只能支撑一年多。一年以后怎么办呢?苏轼说:“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答秦太虚书》)一年后的问题一年后再考虑,不急不躁,不提前发愁。怎样解决眼前的困境?苏轼勇于在苦难中摆脱心灵枷锁,自己动手,带领全家开荒种地,解决吃饭问题。他在《东坡八首并叙》中道:“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申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他在给李常的信中亦说:“某见在东坡,作陂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有屋五间,果菜十数亩,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endprint

善于苦中作乐,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乐趣。在黄州,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东坡羹、东坡酒。遇到困难苏轼不怨天尤人,不折磨自己,而是把它写成诗文,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苏轼贬谪黄州,作诗《食荔枝二首之二》自嘲:“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南迁惠州,作诗自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苏轼把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有机融合在一起,儒学思想主导着他人生的基本方向,而佛道思想帮助他在旷达的人生思想指导下,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积极追求。因此,他精神境界永远保持豁达开朗,日常行为一直不焦不躁、沉着安详。

苏轼在众多艺术领域表现非凡,如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颇有造诣。

苏轼喜欢书画。元祐末年,苏轼在翰林院供职,闲时常常挥毫泼墨,作品则任由同僚取去。据当时任右司谏的吕希哲回忆说:“苏公名重一时,在迩英直舍,凡写一字,画一竹石,必为同列争求去。虽吴公安诗方严,犹争取之。”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北归途中在虔州停留,苏轼常为人写字作画。“每至寺观,好事者及僧道之流,有欲得公墨妙者,必预探公行游之所,多设佳纸,于纸尾书记名氏,堆积案间,拱立以俟。公见即笑视,略无所问,纵笔挥染,随纸付人。至日暮笔倦或案纸尚多,即笑语之曰:日暮矣,恐小书不能竟纸,或欲斋名及佛偈者幸见语也。及归,人人厌满,忻跃而散。”苏轼对书画艺术的由衷热爱。写字绘画已经成为其生活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苏轼在黄庭坚笔下是这样的剪影:“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酣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

《醉翁亭记》是苏轼大字楷书的代表性作品,他作此碑严谨细密,无一字松散,无一字随意,显示遒劲不羁的洒脱之美。此外苏轼正书刻碑较著名的还有《丰乐亭记》《司马光碑》《赵清献公碑》《浴日亭记》等。吴德旋在《初月楼随笔》中这样评价苏轼书法:“东坡笔力雄放,逸气横霄,故肥而不俗。要知坡公文章气节,事事皆为第一流。余事作书,便有俯视一切之概,动于天然而不自知。”

当然,苏轼不仅热诚地投身于书画的创作,而且是一位书画的鉴赏者和评论者。治平元年,苏轼在凤翔的古寺里得见唐人王维与吴道子亲手所绘的壁画,他常常匹马入寺,循着墙壁徘徊终日。元祐七年,苏轼获悉王诜藏有唐人韩干画的马,提议用珍藏多年的仇池石来换取韩干马……只要看到名画,苏轼总会反复观赏。平常,苏轼也喜爱欣赏书法。他曾品题过钟繇、蔡邕、王羲之、王献之等书家。

苏轼还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外任时期,他与不同人群交流琴乐,参与歌伎、艺人的唱游,还出入民间集会、佛教乐事活动。如他于熙宁五年春日观赏钱塘江吉祥寺花会,与和尚守辚法师唱游牡丹花会,并参与杭州每年举行的牡丹花会,在这其中他恣意放任。

苏轼不仅有唱乐、奏乐等艺术实践,还在《临江仙》、《醉翁操》、《燕子楼乐章》、《永遇乐》等文献中表现出借词吟唱、倚声填词和自度谱曲的音乐才能。

综上所述,苏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热爱生活,热爱事业;温文尔雅,豁达淡定;多才多艺,创意无限。虽然苏轼是古代学者,所体现的“博、爱、雅、艺”与教育学院所提的“师范气质”核心词内涵不尽相同,但还有不少借鉴之处,研究苏轼的“博、爱、雅、艺”,将有助于学生吸收其中的精粹,有助于学生自身“师范气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信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找准切入点——兼谈教师教育学院“培育气质,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N].温州大学报,2013-9-15(125)

[2]林语堂.苏东坡传·序[A].苏东坡传[M].宋碧云译本,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3]苏轼.和陶郭主簿二首其一[A].苏轼诗集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苏轼.和陶赠羊长史[A].苏轼诗集卷四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6]孔凡礼.苏轼文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86

[7]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卷八[M]. 清初(1644-1722)

注:本文为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一般科研项目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题西林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但愿人长久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