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绩效实证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2014-10-12雷宏振
袁 丹,雷宏振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西安710062)
我国文化产业集群绩效实证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袁 丹,雷宏振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西安710062)
随着集群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性的凸显,文化产业集群经济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相关理论构建了文化产业集群绩效的考察变量,以陕西省为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绩效。结果表明: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大效应和降低成本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而创新效应和效率提高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不显著。建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创新等措施提升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绩效。
文化产业集群;绩效;实证分析;陕西
一、引 言
产业集群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存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存在着典型的制造业集群现象(Krugman①,1991;Ellision②,1997),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得到了国内外不少研究的证实③④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国际分工和集群经济不断发展,产业发展的下游化和集群化趋势逐渐呈现,产业集群向第三产业扩展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文化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中后端,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尤其是集群化的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较晚,发展中存在较大问题。以陕西省为例,2009年文化产业总产出46亿元,约是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出的1/33,上海的1/4、广东的2/5、四川的1/2,河南的4/5⑥,并没表现出文化强省的特征。因而研究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如何,以及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和程度如何,对促进地区经济的短期增长而长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以陕西省为例,基于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构建相应指标,实证分析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对地区经济的绩效问题。
二、简要文献回顾
1.文化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
Scott是对文化产业集群研究较为深入的学者,他测算了影视业、多媒体等在洛杉矶的集聚度⑦。Nachum和Keeble(2003)深入研究了伦敦中心区的媒体集群,发现地方化集群学习过程是媒体集群创新和活力主要源泉的有力证据⑧。Harald Bathelt分析了莱比锡文化产业的经济关系,认为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分析不能仅仅集中在对内部关系的考察,还要分析文化产业集群与外界的关系⑨。以Scott(2007)为首的学者认为集聚经济创造了很多便利,支持文化政策倾向于大城市和城市内的创意集群,发挥规模经济⑩。史征和刘小丹(2008)将文化产业集聚模式分为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模式、政府扶持型产业集聚模式和计划型产业集聚模式三种类型,我国以前两种为主,并认为文化产业集群有助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形成(11)。
2.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研究
周冰(2005)认为目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一轮竞争的有效途径,并对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内生机制进行了研究(12)。徐玉春和张爱香(2009)借助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了陕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13)。郝延军和许春玲(2009)分析了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趋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14)。李学军和杨菁晶(2011)对陕西省各市(区)的文化产业专业化程度及集群化程度进行识别与分析,认为陕西11个市(区)之间文化产业基础条件差距较大,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极不均衡(15)。
总的来看,对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较多,但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对文化产业绩效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较少,对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进行研究的就更少。因此,研究文化产业集群对地区经济的绩效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文化产业集群绩效机理分析
1.文化产业集群的绩效
本文中的文化产业指的是我国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即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根据文化产业的定义并借鉴已有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本文将文化产业集群(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定义为:在文化产业领域中,众多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通过协同作用在一定区域集聚,形成相互交流与合作联系的产业组织。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Porter(2000)认为集群通过增加现有企业生产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激发创新信息扩散三个途径影响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它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提供了新途径(16)。本文将借鉴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作用,具体分析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对其经济增长的绩效,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产业集群绩效
规模扩大效应:产业集群能够促进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如图1所示,文化企业及其他产业内的机构,通过集群建立起更为可靠的信任关系,关联程度提高,能够进行更为密切的沟通,开展协同,且能更便利的找到行业内优质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很好的进行互补,使投入的规模效应充分发挥,产生所谓的“外部经济”(Marshall),实现“规模递增”(Krugman),促进产业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企业间的密切联系更容易产生知识的共享,促进技术溢出和互补,进一步发挥优势,提升规模效应。
创新效应:文化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及合作有利于文化创新和传播。熊彼特认为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创新也有助于产业集聚。在图1中,文化产业集群内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如信息密集、技术支持、高端人才集聚,在文化产业各单位间形成的“创新网络”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服务支持,创造创新机会,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与学习更有利于创新知识的溢出与快速传播,产出“溢出效应”。
效率提高效应:集群有助于企业的成长。分工与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如图1所示,随着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在产业集群内,文化企业及单位通过专业化分工和配合处于文化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在同时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条件下可以最大限度的从事最具效率的活动,从而提高自身和整个文化产业集群的效率。同时,产业集群内部形成的良好的合作、社会网络及创新要素,对文化产业人才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更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集群的运行效率。
降低成本效应: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可以降低创新成本,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如图1所示,地理上的高度集中能使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实现基础设施共享从而降低成本。虽然产业集群的概念正在趋于“放松”趋势,类似业务的企业不一定要求在特定的区域集聚,而只是选址靠近,但产业集群能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合作,相互依赖和交易,且企业进行改革的动力与企业的集中高度关联,产业集群能刺激文化企业进行改革,从而大大降低成本。
2.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陕西省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民俗文化。从现实来看,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受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因素的影响较大,呈现较松散的特点,还是在集群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突破空间因素制约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为了从总体上判定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本文采用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系数法衡量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即集聚程度。最早关注产业集聚现象的经济学家Alfred Marshall在其《经济学原理》(1965年)中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种专业化的产业集中”(17),因而产业集群存在集聚程度的不同,我们称之为产业的集聚程度。区位商系数是测定产业集群程度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产业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业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根据区位商的计算公式,本文定义:
其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eij表示j地区i产业的产值;ej表示j地区的总产值(本文选用GDP指标);Ei表示全国i产业的产值;E表示全国的总产值(本文选用GDP指标)。区位商越大,地区j的i产业的集中程度越高,专业化水平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以LQ(%)表示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区位商指数。同时,以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其GDP占比(%)衡量陕西省文化产业的绩效,记为JX,样本数据均来自199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相应年份的产值数据。绘制得到1997-2009年二者的趋势图,如图2所示。
图2 1997-2009年陕西省文化产业集聚度及陕西文化发展比重变动趋势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陕西省产业聚集现象较明显。1997至2009年间,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区位商均大于1,在2003年达到最高1.95。文化产业聚集程度较高,文化产业具有一定优势。
第二,陕西省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在稳定的大趋势下,存在波动并略有下降。1997至2009年间,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区位商指数基本保持在1.0-2.0之间,但在1997—2000年逐渐增加,为上升期;2001—2005年为波动期,2003年达到最高1.95,2004年降至1.02;2006年起缓慢下降,至2009年增加到1.25,低于2000以前的水平,为下降期。总体呈现较为明显的三阶段特征。
第三,从总体来看,陕西省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LQ与陕西省经济发展趋势大体一致,但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LQ线与JX线呈现出大体类似的趋势,但仍有一些不同的变化,且与陕西省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的发展水平相比,其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绩效作用不显著,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水平较低。尤其是,1996年和2006年,文化产业聚集度增加时,其对经济的总体促进作用反而下降,又如,相比较1997年文化产业区位商为1.24时的0.05,2004年,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区位商为1.38时,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绩效降至负值,为-0.1,而2004年和2008年又两度为负值。
通过对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程度历史趋势和现状的分析发现,陕西省文化产业聚集程度较高,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优势,但其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其对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没有发挥出来。这可能与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对其经济增长的绩效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及其程度有关。
四、实证分析
1.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为了进一步分析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绩效,本文以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在陕西省GDP中的比重为因变量,记为JX,衡量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绩效;分别以陕西省文化产业的规模扩大效应GM、陕西省文化产业的效率提高效应XL、陕西省文化产业的降低成本效应CB和陕西省文化产业的创新效应CX为自变量,分析陕西省文化产业对其经济增长的绩效。用陕西省文化产业总产出在全国文化总产出占比的增加表示GM,用陕西省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示XL,陕西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数据无法获取,为了最大限度地反映变量的含义,陕西省文化产业劳动生产率由陕西省文化产业总产出除以从业人员计算得到。出版物在较大程度上属于新产品,尤其是历年的新增的图书、报刊和杂志出版物,因而年度新增的图书、报刊和杂志出版在本年度出版的图书、报刊和杂志出版物的比例情况可以反映该地区出版业的创新能力,由于图书、报刊和杂志出版业既是传统的文化产业,在处于西部地区的陕西能够较大程度地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年度新增的图书、报刊和杂志出版物种数在本年度出版的图书、报刊和杂志出版物种数的比例表示CX。所用的样本数据均来自199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和《陕西统计年鉴》相应年份的统计数据。
2.实证分析与结果
本文采用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陕西省文化产业绩效的各相关变量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拟合优度R2=0.91,F统计量的Sig=0.004,回归分析的统计量检验显著,说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回归结果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系数检验结果如下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在四个解释变量中,人均成本投入的变化(CB)和规模扩大(GM)的检验统计量在5%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它们对陕西省产业集群的经济促进作用的发挥起显著的作用。四个解释变量中,规模扩大(GM)、劳动生产率的增长(XL)和创新能力(CX)的标准化系数为正值,表明其对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和实际相符。但规模扩大(GM)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取值为4.095,系数值最大,表明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集群所带来的规模扩大效用实际促进了陕西省经济的增长,且作用较为显著,表明陕西省文化产业规模扩大1%,将促进集群绩效提高4.095%。人均成本投入的变化(CB)的标准化系数为负值,表明其和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绩效存在方向关系,人均成本投入的减少将促进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绩效的发挥,即体现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降低成本方面的绩效,其对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绩效的贡献度为-0.698,说明陕西省文化集群在降低成本方面发挥了一定绩效,促进了陕西省经济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XL)和创新能力(CX)的检统计量未通过统计检验,意味着它们对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绩效尚未产生显著的影响。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XL)和创新效应(CX)主要反映的是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所产生的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绩效,因此回归结果说明目前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在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作用还不够明显。
表1 系数检验结果
3.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发展,以上对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绩效的分析表明: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提升了文化产业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在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大效应和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成本降低效应,尤其是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大效应较为显著。但目前,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是对经济增长的绩效促进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效率提高效应不显著。随着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并没有使人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而促进陕西省经济增长。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在陕西省表现为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居多,产业化水平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18),尤其是偏远的山区等地方,虽然文化资源尤其是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投资不足和技术薄弱,主要生产局限于人工或其他低效率的制作工艺,从而使得生产效率低下。
(2)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创新效应没有显著发挥出来。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尤其是处于西部地区的陕西,市场相对不活跃,观念和文化产业体制滞后,使得文化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投入而出现创新不足,制约了文化产业集群绩效的发挥。陕西文化产业部门大多数是由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而来,行政干预和产业化发展的矛盾,制约了文化产业集群创新效应的发挥。
(3)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降低成本效应发挥了降低文化产业成本的实效,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高,有较大提升空间。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陕西省分为关中、陕北和陕南三个地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成本的地区差异较难统一化解决,且陕西经济相对落后,对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文化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而产生的人才缺乏,都影响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降低成本效应的提升。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首先分析了1997—2009年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趋势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已有关于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相关理论,通过建立具体指标实证分析了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绩效,得到如下结论:
陕西省产业文化集群的集聚程度较高,文化产业具有优势,且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大效应显著提升了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降低成本效应在实际中也发挥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创新效应和效率提高效应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作为文化大省的陕西省却没有成为文化强省。
陕西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西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丰富并不代表产业化运作的易行(18)。且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历史资源的禀赋优势将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因而,要提升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对经济的绩效作用,应有效解决产业集群中存在的问题。
1.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应充分认识和重视文化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发挥政府部门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的政策引导等作用。近年来,陕西省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纲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为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应不断改革陕西省文化产业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如引入民营资本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地区基础设施,制定科学的发展政策,培育和吸引文化产业人才,增强活力,扩大文化交流,促进文化消费,拓展文化市场,营造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
2.重视文化创新,提高文化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文化产业中最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应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加大文化产品创作与引导力度,建立并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一系列创新激励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鼓励技术创新,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大力推动文化创新的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3.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具有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特点。立足陕西文化产业的现状,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加强特色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开发,依托国家文化产业的示范园区——曲江新区等六大产业园区及西部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等五大中心,打造陕西文化产业精品和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集团,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辐射的显著带动作用,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的绩效,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注释]
①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 -499.
②Ellision,G..and Glaeser,E.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5):889 -927.
③Beyers.W.B.Culture,Servic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2,22(1):4 -34.
④Scott.A.J.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J].Urban Affairs Review,2004,39(4):461-490.
⑤王林,顾江:《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来自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经验证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⑥文化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0》,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页.
⑦Scott.A.J.The Craft Fashion and 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of Los Angeles:Competitive Dynamics and Policy Dilemmas In a Multisectoral Image - Producing Complex[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6,86(2):306~323.
⑧Nachum L,Keeble D.M N E linkages and localised clusters:foreign and indigenous firms in the media cluster of central Lond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3(9):171 -192.
⑨Bathelt H.Geographies of production:growth regimes in spatial perspective innovation,institutions and social system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3,27(6):763- 778.
⑩斯科特:《创意城市:概念问题和政策审视》(汤茂林译),《现代城市研究》,2007年第2期。
(11)史征,刘小丹:《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研究》,《经济论坛》,2008年第9期。
(12)周冰:《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内生机制研究》,《理论导刊》,2005年第5期。
(13)徐玉春,张爱香:《对于发展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年第7期。
(14)郝延军,许春玲:《基于产业集群化视角的陕西文化产业》,《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5)李学军,杨菁晶:《基于区位商视角的陕西文化产业集群的识别与分析》,《西部财会》,2011年第12期。
(16)Machael E.Porter.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1):15 -34.
(17)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6-112页。
(18)李炎,林艺:《差异性竞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5期。
[责任编辑:李然忠]
G124
A
1003-8353(2014)06-0079-05
中央高校重点科研课题“集群企业知识外溢与文化产业功能园区集聚效应研究”(10SZZD03)。
袁丹(1985-),女,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雷宏振(1966-),男,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后),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