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成长,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2014-10-13郭志明

江苏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刚性名师教育

郭志明

多年来,各级教育部门为了加速名师成长,培养领军式人才,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纷纷开展了名师的培养和评选活动,出台了名师评选的相关条例,提出了一些刚性要求。怎样理解和看待这些刚性要求,并使这些刚性要求与一线教师、日常教学走得更近?笔者以为,这些条例的设计科学、全面、有意义,可以说是名师成长的“标准件”。刚性要求不仅给一些优秀教师提供了成名成家的蓝本,还对广大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刚性规定指明了名师成长的方向。虽然这些刚性规定看起来难以企及,却是我们教书育人、专业发展的方向。谁先达到这一标准,谁就能先获得相应的称号。获得这些称号的人越多,说明我们的教师队伍的质量越高,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正是我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以江苏省第13批特级教师评选条件为例,6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除第5条涉及高级教师、青年教师的指导而没有刚性规定以外,其他5条都有明确的刚性要求:第一条要求“师德高尚”,“曾获得过市级以上或两次县级以上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综合性荣誉称号,近五年年度考核结果均在合格以上,且至少一次为优秀”;第二条要求“倾心育人”,“有丰富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经验,在减轻学生负担、指导优秀生以及转化后进生方面成效显著”;第三条要求“教学水平高”,“近5年学生每学年课堂满意度在80%以上。多次开设县(市、区)及以上高水平的公开课或示范课,被评为县(市、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第四条在“研究能力强”方面提出,“近5年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3篇以上本学科专业研究论文,或正式出版过本学科专著(10万字以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推广价值,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有积极指导作用”。这四条中,前两条涉及的是教师的道德情操和教育技巧,后两条涉及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这些都是名师必备的素质。另外,第六条就“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方面,也提出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满15年,具有中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且受聘满3年以上。小学教师应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中学教师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刚性规定,强调的是作为一名名师所必须拥有的基础功力和学科积淀。这六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综合起来,实际上是为特级教师勾勒了一个“通用脸谱”。

践行刚性规定的过程就是名师成长的过程。虽然说名师成长之路因人而异,但名师总有其共同的特质。我们可以描绘出名师各自不同的成长轨迹,但把这些轨迹进行提炼、归类,就会发现有很多的点是重合的。因此,名师不断探索、不断付出、逐渐满足这些刚性规定的过程,就是他们成长的过程。就教师学历和资格而言,一位名师的成长总要有其学历的基本起点,学习经历和积累是我们胜任不同学段教师岗位的前提。在这样一个知识社会,面对教学内容的渗透、多元,面对见多识广的儿童,我们不仅需要一个基本的学历,更要具备终身学习的学力。成为名师的过程,其实就是师德师能不断提升并完善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地研究儿童,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越来越熟悉的过程,就是让自己的教学越来越受学生欢迎、教学成绩越来越优异的过程。当然,所谓名师,首先要师德高尚,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名师会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家长,在同事、学生、家长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望。名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面对具体的班级和学生,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优秀的教育策略,在培养和转化学生方面能超出一般教师,独有建树。名师评选的刚性要求体现的是名师品质的内在规定性。理解并践行它,我们就能一直行走在名师成长之路上。

名师成长,我们永远在路上。对照名师条件,有的老师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有一些基础,但距离刚性规定还有一定的差距,那就再努力一些,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继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攀登,更上一层楼。有的老师可能自身发展不均衡,还有某一两个方面的欠缺,那就找准自己的弱项,增大必要的投入,努力把自己的“短腿”垫高。比如有的老师平时有较多的教学感悟,但懒得动笔,那就改变一下自己,有感就发,写完并修改后就投稿。如果有论文发表但档次不高,那就静下心来,养精蓄锐,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去思考、去研究,甚至请专家指点。有的老师对照条件已经基本符合,但评选的竞争很激烈,那就应该提升各个方面的档次,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比如有了县一级的公开课,就要努力争取市级的、甚至省级的、国家级的公开课,这样你就胜人一筹了。更多的老师可能平时还没有评名师的想法,但看到名师评选的条例,也应该按照这几个方面去努力,虽然结果不一定能获得某个称号,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肯定会逐步提升,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也会不断增强。做让学生喜欢的教师,不正是为师者的最大幸福吗?所以只要在教师岗位上,我们就应该有做名师的追求,而一旦有了这种追求,我们就永远行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

当然,评选条例只是提出了名师评选的一些条件,它们并不是优秀教师成长的终极目标。有志于成为名师的人,不能过分功利地去理解并努力达到这些条例的要求,而应激发内驱力,下足真功夫,努力争取做名副其实的名师。在名师评选的实际操作中,也需要在遵守一般规则的前提下有其独特的视角,所谓“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人才”。有些优秀教师可能高风亮节,遇到荣誉总是让给别人;有些老师在学生培养与转化上有独特路径,但他没有时间去做课题、搞学术研究;有些老师有思想,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成绩显著,但不善于写论文;有些老师什么项目都符合条件,且有的条件相当优秀,只是因为“高级职龄”还差几个月……面对这些特例,我们需要独具慧眼,尤其是要善于倾听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对这些特殊个体的肯定,打通“绿色通道”。这样,我们就能在坚持刚性规定的前提下进行“柔性发挥”,我们的刚性规定也才更有说服力和生命力。民间有种说法,认为名师、教育家不应该是评出来的,而是那些热爱教育、孜孜以求的教育人在这片自由神奇的天地里全身心投入、不懈进取,从而成绩斐然、有口皆碑,老百姓就把美誉由衷地送给他,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斯霞等无不如此。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确实给我们的名师评选工作提了个醒:评名师需要有一些刚性条件的制约,但更要关注他们的实际教学效果、影响力,以及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公认度。事实上,有些教师被评为名师,老百姓在心目中并不认可。这一方面说明评选条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名师评选还要更加“接地气”,群众的评价要占更大的比重。我们可以搞一个试验:制定一个名师标准,只要符合条件随时可以申报,然后在他所工作的区域内由第三方组织“公投”,根据其所获得的认可度决定他能否获得名师称号。

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只有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们都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培养出一代代充满活力、个性张扬的学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谈到国家取消高校重点学科评审时认为:行政部门用统一的指标评审各校的相关学科,结果导致学校失去了个性。这给名师评审也带来了思考:一直在刚性规定下评选名师,那些名师有可能会“模式化”、“脸谱化”,走同一个路径,唱“同一首歌”,磨去棱角,出不了“大家”。当年西南联大出了那么多名师,学校并没有一个名师评选的标准,而是有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讲,名师评选需要更高的“顶层设计”,需要运作“多元机制”,最后实现没有规定而自求高标、不评名师而名师辈出的良好局面。这是名师评选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发展的最佳生态。这样,我们的教师就会充满活力,我们的教育就会呈现一派生机!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刚性名师教育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议"名师"
陶瓷压机机械结构刚性对能耗影响的研究
技术创新能力刚性陷阱与超越路径分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