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之痛与收获——第26届“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发展论坛”高端访谈报道

2014-10-12金属加工蒋亚宝梅峰

金属加工(冷加工) 2014年1期
关键词:机床工具转型

《金属加工》记者 蒋亚宝 梅峰

苏子孟

李维谦

许政顺

主持人

梅 峰 《金属加工》杂志社副主编

访谈嘉宾

苏子孟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李维谦 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辉祥 玉环机床协会秘书长

许政顺 西门子(中国)驱动技术集团运动控制部机床数控业务总经理

罗 勇 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

刁静林 烟台环球机床附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互动嘉宾

郝 明 中国机床总公司总裁

胡 弘 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李 黎 法世机床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亚洲区总裁

叶永生 汉江机床副总经理

侯若明 一汽集团规划部主任

吴天明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汽轮机厂副总工艺师

房志亮 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控加工厂副厂长

梅 峰

主持人前言:2013年,全球经济似乎出现复苏的迹象,但又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依然在下滑中需找新的方向。当生产者放缓前进的步伐,一系列难题浮出水面,需求放缓,产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中国机床工具经历了10年高速增长与扩张,有人称之为机床工具行业的黄金十年。但是,2013年中国机床工具市场依然延续着2012年的低位徘徊,我们或许存在观望的情绪,我们或者迟疑,但我们还是不禁要问,谁在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国机床产业的路在何方?

机床工具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和工业现代化至关重要,面对突变的市场,我们的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是否找到了突出重围、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本届高端访谈围绕“转型与突破”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探讨,通过与嘉宾和现场专家的互动交流,希望能够帮助企业认清当前形势,理清思路,找到中国机床产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市场形势判断

话题1:嘉宾结合对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题板上书写关键词,分析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难题与挑战。

苏子孟:“底部运行回归理性”,2012年工程机械行业的销售收入下降了20%,除去电梯行业,2013年1~9月又下滑了14.83%,这是我们协会重点联系企业上报的销售收入数字。利润方面,2013年1~9月,下降更多,达到40%。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的三季度报表,业绩下滑的幅度还是很大的,应收账款同比上涨22.33%。另外一个问题是库存,增长6%。总的来说,销售收入、利润下降,库存上涨,因此2013年工程机械行业是在底部运行,我们预测明后年也是这

罗 勇

李维谦:“迷茫与希望”,下滑条件下我们如何面对?其实我认为经济形势永远无法预测,就是在形势高涨的时候,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滑,不确定是永恒的不确定,因此大家会觉得迷茫;为什么说希望呢?因为企业要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希望中说自己行,才能行!刚才嘉宾讲的调整与转型的前提都是要先有希望,后面才有改进和提升。

许政顺:“供需结构性的矛盾”,整体形势大家都非常清楚,其实我们有很多需求结构性的矛盾,我感觉现在市场主要的矛盾,一个是国内的机床制造业不能满足国内用户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另外一个矛盾是国外的设备不能满足国内用户的成本要求,这是一对矛盾。目前来看,双方都动起来了,国内机床企业考虑如何转型升级,国外企业都在谋划着在国内落地生根,或者是扩大规模,这两个现象非常值得大家注意。

张辉祥

罗 勇:“总量需求下滑”,我这里有几个数据,但是有些矛盾。国家统计局统计工量具细分市场的产量增加12%,库存增加10%。种水平,或稍好一点。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是回归理性。大家知道,前几年由于国家刺激政策,工程机械行业如火如荼,也产生了很多恶性竞争行为,甚至是“杀敌一千,而从工量具重点企业来看,产量是增加1%,库存增加10%。从进出口数据来看,是下降20%左右。2010年工具行业总的销售量330亿元,2011年是400亿元,2012年340亿元,2013年预测320亿元,刀具市场整体来看是呈现一个下滑的趋势。分析一下前几年的数据,从2010年到2011年,销售从330亿元冲到400亿元,这个不是市场正常的增长,是四万亿投资的带动。工具行业这两年的持续低迷与国家宏观经济有关,但更主要是工具行业长期粗放式发展的结果,在2013年的几次行业会议上大家有这个共识,随着后面的调整,我们要抓紧时间改正。

张辉祥:“需求倒逼加快转型”,大家知道我来自台州玉环,我们玉环的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两年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招工难,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浙江省提出“机器换人”,我们玉环县也提出“机器换人”,因此2013年,玉环机床企业的灵活优势发挥的好,转型比较快。而且我们是和用户结合在一起,机床厂家周边就是用户,用户提什么要求,厂家就严格按用户的自损八百”的做法,2013年就好多了,大家把功夫放在练内功、转型升级,我们叫“夯基础,重高端,强管理”,2013年的成果还是不错的。要求来转型,2013年的形势,大家都觉得不好,但是玉环机床产业感觉还可以,实现了增长。

刁静林

刁静林:“调整”,我们主要为机床企业生产机床附件,工装、刀架等,我们感觉去年和今年的订单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订单在下滑,我们的市场也面临着很严峻的问题,资金也比较困难,企业开工不足。从企业自身来讲,这几年一直结合企业的情况进行产业调整,把调整过剩产能作为我们的主要工作。

主持人:现场嘉宾的看法。

胡 弘:秦川机床的2013年是在艰难转型过程中度过的,我们重新调整了业务范围,定下了三个“三分之一”,主机、功能部件、再制造与工厂服务各占三分之一,虽然现在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但下一步的发展是这个趋势。

李 黎:我的关键词是“找对象”,MAG在2013年进行了一些拆分,现在航空的版块叫做法世机床技术。“找对象”包含几方面意思,供需、资本、合作,还有进出。供需是指我们有很多有能力的供货厂家,找不着买方。西方有很多高端的东西,但涉及到欧美的出口限制,用户也找不到供方。资本是指有的企业有资本,但是没本钱,有的资金流断裂,国际国内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合作包括内部合作、内外合作,都是在找对象。进出是指“城里人想出去,城外人想进来”,有很多国内企业在海外并购,另外一方面很多欧美企业也到中国来建厂。

胡 弘

MAG这个公司是非常新的,2005年才开始创建,七年之痒开始之后,公司拆分出售,这段时间风起云涌,在机床行业搅起了不少风浪。MAG的功劳是进行了整合,2005年成立,整合了世界上十几家第一流的机床企业,都是几十年上百年的各个领域的顶尖企业。经过五六年时间的重组,分成了三大版块,一个是航空航天,第二版块针对汽车行业,发动机、缸体、缸盖、曲轴等。还有一类是单机的工业设备。2013年7月首先拆分了航空航天领域,归到法国公司,在中国叫法世机床技术。单机出售给了台湾的友嘉集团,剩下的汽车生产线还是叫MAG。通过这样的拆分形成更专业化的分工,针对某一个专业,集中世界顶尖的力量去专攻。再一个是全球化,欧洲、美洲、中国同时打造。还有一个本地化,除了全球化以外,本地化和服务都是快速反应,应用和技术支持都特别重要。

李 黎

归根到底,目前我们是找对象,找完了对象要做什么,一是嫁接,不是简单的买与卖,是转基因,是骨髓移植。欧美企业已经进入暮年,还想延续原来的增长是不行的。中国机床企业增长很快,但缺乏增长的基础,需要更好的基因、激素来助长,所以今年我说找对象,最终目的是共同发展,使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机床需求市场和机床制造国家继续成长。

叶永生

叶永生:我们是生产曲轴磨床的企业,同时也做功能部件,2013年的感受和刚才各位说的情况相似,中低端产品回落60%。在螺纹制造技术数控化和高效化加工方面先后拿了五六个国家重大专项,数控10m螺纹磨床、8m的旋风铣床、高效的螺纹加工等项目最近都在验收,这些设备为我们后期中高档丝杠的发展提供了好的条件。中低端产品下滑以后,我们销售思路进行调整。前几年开始为天水机床配备大型重型丝杠,替代进口。由于是螺纹磨床加工的,品质和精度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业绩回升以后,因为订单太多,大家都愿意干容易的事情,实际上耽误了产品往高端转型。我们最近开始做的调整,是尽快给汽车行业生产一些零配件,原来曾经给上汽、广汽、二汽等企业做过,但推广不太多。在航空航天领域,成飞也用我们的丝杠,而且感觉还不错。今后我们会往精、专、重的方向转型,另外是实行快速服务、个性化服务,了解各类机床的性能、可靠性,生产个性化产品,这样才会有出路。

总结:从当前经济形势及市场变化判断,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加速转变的关键阶段。机床工具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的高速增长已不可持续,中速发展将成为常态,长期高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中国机床工业到了必须转型的新阶段,可以说,不转型,就没有出路。

转型与突破

话题2:十年的高速发展给我们企业带来了什么?积累了哪些优势?又产生了哪些矛盾制约我们的可持续发展?

李维谦:刚才那一轮我比较有感触,大家都在这搞研讨会,想认清形势找出路,第二轮开始呢,要谈战略,谈方向,刚才玉环机床协会的张总说了一句话,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大家都觉得形势不好,但是我们觉得挺好,”这就是在谈战略之前,需要解决的是希望和信心,之后才有转型、调整等一系列的措施。如果我们都在说迷茫、不好,那么形势就会不好。刚才主持人问我前十年的高速增长给我带来什么,我觉得是一把手要有信心,有希望,就有出路。

张辉祥:这10年,玉环机床确实和大家一样在高速发展,得益于玉环周边的工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增长(玉环县2003年工业总产值是312亿元,2012年达到1276亿元),10年当中增长了4倍,所以我们本地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玉环机床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大大小小的机床厂家达到200多家,遍地都是,对当地的装备制造业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但是也出现了问题,有些人说,玉环这些小机床加剧了我们中国机床竞争的局面,是在搅局。我觉得搅局也是好事,有竞争才有发展,我们比较灵活,做中低端产品,你们大企业有能力了去研发高档机床,去做高端。这10年来,玉环机床最大的经验就是能够根据用户的需要,马上去研发新的东西。但是还应该看到,我们的研发力量不够,生产条件比较落后,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要想发展,这些困难是必须要克服的。2013年1~10月份,玉环机床产业增长10.36%,在玉环所有产业中排在第三位,2013年的玉环机床展,金属加工杂志社栗延文社长去看了,这么小地方的机床展实在是火,人气很旺,我们欢迎大家到我们玉环去。

罗 勇:成都工具研究所这10年发展也非常快,原来我们主要做行业工作,自己有一部分小产品,产值从3000多万发展到2011年的1.6亿元,主要得益于国家的发展。原来我们的产品细分市场是石油行业,在2005~2006年的时候,就是找一个接电话的,产品都可以卖出去。从2008年开始感觉到危机,从销售数字来看,常规产品常规发展方式已经不行了,现在已经到了转型的时候了。

话题3:在企业层面,我们企业是否已经开始了转型,我们转型的决心是否坚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发生了哪些变化?

苏子孟:工程机械行业通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奠定了非常雄厚的基础,我们这个行业可能与机床行业不太一样,工程机械自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应该说工程机械行业在装备制造业领域里面,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个领域,品牌影响力在全球是排在前列的。工程机械企业前十强,中国就占了三家。“徐工,徐工,祝你成功”、“品质改变世界”、“思想构筑未来”等企业口号人尽皆知。行业生产集中度非常高,前50家企业占了行业总产值的86%,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是12家。通过这10年的发展,的确是奠定了非常雄厚的基础。针对这次调整,各个企业提前就预计到了市场的严峻性,在研发上平均是2%以上的投入,个别企业是5%。2013年的专利数创历史新高。企业在管理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加强,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因为2013年资金链的紧张,企业在管理上下的功夫还是很深的。预计过去这个调整期,工程机械非常辉煌的时期又会到来。

李维谦:转型的动力来自于企业要生存,要过得更好,是发自内心源于底层的一个动力。梳理一下星火的转型思路,刚才苏秘书长给大家讲了几个广告词,我最欣赏“思想构筑未来”,转型必须先有想法。星火的转型,有五个方面:第一,中低端要向中高端转型;第二,大批量的标准定制向小批量的专业化定制转型;第三,从产品专业化向行业专业化转型。星火10年前开始做轧辊车,后来又做轧辊磨床、轧辊铣床;第四,从实物制造向服务转型,比如再制造;第五,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这是前面四个转型的依托。有这五个转型,星火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许政顺:西门子花了五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真正智能化的数控平台,现在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智能化、高柔性,我们的新平台刚好是为这个服务的。尽管在市场上,特别是在中低端走过了很多的弯路,但坚持创新是西门子亘古不变的一个理念,关键是朝那个方向发展,怎么去总结教训,面向未来。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做了很大的改进,不光是产品,还有商业模式。我们前年推出的新产品808D卖的非常好,究其原因,我们增加了好几十个外包的服务点。对于一个外企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原来都是自己销售,自己服务,现在我们也在转变,增加一些经销商,转换在中国的经营模式来适应发展。

刁静林:2011年和2012年是一个痛苦的认识阶段,我们制定“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主题”的方针。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转型,一个是依托技术进步,另一个是依托营销模式的转变。这几年我们承接了几项国家重大专项,其中有两项数控刀架、数控转台在中高端机床上产业化的应用技术研究,结合这两个重大专项,我们自己制定了细则,做了18项子课题,从技术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特别是对产品的试验条件的创新,检验条件的创新,这几个方面来重点做文章。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过去我们做功能部件,都是让机床厂来做试验平台。他们的具体使用情况我们也不清楚。现在我们具备了实验条件和检验条件,可以把产品早期的故障情况进行消除。

营销方面的创新,主要是从服务方面来进行,提出了服务营销的概念。设立区域性营业部门,有固定的场所和办公条件,有技术、服务和销售人员,就近给一些客户做好服务,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反应。另外结合机床厂,在机床新产品前期设计阶段我们就参与设计功能部件,和机床更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降低成本。比如,昆明台正设计了卧式加工中心,我们负责导轨、防护部分,做了周密的考虑和设计,拿过去以后,能够成为机床的有机部分,效果很好。

总结:通过嘉宾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十年的高速发展为企业积累了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但是前十年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国家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基础上的,造成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扩大产能、靠地利和价格等优势抢占市场,不利后果是应对市场变化,难以做出快速反应,中低端产品趋于饱和,高端产品无法满足订单需求,给企业的经营带来重重压力。

新一届政府决心通过改革为中国经济寻求新的发展动力,追求有效益、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大规模的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将转向消费与创新驱动,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肯定的说,机床工具产业已经开始步入一个以调整转型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调整转型的阵痛期。

机遇分析与总结

话题4:请现场的几位嘉宾,从用户角度给我们机床行业提点要求。

苏子孟:“科技创新,系统解决方案”这是我代表工程机械行业对机床行业的需求。前几年工程机械行业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我们机床行业的高速增长。工程机械产品也有低端、中端、高端的区分,和汽车行业一样,有很多小企业用的都是我们国产的机床,但是这些大型的排头兵企业,生产线上的把关设备,不管是热加工、冷加工车间几乎都是进口的。工程机械行业也在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向高端产品发展,这就需要高端的机床,所以我希望中国的机床行业尽快进入高端。

侯若明:机床企业和汽车企业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汽车制造仰仗整个国产的装备制造业,需要装备工具来生产。用三句话来概括,接触才有机会,交流才有机遇,合作才能共赢。也就是说汽车对于制造商和装备业在接触过程中才有一些机会,在深度的交流中才有一些机遇,最后我们双方才能合作共赢,这样双方企业才能发展。在转型过程中,汽车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态势,由传统的制造工艺向新型的制造工艺转变,加快整车的轻量化,加快节能减排。

过去机床行业以卖机床为主,那么现在转型以后,是针对机床整个全生命周期进行服务。作为一汽来讲,需要很多国产装备,但是我们还有很多老的机床设备,有些工作十几年了,需要对这些机床的精度、状态和加工效率进行改善。需要装备制造业与我们一起来做这些工作。前几天在上海工博会,我看到秦川机床的展位有四台老设备,经过改造变成了自动化的生产线,这就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可能一汽还有其他汽车企业还有很多这样的装备,需要我们机床行业把再制造工作做起来,这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

另外我们现在还在和各大机床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这之前我们和秦川机床和沈阳机床都有过这样的交流,用国产机床来装备我们生产线。一汽不拒绝新技术,在座的各位都有机会。我们正在制定整个工厂建设的新标准,希望大家到一汽来展示优势技术。在转型过程中,大家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能永远跟在国外企业后面走,核心的东西是买不到的,要靠自己去学,根据产品的结构,自己开发比较实用的装备,需要有自己的诀窍和专长。

沈阳机床厂成立了一个售后服务中心,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4s店,模仿汽车行业来进行服务,也是类似全周期的再制造,还有后期的服务。秦川机床厂也到我们厂里去说,先把机床放在这里用,用好了再谈后面的事情,类似这种服务的方式,慢慢地会得到用户的认可。

一汽作为大型企业还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当我们要走到国际上的时候,在国外建厂,生产装备来自于哪里?在中国建厂的时候,国外很多的设备商不遗余力来推销,要求合作。但当我们到任何一个第三方国家建厂的时候,他们却都消失了,因为他们不会在那个国家给自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这就需要我们国产的装备跟上去,所以我们在殷切的盼望中国自己的装备制造业尽快成长起来。同时也建议机床行业能够建立一个像国家队的专业团队,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在某一方面得到突破,比如像伺服电动机、电主轴、丝杠等功能部件。另外还有一些专门为汽车行业服务的机床,因为汽车行业机床使用量比较大,机床经过高速运转,才能尽快地发现问题,机床供应商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我们希望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要和汽车行业密切结合,在全生命周期里头做好服务。机会还是有的,关键是看大家如何去把握,把自己优势的一面展示给汽车供应商,谢谢!

罗 勇:我作为工具行业代表,对机床来说也是用户。工具行业使用的装备在精度方面的要求也很高。我国这两年在工具方面大概进口了3000多台加工设备,平均每台350万元左右,功能非常齐全。但是,国内刀具生产线并不需要进口设备这么全的功能。我国工具行业的转型升级也需要设备作为支撑,很多企业因为成本太高,转型升级比较困难。所以我希望机床行业能够为刀具行业提供用于加工刀具的专机。

硬质合金刀片现在就几十元钱、甚至十几元钱一片,但是需求数量是非常大,为了满足生产要求,不少工具企业自己要做机床,但是由于没有机床的整体概念,都失败了。所以我觉得包括机床厂和工具企业,要加强联合、加强合作,因为市场需求在这摆着。这件事情听起来简单,但是需要工艺做支撑,需要工具企业和机床厂的密切配合,有的时候还涉及到数学模型等领域,需要大学、科研院所的参与。

胡 弘:工具磨床在我们国家是一个短板项目,秦川集团内部也有一个以工具制造为主的汉工工具厂,他们生产设备有些是自己造的,工具厂本身也有一个事业部生产专业的工具磨床,也对外销售。秦川机床本部为也汉工提供了一些磨床,但是还是满足不了要求,需要从国外进口一些设备。在整个我国机床行业里,工具机床与其他机床相比,与国际先进产品的差距更大,促使我们要设立研发项目,因为市场有需求,我们就有责任为工具行业开发适用的产品。

房志亮:从两个层面讲,首先国内的飞机制造企业,对国产的机床工具没有信心。民用航空制造要求安全和舒适,军用的要求安全和快速,对航空零部件加工设备的可靠性要求特别高,无论是机床还是工具,国内产品都难以信赖。据我们沈飞自己统计设备完好率,国产设备往往达不到85%,进口设备则在95%以上。故障率高会严重影响到生产线的运行。此外,我们飞机现在采用的都是高新技术和材料,比如耐高温的钛合金和复合材料,这些材料造价非常高,通常一个钛合金整体框的原材料成本都在100万元以上,如果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差,那么随之而来原材料损失是我们承担不起的;同时还有第二点,国内机床工具行业对航空制造业不了解。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原来的航空业带着一些神秘色彩,因为保密等原因,有些信息不能透露,如航空零部件的结构和材料,包括工艺流程。与欧美企业相比,国内机床工具企业缺少专门针对航空行业的分工。欧美国家有专门针对航空航天的机床厂,设备广泛用于波音、空客、庞巴迪等企业,国内知名的航空零部件制造商都广泛采用这些设备。能够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精度质量和效率。

最近两年,我们航空业通过04数控重大专项的平台,与国产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包括功能部件等等,都在加强合作,特别沈飞现在正在筹建国产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的战略联盟,筹建航空制造的一个示范基地,目的就是要改变这样一种状态。迫于国防的压力,和国外对于出口的种种限制,我们不能广泛地采用进口设备,针对越来越大的航空市场,无论是军机还是民机的市场,都要求我们航空制造企业要敢于转型,由原来二三代机的生产线向四代机转型,同时要扩大生产规模。这意味着要和国产机床工具企业进行合作。我觉得后续市场会很广阔。

一汽侯若明

李 黎:曾经有人说中国缺乏创新,中国机床行业需要创新,我不太支持这种观点,因为机床行业是个很特殊的行业。你看中国的中餐馆,两个月就有新菜出来,我们的中餐为什么有这样的创新能力?因为有积淀和积累。我们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我们研究菜谱的时候,还没有美国,欧洲还在吃生肉。可是欧美人在做机车、汽车和飞机的时候,我们还在拉磨。所以应该给我们机床行业留有时间、空间和机会,大家不能急。

李维谦:我非常理解房厂长的感觉,他有那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其实国内很多媒体记者也是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思想。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国内机床行业的的确确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十年前已经不能同日而语。现在看看中国的企业,已经全球一体化了,哪些企业是中国的,哪些是国外的?五年前星火收购索玛,法国国防局和商务部都审查通过了,结果两三年以后他们给了索玛一些国防订单,然后突然发现索玛已经不是法国的企业了,95%由中国企业控股,这个订单还能不能给中国?法国国防局和商务部把我们招到巴黎去进行敏感性调查。

沈飞房志亮

我说这件事的意思是要给中国技术以发展的时间, 2010年之后我们机床产量世界第一,现在蓝堡帝在中国人手里了,高嘉变成星火的了,瓦德里希·科堡现在属于北一机床,还有希斯等等,这些战略要地一个个都被攻克了,假以时日中国机床势不可挡,我们生产的机床也会越来越好。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一定努力。

吴天明:我们汽轮机行业这十来年发展比较快,拿我们上海汽轮机厂来说,这几年在发展燃气轮机、核电等方面投入了超过10亿元用于购买机床,这其中大概有20%~30%是国产的。例如北一机床的数控龙门铣,武重的数控立车,齐齐哈尔的数控立车,昆明道斯的镗床。说明我们的机床行业与汽轮机行业一起在追赶,并肩前行。但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实现国产化还是有些困难,比如说叶片加工,叶片车间95%以上都是进口机床,五轴五联动,大概买了40几台,都是瑞士的,还有意大利的法拉利。在燃气轮机方面,断面齿加工,一圈就是360个,这个端面齿的磨削,包括拉床等,国内企业能不能掌握。

上汽吴天明

国内行业老是处在模仿阶段。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由于采用了西门子技术,转子的轮槽加工大多数由铣削转为了车削,大家用了Capto的模块系统,这个系统是山特维克可乐满的模块专利,据说五年或十年以后,专利过期了,其他企业也可以做了。去年年初我到哈量去了一次,他们也在做,我们是不是能够替换,能不能搞一个新的Capto系统,这是一个问题。上次在南京汽轮机会议上,我们也研究准备开发国产化的工具模块系统。这就需要国产刀具厂商来参与。

目前来看,我们把一个转子零件交给山特维克可乐满、伊斯卡、山高,他们能够配齐加工轮面和T形槽所需的40把刀,而目前国产刀具还只能局限于备件,替换其中的某几把刀还可以,但是整体解决方案和工具系统模块可能还是比较困难。

主持人:请许总谈一下西门子是如何做服务的?

许政顺:服务这个话题很难讲,有的人觉得西门子服务不好,很贵,时间很长,也有的人觉得西门子的服务很好,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西门子对服务的理解还是在价值体现上,过去我们也走过很多弯路,特别是在响应时间方面。西门子是国际化公司,他的产品成本核算方式与国内企业不太一样,这决定了服务收费标准不适应国情。这些年,我们为了适应中国市场做了很多调整,比如扩大服务网点,增加了24小时热线。特别是对不同档次的产品,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中高端产品,客户有更多的服务要求,840D在过去20年里,为中国机床行业的升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市场上并不缺乏高端的数控系统,为什么840D做得这么好,这是因为我们的应用支持团队做得好,我们在机床厂投入的人力多,做得面广,时间长,这是对高端制造业服务的体现。

还有,顶尖公司的产品最后一定卖给另外一个顶尖的公司,最近我们在北京奔驰生产线,几十台数控系统全是采用西门子。沈阳扩建的宝马生产线,也全部是我们的。今年我们和宝马做联合推广,他们为什么要选西门子?从消费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产业升级,观念是最重要的。奔驰、宝马看重我们的服务,更多的是看到我们带来的价值,可能买一块板子是多花两三万块钱,但他们更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我们能恢复他们生产,生产线多开动两三个小时,会带来更大的效益,这就是消费观念的差异。

在中低端我们不能以同样的理念来打造我们的服务,要加快我们的响应时间,确定我们的服务价格。低端产品我们完全采用外包服务,因为我们自身的机制,不能打造一个符合本地化的价格体系,因此我们用一年时间建了二三十家外包的服务网点,主要在沿海地区,支撑我们的中低端产品。两年不到的时间,新产品就卖了接近万台。我们会用在中国市场积累的中低端产品服务的经验来说服西门子总部,逐步向高端市场进行灌输,这是我们对服务的一个考虑。

总结:转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确立产品优势与品牌优势,才能具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搏的实力。

以观念转型带动结构转型,以技术创新抢占市场,以服务创新赢得先机,这是中国机床工具产品走向高端实现升级的重要途径,也可为转型升级的三大战役,打好这三大战役,就将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卓越,走出完美的成长曲线。

话题5:2013年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中国梦”?您的“机床工具中国梦”是什么?

中国机床总公司总裁郝明

李维谦:中国机床的进步就是世界机床的进步,我们每一点的进步就是全世界人类的进步。

许政顺:中国机床的近二十年,是中国机床最辉煌、最重要的二十年,我有幸见证这样一个重要的历程。我希望我们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关心国际化先锋们是如何做的。机遇就在挑战处,创新始于问题出现时。我的中国梦就是西门子公司要用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服务,与中国机床工业共同成长,共同成就辉煌的未来。

罗勇董:做工具科技的先锋,工具所可以组织中国工具企业为中国制造行业做自己的贡献。

张辉祥:我们协会要把行业内外沟通起来,向大企业学习,把玉环机床粗制滥造的帽子甩掉,经过5~10年,真正进入中国制造的行业中去,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刁静林:我在烟台环球工作了26年,一直没有离开,我对机床附件行业,非常有感情。我的梦想是:学习欧美,超越台湾,主导产品占领主流市场。

郝 明:每个人对梦想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在这个行业打拼了多年,机床行业作为我们机械工业的一个基础行业,我们非常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看到中国机床行业能够引领世界技术的发展,这才与我们大国的地位相匹配,只要我们努力,肯定能够成功!

结语:刚才,台上的各位嘉宾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心中的中国梦。我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或伟大或微小,对于机床行业的每一位从业者来说,机床工业的强国梦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追求。让我们用掌声祝福他们梦想成真的明天!

猜你喜欢

机床工具转型
机床展会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2019,中国机床变中求进
准备工具:步骤:
转型
基于通用机床的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轮对旋修
机床挤刀装置的控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