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写作的四个“关键

2014-10-13刘波

江西教育B 2014年7期
关键词:刊物职称写作水平

刘波

教师的教育写作是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身可持续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如何让更多的教师牵手教育写作,加快自身的成长步伐,笔者觉得以下四个“关键要素”值得关注。

一、唤醒教育写作意识

教师的教育写作为何会引起关注,主要是教师的职称评审和名优教师评选中对教师有论文的要求。因此,不少教师因为缺乏相应的论文而无缘职称评审。于是,就有了教师职称评审因缺乏论文被“一票否决”的说法。近年来,媒体上经常有关于教师职称评审需不需要论文的讨论。不过,讨论的结果是教师的职称评审依然需要提交论文。2014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教师职称改革的要求指出,要淡化论文,并没有说要取消论文。可见,在教师的职称评审中,论文还是必需的。

教育写作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句话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可能没有吸引力。但是职称评审必须要有论文,这使得教师不得不面对教育写作这一现实问题。

从当前的教师教育写作而言,存在两个极端,那就是“拒绝写作”和“功利写作”。

一些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因论文被一票否决,这其实是“拒绝写作”导致的结果。一般而言,中级职称对教师的论文要求是非常低的,不少教师是在评高级的时候被论文卡住的。一般而言,从评上中级到有资格参评高级,至少有5年的时间。那么用5年的时间,用心来写几篇达到职称评审要求的文章,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很多教师平时根本不把教育写作放在心上,认为自己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而且平时工作忙碌,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来写论文。这样,到快要评职称的时候,才想到自己还缺那么几篇文章。于是,这些教师就开始临时抱佛脚,由于平时根本不写作,写作的水平自然也不高,在短时间内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这样,他们的抱怨就出来了,认为职称评审有论文要求就是在为难自己。而有教育写作意识的教师,平时就在进行这方面的准备。几年过去后,他们不仅在教书育人上做得很不错,也不缺职称评审所需的文章,等有机会参评职称的时候,他们就顺理成章评上了。

如果我们把教育写作作为日常工作的常态和一种专业生活方式,并远离急功近利的羁绊。这样,教育写作除了能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外,也会给我们送上“副产品”——职称评审所需的论文。

二、找准教育写作方向

“不是自己不想写,而是自己真的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这是很多教师面临的困惑。不过,这个问题或许真的不是什么问题,在有些教师眼中,有着源源不断的写作话题。教师的教育写作,并不是进行理论创新,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描述自己的教育生命历程。可以这么说,教师的教育写作就是在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和职场生涯。

因此,教育教学的工作现场,就是我们教育写作的“富矿”,有很多的内容可供我们挖掘。比如,如何关注中等生、如何提高作业布置的“含金量”、如何让课堂变得有序和有趣、如何提高班会课的实效性等,这些教师日常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教师研究的内容,也是教师教育写作的主题。这样的教育写作,写的是教师日常的工作内容,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实话实说,写起来不会有隔阂感,不会做成“夹生饭”。

教师的教育写作,其实也是“小题大做”,往往不经意间的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就能写一篇含金量极高的大文章。学生的课桌编排,是每一位班主任都在做的事,但是很少有人想到这样司空见怪的小事还能做出学问。 比如在2013年浙江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合理编排座位,减少“后排”现象》获得了一等奖,并作为唯一的一篇范文在《浙江教育报》全文刊发。这篇文章关注的是编排座位这样的小事,这样的小问题,居然还出了大成果,得到专家的认同并在全省推广。可见,只要用心,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能发现很多值得写作的东西的。由此可见,教育写作不必贪大嫌小。

当然,我们平时也可以结合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写一写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所读的书籍,写一写心得体会;结合专家学者的讲座,写一写自己的听后感悟;结合外出学习考察,写一写自己所感所想,结合平日课堂教学写一写课后反思。

应该说,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和日常的培训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

三、提高教育写作水平

教师最终形成的教育文章,并不是简单地记流水账,而是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提炼和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思考,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准。当然,教师平时把一些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就是为自己的教育写作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写作中必须对的现实问题。

《中国教育报》曾刊发过一封读者来信,反映的是很多教师因为向教育报刊投稿老是石沉大海而导致丧失写作热情的困惑。《中国教育报》因此开展了“如何帮助教师走出写作焦虑”的讨论,并分几次刊发了讨论文章。当时,笔者撰写的《跳出写作来看教师的写作焦虑》一文也曾刊发。事实上,我们不能就写作而论教师的写作,否则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少语文教师写散文的水平很高,但是却因没有相应的论文而无法参加职称评审。按理说,语文教师是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的,但是一些语文教师从来不看自己的学科专业刊物,不知道自己学科的发展方向,不知道自己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自然就很难写出有思想含量的教研文章了。

因此,要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功夫还是在诗外,必须要以大量的阅读来打底。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教育著作、综合教育类刊物和学科专业刊物。这样,自己的视野将会大大开阔,写作的立意就能提高,专业表达水平也会有所进步。

当然,阅读只是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写作水平真正的提高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多写作。因此,教师平时要多练练笔,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育案例等均可以。教师可在练笔中提高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文章谋篇布局的能力、凝练大小标题的能力。教师只要能做到读写结合,那么写出几篇像样的文章不是什么难事。

现在,网络为教师的写作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教师的惰性。不少教师形成了从网上拿来的习惯,甚至连计划总结都直接从网上扒下来,这样就使自己少了很多练笔的机会。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教师警醒的,欲速则不达。

四、安放教育写作成果

成果发表是教师教育写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不少教师写作的最直接的动力。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既是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的标志,也是为自己的职称评审等实质性的刚性需求积累“资本”。有些教师就是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不知道该往哪里投稿。很多教师有这样的感觉,与教师的发表需求来说,刊物所能提供发表的机会是僧多粥少。

与现在的就业难一样,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但是也有很多企业招不到所需的人才。尽管想发文章的教师很多,可供发表的刊物相对较少。问题是教育刊物对适合自己刊物需求的优秀文章是很渴求的,只要是好文章,并且是针对刊物需求的,就不怕发表不了。笔者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文章,很多都是直接投稿的,也不认识编辑,但很快就登了出来,作者要有这个信心。

所以教师想投稿,必须研究相关刊物的用稿特点,然后投其所好,这样才有发表的可能性。不少教师的投稿有很大的盲目性,经常在各类群中询问刊物的投稿邮箱。这样在投稿前没有做足功课,投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现在有不少刊物都建立了QQ群,教师可针对性地加入一些。在这些QQ群里,编辑会公布一些征稿信息和用稿要求,这样,如果想参加,就可以留意一下。

现在,很多刊物都会结合自身的情况,开展一些主题征文,教师应该关注这样的一些信息。以便自己所写的文章更对路,如果再适当修改一下那就可以作为应征稿了。比如《中国教育报》曾就“名师不鸣”问题向全国的读者征稿,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思考,写了《“名校”情结背后的名师成长之困》,很快就被《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刊物职称写作水平
“以读促写”,提升高中生的写作水平
刊物贺词
以说促写,提高写作水平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我最喜欢的刊物
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