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党史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2014-10-13张海燕
张海燕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史文化弘扬的主旋律受到文化思潮多元并存的干扰,党史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受到网络技术开放性的考验,党史文化的育人效果受到网络参与无序化的消解。因此,加强党史文化建设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遵循历史的发展和传播的规律、要准确把握党史文化丰富的内涵、要用好管好互联网这个阵地。
[关键词]新形势;党史;文化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
党史文化的定义从社会角度可以分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党史文化,指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及领导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狭义的党史文化,仅只在自身建设及领导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党史文化是新形势下党的新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载体,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多文化思潮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的网络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对党史文化建设也同样带来巨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加强党史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分析遇到的问题,探索应对的策略、方法,对于适应时代潮流,凝聚民族力量,实现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新时期加强党史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
(一)加强党史文化建设有利于重塑高尚的精神家园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最快的时期。经济和信息的日益全球化 ,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 ,使得多元思想文化更为便利地在社会传播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理想迷茫、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意志涣散、腐化堕落等等。而最具感染人、说服人、教化人功能的文化产品良莠并存,特别是一些新兴媒体、影视作品,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将党的历史题材娱乐化、通俗化,有的甚至恶意撰改,损害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亵渎革命。而更是有一部分人,将荧幕搬进现实生活中,他们对党的历史传统不知不解,也更缺乏切身的感受与认同,比较容易被错误思潮侵蚀,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对多党执政、无政府主义言论赞赏有加,对西方式的民主和生活方式顶礼膜拜,对破坏祖国稳定、分裂祖国统一的言行道听途之,甚至公开支持和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如何让这部分人走出虚无与浮躁,如何筑牢全社会高尚的精神家园?中共党史正是一部最切合中国国情的育人教科书。而党的优良传统和光辉历史,就是最宝贵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教材。大力弘扬党史文化,用党在长期革命战争与和平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用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身上的伟大品格和崇高风范,感召和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追求美好、抑恶扬善、爱祖国、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
(二)加强党史文化建设有利于党员干部把握政治方向
随着干部选拔任用的年轻化力度加大,一批60后、70后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他们对中国革命史缺乏亲身感受。有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缺乏系统学习,有的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史缺乏系统了解,有的对党内生活和艰苦环境缺乏严格锻炼,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完成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中国革命史,进一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1月11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的讲话上强调:“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两位领导人的讲话,表明加强党史学习、加强党史文化建设,可以让党员同志熟悉党的历史,夯实干部的理论基础,坚定干部的理想信念,强化干部的党性观念、宗旨观念、纪律观念,增强干部的党性修养,使广大党员干部能站在历史的高度理智地把握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二、 新形势下加强党史文化建设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党史文化弘扬的主旋律受到文化思潮多元并存的干扰
互联网无国界、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约束的优势,隐匿性、广泛性、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的特点,打破了过去长期存在的信息发布难以逾越的地缘壁垒和政治壁垒,各种政治势力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社区”,并常常以评论公共事务来造势,吸引公众眼球。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着网络技术的制高点,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推行意识形态外攻战略,全方位地输出西式民主及价值观、企图实行思想政治渗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冲击,不少人会从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一些腐朽思想由新奇到欣赏,逐渐走向趋同,从而导致政治观念模糊、民族观念异化、爱国情感淡化、社会主义信念动摇。
(二)党史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受到网络技术开放性的考验
改革开放前,由于传播媒介单一、传播路径单向,国家很容易引导和监控舆论的导向,用单一的内容或声音塑造统一舆论,从而主导意识形态。现在,人们可以在网上直接、自由地获得各种思潮和各类学说,可以自己制作并发布、自行转载传播信息和言论。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也就是说,新的形势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宣传部门对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控制和筛选越来越困难。而网络中的党史题材叙述,不仅仅有符合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的主流声音,而且有不同流派、不同思想立场、不同传播目的、不同学术背景的其他表达。网络传播渠道的多路径,为这些表达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导致主流话语、主流思想难以形成意见领袖。endprint
(三)党史文化的育人效果受到网络参与无序化的消解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在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党史文化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弘扬主旋律的强大武器;而网络世界的多元化视角却对党史文化一元化特质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中,公众可以采用虚拟的身份进行政治和文化参与,一些持不同政见者、恐怖组织甚至叛国集团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散布虚假信息、宣扬反动思想。网络以极强的解构性冲击着国家对信息的控制、对舆论的领导、从感性的层次上分解人们的信念,不少网民原有的政治认知发生混乱。它使人们产生这样的想法:上面说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即使正确也未必是唯一正确的。党史文化建设所承载的教育、感化、解惑、引导、凝聚广大党员,进而求得党内和谐的功能和效果被削弱和消解。
三、 新时期加强党史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党史文化建设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党史文化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党史文化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共党史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的历史。党史文化由明确的政治目的、鲜明的政治导向、系统的政治理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坚定的政治路线等构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文化只有做到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党史研究才能在学科体系中找到制高点、才能在民族文化复兴中找到新定位,党史文化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将加强党史文化建设作为固本强基的政治使命,牢固树立开发党史文化就是开发党的政治优势、弘扬党史文化就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护党史文化就是保护党的优良传统、发展党史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真正把党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摆到重要位置。
(二)加强党史文化建设要遵循历史的发展和传播的规律
1、党史的革命性,决定了强化党和政府发展文化是加强党史文化建设的根本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是通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当时文化的首要显著特征——革命性。政府是社会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以及非政府文化单位、文化组织还在培育阶段,总体来说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必须强化对文化的发展,增加投入精力,发展文化高度,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予以推进[1]。同时,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宏观方面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所以,组织引导和督促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整合丰富的党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产品,是政府不可推脱的责任。
2、党史的群众性,决定了加强党史文化建设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这种本质属性决定了党的群众性,也决定了党史文化的群众性。这就要求我们恪守人民群众在党史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充分尊重他们创造者和享受者的身份,更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同时,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也需要我们的充分引导,使他们可以吧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应用于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多样化性、个性化的文化想象力,挖掘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和消费力等闪光点,展现他们真正的价值财富[2]。
3、党史的发展性,决定了加强党史文化建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党史文化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践的产物,是党的历史与先进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它必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吸取各个时代的精神以获得新的生命力。党史文化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但是,党史文化应用于当前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更在于它的现代价值。事实证明,党史文化的发展不仅仅顺应了历史进步的潮流,而且要获取新的时代精神,指导当前的社会实践,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3]。一方面,继承与弘扬优良传统与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另一方面,不断吸收和融汇了时代元素,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文化品质:如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当前,面对网络时代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加强党史文化建设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还应自觉地凝聚和培育平等精神、竞争精神、法治精神、民主精神、诚信精神等更多新的文化品质。
(三)加强党史文化建设要准确把握党史文化丰富的内涵
党史文化是党的历史与先进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包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革命精神。然而,却总有人把党史文化狭隘地理解为专题文化、节庆文化、应景文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同志指出,精神层面的党史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为灵魂,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精髓,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以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为本质特征的党史文化。以物质形态为载体的党史文化主要表现为:其一,建党90多年以来,党领导人民为完成“三件大事”,通过改革、革命和建设取得的重大物质成就;其二,党史遗址、相关档案文献和党史人员遗物等历史活动中党凝聚的物质文化实体。其三,传递党史文化的纸质媒介以及党史著作、资料汇编、人物传记、党史通俗读物和戏剧、小说、诗歌、影视作品等物质形式的党史文化[4]。只有准确、全面把握党史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应用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四)加强党史文化建设要用好管好互联网这个阵地
1、高度重视互联网在推进党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互联网是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作为先进的传播技术,仍将经历一个很长的高速发展期,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力日渐扩张。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党史文化的前沿阵地,
充分发挥互联网“高速路”、“直通车”和“加油站”的功能,利用其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沟通交互化、资源可共享的优势,推进党史文化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
2、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传播主流声音。
网络不仅不能成为党史文化传播的盲区,而且必须占领、利用好,开辟成为党史文化宣传传播的前沿阵地,增强党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一方面,在互联网上创建网站,出版电子刊物,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党史文化的“发声平台”,放大正面主流声音,为广大干部群众获取党史知识、学习党史、了解党史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用正确的、正面的舆论及时覆盖歪曲历史事实、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破坏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等不良信息,努力营造积极正面、健康向上的党史网络文化氛围。
3、利用现代技术传播手段,丰富党史文化的表达和传播方式
党史文化是主流文化、正统文化,是严肃的、崇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党史文化表现形式就是居高临下的态度、抽象的原则、教条式的说教、呆板的面孔、公式化的号召。党史文化要外化为形象生动的表达形式和先进的传播方式,要善于链接新兴文化产业,利用现代技术传播手段,创新开展以电子媒介为基础平台的新文化产业道路[5]。
四、结语
我国的文化领域,正在经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主旋律引领多样化要求。网络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在这种新形势下,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党史文化建设完善我党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它顺应了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党史文化建设得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增添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岳彬, 廉武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J]:理论探索2012,(1) :第22页.
[2] [3]韦秀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党史文化大发展[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8): 第9页.
[4] 欧阳淞,《关于大力弘扬党史文化的几个问题》2012年8月14日,在全国党史文化论坛上的演讲.
[5] 任大立.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建设“六论[J].党政干部论坛,2012,(1) : 第15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