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筝制作技艺

2014-10-14王清

农村百事通 2014年5期
关键词:潍坊风筝技艺

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传统的中国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包括:选、劈、弯、削、接;糊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包括:选、裁、糊、边、校;绘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包括色、底、描、染、修;放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包括:风、线、放、调、收。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得高;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得远。在式样上,除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近代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1.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那时,村民已有木版年画的刻印技术,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开始时仅自娱自乐或馈赠亲朋好友,后来逐渐发展为商品。至乾隆年间,风筝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

潍坊风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潍坊风筝的题材和内容带有浓厚的民俗特色。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都被移植到风筝的绘制上,或扎骨架,填绘内容;或依据内容改制骨架,如此反复制成,不断改进,日臻完善,使其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潍坊风筝的造型,不重自然形似,而求以形写神,讲究图案美,立体感强,譬如大鹰的扎制除了脊背以外,其他地方都是立体的,特别是它的头部最为形象。民间艺人在设计鹰风筝时,不仅考虑到放飞时的空中效果,还考虑到挂在室内作为观赏艺术品时的立体效果。如凤凰、仙鹤、螳螂、蝴蝶等都是用这种工艺扎制的,形象十分逼真。潍坊风筝的色彩,有着较为突出的地方性。

明代潍坊风筝以板子风筝为主,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以长串蜈蚣为最(最长可达360多米)、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造型系列,内容有人物故事、鸟兽、鱼虫等。目前,西杨家埠村风筝扎制专业户近百家,风筝品种达三百余种,年产近百万只,其主要传承人为杨其信、杨其民、杨连敏、杨乃忠、杨学顺等。

潍坊风筝具有起飞平稳、放飞高的特征。无论是软翅、硬翅还是串式、立体式的风筝,除了板子风筝需要坠外,其他风筝不需要任何辅助物都能平稳地直升蓝天。其扎制方法虽简单,少则竹条三根,多不超过七根,但讲究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称、重心拴线,形象简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潍坊风筝的题材丰富、广博,选用材料奇特,设计夸张变形,画工为国画技法和年画风格,放飞有力学根据,构成了潍坊风筝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从而蜚声于古今中外。但近年来,因考虑制作成本而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变换了材料,使用尼龙布和碳素钢管,丢失了传统技艺,也失去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2.风筝制作技艺——南通板鹞风筝

南通板鹞风筝又称哨口板繇,源于北宋年间。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于一体,其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和八角形,以六角板鹞为多(即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有六个凸角的风筝),也有由多个这样的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七联星、九联星、十九联星等。大者丈余,小者盈尺。

装饰图案多为工笔重彩,内容有八仙、凤戏牡丹、三国故事等,喜用红、黑、青、紫色,以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风筝上缀满了大小不等的哨口,多者达数千。哨口由哨面和哨筒两部分组成。哨面通常用竹片或质地松脆的木块雕刻而成;哨筒分管状和球状两大类,管状哨口统称哨,古时多用竹筒内膜及鹅毛管等制成;球状哨口统称口,通常用葫芦、果壳、蚕茧等制成。标准的哨口板繇无论大小,均可承受5级以上风力,即使在7~8级的大风中,仍可稳悬于数百米的高空,并发出美妙的声音。

南通板繇风筝的基本特征在于哨口设计,由于哨口的大小形状和材料的差异,使发出的音量、音质、音调千变万化。南通市现有风筝爱好者两万余人,艺人千余名(其中雕哨艺人五十余人),主要传承人为王泽君、黄智灵、王德清、顾继荣、高焕文、高郁文、周广泉、郭承毅、高则先、高则菜、陆桂林、陆宝如等。

近年来,李港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风筝之乡”。但健在的哨口雕刻大师均年过半百,有的画师已年过花甲,能画会雕者越来越少,且小型的风筝展馆和风筝协会均属民间组织,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山东 王清)

猜你喜欢

潍坊风筝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筝”艳潍坊四月天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风筝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风筝之都潍坊
学做风筝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