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2014-10-13王二香
王二香
数学历来是许多中学生最头痛、最惧怕的一门课程。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情绪,使学生喜欢数学,乃至热爱数学呢?下面我结合三十余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
在设计数学习题时把兴趣作为内在的“激素”,让学生主动、愉快、积极地做题,强化作业效果,减轻过重作业负担。笔者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的。
1.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激发兴趣。
(1)题型新。目前课本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垄断”。笔者在教学中注意使用客观性题型,如选择题、是非题、改错题、匹配题等新“包装”,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例1: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c■-b■c■=a■-b■,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a■c■-b■c■=a■-b■(A)
∴c■(a■-b■)=(a■+b■)(a■-b■)(B)
∴c■=a■+b■(C)
∴△ABC为直角三角形(D)
问:(1)上述解题过程,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
(2)错误的原因为?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
(3)本题正确的结论是?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
这样的题型,由于解题过程较简洁,用时少,学生乐于解答。
(2)题材新。为了激发兴趣,可根据数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会感兴趣的新题。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笔者布置了这样一道题。
例2:在1997年全国足球甲级A组的前九轮比赛中,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共积分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一分,问该队共胜了几场球?
这种短小精悍的新题,难度不大,可使一些“足球迷”即兴求解。从而以这样的新“产品”,以新引思,以新促思,以新成思。
2.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1)思维方法活。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学了等腰三角形性质后,要求学生解答:
例3:如图(图略),△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及。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把原来的等腰△ABC重新画出来?
学生一见题后,兴趣产生,想出一种方法后,兴趣不减,继续考虑。结果在作业本上出现了三种方法:①作∠B=∠C;②作BC的中垂线;③对折。
(2)思维成果活。如教了浓度配比应用题后,我将课本上一道练习改为下题。
例4:把含盐15%的盐水20千克改制成含盐20%的盐水,怎么办?
“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习”的束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由此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①需加多少盐?②需蒸发多少水?从而使解题思路明朗化。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方向展开,最终得到两种不同答案。
再如在解几何题时,根据课本习题,可故意隐去一些结论,让学生解答、猜想、证明,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期望,给他们创设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使他们在解题中感到乐趣无穷。
3.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在习题中揭示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
(3)贴近生活实际。为了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设计这样的习题。
例5:某家长经商一批货,如果本月一日售出,则可获利100元,然后可将本利都存入银行,已知银行月息为2.4%;如果下月一日售出,则可获利120元,但要付5元保管费。试向这批货物何时售出(本月一日还是下月一日)最好?
提示:设这批货的本金为x元,则两种售法收益之差为:
(x+100)(1+2.4%)-(x+120-5)=0.024x-12.6.
又如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后,让学生解:
例6:一块形状为三角形的玻璃破碎后,如图(图略),重新配时需要带去几块?
通过这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用结合的习题,不但使学生活用了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作业兴趣。
二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有什么样的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问题的存在,数学教师应当大胆实施创新教育。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境(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向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锻炼机会。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自主学习数学。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的素质教育原则,创设情境,启迪思维,使学生喜欢上了数学课,并在教学素质和能力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