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庐山瀑布》:李白的不得了

2014-10-14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郭璞紫烟前川

郑朝晖

很多人知道李白厉害,但是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是在首先知道他厉害之后才读他的诗歌的,所以,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见解,人云亦云也就是必然的了。有些诗好,是公认的,但这种公认里面是不是也有人云亦云的成分呢?

比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连一向自持得要命的苏东坡也止不住夸赞,但是终究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还是要费一番口舌的。

首先要说的是,真正的诗人,一定是有整体意识的,有的人锦言绣句,但是正如后人评论吴文英的词所说,“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李白的这首诗,是整体的美。为什么这么说?且看:

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你可以去考据“紫烟”之类的出典,但即便不这样看,第一句也是“仙风道骨”的,庐山之神奇,为瀑布之出人意表的壮丽奠定了心理基础,比如下文原本“俗”的喻体,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前提,也就不俗了。

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因为遥看(去观察景物当然是由远及近的啊),所以无法看清瀑布的动态,所以专注于写瀑布的完整形态(它的体积感),那个“挂”字何等天真烂漫,将瀑布比作晾竿上挂着的白布,是一个很俗的比喻,但是却不矫情,和“前川”放在一起,又有了别样的气势——那是多大的一匹布啊!注意,这里专注的是瀑布的“静态”。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则写动态,“飞”“直”是着力于速度的,“三千尺”是着力于高度的,这里唯独没有写整个的体积感啊,为什么?因为近距离观察的时候,完全被水声水势慑服,绝计不能定心观察它的体积感的。

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总摄全篇,“银河”自然是仙气所在,银河又有着巨大的体积感,而既然是“河”,落于九天之外,这种速度与高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样这一句话居然就将前面三句笼罩起来。前两天在读《源氏物语》,读到内大臣庶出的女儿所写之诗时,紫式部评价说:“本末不称”(我不懂日语,这是丰子恺先生的翻译,也可能日语就是这样表达的),当时不懂何谓“本末不称”,现在谈到李白这首诗,就知道这是“本末相称”的典范了。

——看似随意挥洒的四句诗,却有着这样完整缜密的结构,而李白又不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人物,这样想来,他是不是不得了啊?

其次要说的是,真正有才的诗人,是挥洒自如的。天真自然,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掉书袋这种事情,不是李白这样的脱略洒然的人物肯做的事情。比如有人会去考证“紫烟”的来历,——据我所知郭璞的《游仙诗》里大概有“驾鸿乘紫烟”之类的诗句,但是是烟而且紫,是不必把我们的视线引向郭璞或者其他什么人的。为什么呢?“紫烟”这种东西如果再巧妙地与“香炉”连在一起,实在是贴切自然得不得了的。李白骨子里那种敏锐的观察力和发自内心的幽默气质不知道诸君是不是能够感受到呢?至于说敢于用俗言俗物入诗的自信则是绝大多数文人所不敢妄想的。

再次要说的内容,只是凭我浅陋的学识得出的结论,未必正确,那就是对于范式的革命。我们读到的绝句,大多数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范式,那就是前两句铺垫、渲染、比衬(辅),后两句直破主题,或惊心动魄或意味深长(主)。但是李白这首诗,总起—分说—力括,结构上迥异于其他诗人。如果我的这个结论不遑巨谬的话,则足以想见李白超越时代的才情。

好了,现在诸君不妨看看,李白是不是不得了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郭璞紫烟前川
郭璞奏疏文的政治思想探究
《黄河紫烟》油画160cm×390cm 2020年
『粉红』瀑布挂前川
99封三行情书
紫烟叠翠翔陶生辉
采莲女
郭璞诗经学论略
以人为本 尚美育人——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前川第二小学教改掠影
郭璞《游仙诗》思想情感构成
古人的特殊盗墓手段——占卜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