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大国建设研究
2014-10-12花建
花 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235)
文化创新大国建设研究
花 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235)
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其核心任务是建设文化创新大国,即增强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引领和推动全球文化潮流的关键能力。面对全球主要国家的激烈竞争,中国要尽快形成文化创新力的大国格局,重点举措包括形成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活力机制,加大研发人员和研发投资的比重;既要注重传承文化历史遗产,又要激励面向未来的开发创意;体现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建立良好的跨界合作模式;推动制度创新,体现激发文化生产力的灵活性、宽容度、导向性等。
文化创新;创新大国;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创意产业;文化强国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年代,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是一个静态的架构,而是一个复合型的动态系统,包括共同价值观和澎湃的文化创新能力、活跃的文化生产力和规模优势、结合辽阔国土和人力资源的空间布局能力、广泛的国际文化辐射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等,也包括国家对整个文化体系的战略设计和宏观管理能力。其中,关键的动力是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即把各种资源转化成为新的文化产品、服务的效率、业绩和能量,也是一个国家向全人类展示自身文化创造活力,引领和推动全球文化潮流的核心实力。它的五大特点是:
第一,文化创新力体现了国家文化创造力的总体质量。费孝通先生说:“文化是什么?就是共同生活的人群在长期的历史当中逐渐形成并高度认同的民族经验,包括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社会理想、生活习惯、各种制度等。这是在千百年的历史当中形成的民族经验”①费孝通:“进入21世纪的回顾和前瞻”(在第七届“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载《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176页。。这种民族经验以文化符号的方式,积淀和保存了不同的人群在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中所创造出来的知识和智慧。从文化的本质意义上说,文化成果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创新。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国民的内在素质和文明的发达程度,也意味着它有能力为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设计出美好的愿景,就容易获得其他国家人民在观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亲近、行动上的支持。它的文化创新力所达到的智慧程度、质量等级和丰富程度越高,它提供给后人的影响也越大。
第二,文化创新力体现了国家推动产业和社会转型的活力。美国发明家亚历山大·格兰·贝尔有一句名言:“当一扇门关闭,另一扇门开启;但我们常常很失望地瞧着那扇关闭的门许久,以致没有看到那扇对我们开启的门”②引自美国《财富》(中文版),2012年11月上半月刊。。金融危机后进入复苏期的全球经济,提供了“旋转门”式的挑战和机遇。那一扇行将“关闭的门”,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模式,它以大量消耗不可再生型的资源为代价,以不断扩大产能和城市规模为特征;而那一扇正在“打开的门”是以知识经济、绿色产业、协调发展为代表的经济增长和紧凑型、集约化、智慧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它包括了从农业向制造业转型(工业化),从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转型(服务业化),从传统服务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主导转型(服务业高端化)三大转型潮流。它们依托人的智慧、知识和创意,高度重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一种可以再生的宝贵资源。一个国家和城市能够释放出巨大的文化创新力,证明它建立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治理体系,拥有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资源,在文化创新-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的三个层面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第三,文化创新力成为国家吸引全球文化认同的重要魅力。在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和城市的文化都在相互交融,连接到了一个巨大的城市化网络上。在全球范围内,最能够唤起共同美誉度和认同感的,就是文化创新力,即一个国家在文化创新力方面所达到的智慧高度、质量等级和丰富程度。无论是全球性的影视、音乐、动漫、新闻、游戏、美术等大奖,还是工业外观、建筑景观和包装设计的评选,都是以创新和创意作为首要标准的。比如,1955年在德国埃森市创立的“红点奖”被公认为国际性创意和设计的权威标志,其宗旨是“促进环境和人类和谐的设计”;1979年创立的普利兹克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以表彰杰出设计师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著名的ACM SIGGRAPH(世界计算机协会电脑图像与互动技术组织)是世界上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最具有权威的集科学、艺术、商业于一身的电脑绘图展示会和学术研讨会,同样以电脑图像和互动技术的前瞻性和创新成果为标志,每年的展会都呈现行业内最顶尖的技术成果,比如现在通用的“像素”、“图层”、“顶点”等词汇和3D动画等理念,最初都是在SIGGRAPH展会上发表而后推向全世界的。
第四,文化创新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城市的必要条件。文化创新力是融汇一个国家和城市创新战略中的各类要素的连接点,它对经济、科学和技术的创新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联合国贸发会议《创意经济报告》引用欧洲事务公司(KEA)的成果指出:创意包括四个子系统:科学创意、经济创意、文化创意、技术创意①联合国贸发会议:《创意经济报告》(UNDP&UNCTAD: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10),英文版,第9页,第23页。。文化创意包括想象力和设计力,是一种产生原创观念和用新的文字、图像和声音方式解释世界的能力;科学和技术的创意包括好奇心,是多种勇于实验和在解决问题时创建新联系的能力;经济创意包括应用能力,是一种在商业、技术和市场营销过程中不断创新的动态竞争能力。这四种能力,必须在创新型文化环境中组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有鉴于此,在全球经济、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必然以建设文化创新大国和文化创新城市作为必要条件。这正是中国建设文化创新大国的历史必然。
二、文化地缘政治的版图和大国战略
法国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历时5年,走访全球电影、音乐、传媒、出版等等1250位行业领袖,描绘了一幅新的文化地缘政治版图: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文化创意全球化的新时代,一些新兴大国作为内容生产国而崭露头角,而另一些人口大国则在全球文化贸易中被淹没,美国的内容生产仍是老牌霸主,而中国、巴西等正在稳步崛起;印度宝莱坞和土耳其媒体业奋力追赶,而葡萄牙等欧盟国家日渐衰落。潮起潮落中,有识之士关注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谁才能把握全球文化竞争的主流,打赢全球文化战争?②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5-6页。大量的事实分析透露:真正能够打赢全球文化战争的,必然是当今的和成长中的文化创新大国。它们未必是国土和人口规模意义上的大国,却拥有如下的共同特征:
第一,文化创新大国具有创意、创新、创造的强大能量,所谓创意,即理念和观念的创造;所谓创新,即通过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通过生产方式的重组而提升效率;所谓创造,即把创意转化成为实际的产品和受到法律认可保护的成果。文化创新大国能够在文化各个领域的主题、技艺、品种、魅力、形态等方面,以人文精神与运作模式、文化特色与普遍认同等的结合,获得全球权威性的重大文化和艺术奖项、荣誉,引导人类文化发展的潮流。
第二,文化创新大国在全球文化生产的供应链、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文化品牌的服务链、文化科研的研发链等四大链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规模,能够通过覆盖全球的文化贸易网络,提供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在科技含量高、创意含量高、全球市场广阔的设计、影视、视听、网络文化服务等文化生产和贸易领域,占有主流的地位。
第三,文化创新大国能够设计和提出具有前瞻性、全球性的议题和理念,占领全球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文化理念制高点,率先建立全球共同参与的文化合作机制,比如“保护和推动文化多样化”、“全球治理机制”、“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引导全球的有识之士和机构,共同探讨影响全人类发展的文化前景①比如:2011年9月,中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向第66届联大提交“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草案;2012年10月4日至5日,网络安全问题国际会议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中方提出全球网络安全治理的五项基本原则:“网络主权”、“平衡”、“和平利用网络”、“公平发展”、“国际合作”,成为中国在全球网络治理领域引导“话语权”的典型案例。。
第四,文化创新大国形成了推崇创新的广泛社会共识,文化的创新力与国家的科技、产业、商业等创新机制融为一体。世界历史证明:现代化必须以思想、制度和科技创新为基本的前提和动力,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特征除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民主化以外,必然还是一个创新化社会,是一个创新活力、创新效率、创新成果远远超过现代化之前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从投入、制度和能力的导向和效益上讲,必然是一个创新型国家。
针对全球文化竞争的风起云涌,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修订国家和城市层面上的创新战略,争夺全球文化创新力的制高点。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国家经济委员会和科技政策办公室于2009年和2011年两次联合发布了《美国创新战略》,提出:该战略的目的是激发美国人民的内在创造力,强调发展无线网络,改革专利制度,改善基础教育,“启动美国伙伴关系”计划等领域。2010年6月,欧盟通过了《欧洲2020战略》,强调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智能增长”,以发展绿色经济、强化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2010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了《新增长战略》,把“酷日本”在海外开展业务作为新增长战略重点,强调采取节目交易、强化数字传输、放宽海外内容流通规定、防止盗版等措施。全球许多重要城市,也在探索提升文化创新力的战略和路径,并且与城市和产业的双转型紧密结合。2010年11月,大伦敦政府发表了《文化大都市:市长的文化战略——2012及其后》②大伦敦政府(Great London Authority)于2010年11月13日正式发表了《文化大都市:市长的文化战略——2012及其后》(Cultural Metropolis:The Mayor’s Cultural Strategy 2012 and Beyond)。,其要点包括:1,把文化作为伦敦最重要的资产;2,跨界合作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3,用数字技术打造新的文化创意平台;4,以“创意学徒”项目培养技术型人才;5,以音乐拓展数字教育;6,扩大市民对文化参与度等。
面对全球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国需要尽快形成建设文化创新大国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格局。作为人类四大古典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中国拥有5000年悠久的文化传统。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庄子、墨子、老子等诸子百家开始,直到秦皇汉武、魏晋风骨、唐宋文采、康乾盛世,如一位国际知名学者断言:“在成为民族国家之前,中国首先是一个文明实体”③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页。,而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所塑造的文化,与近代形成的民族国家具有明显的不同。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文化强大凝聚力和动员力的核心。中国从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中形成了和谐发展的理念,形成一个包容多元的体系,既有绵延千年的古老理念,如爱国、济世、伦理、兼爱、孝道、禅修等,又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和政策,比如富强和谐、自由竞争、平等机会、企业制度、文化贸易、区域合作等;既能够开掘东中西部悠久的文化传统,又能够包容香港和澳门具有“一国两制”性质的特区政治和文化体系。这种传承文脉、包容多元、积蓄深厚的中国文化体系,为焕发出巨大的文化创造力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目前,中国文化整体实力中,较为薄弱的正是文化内容创造能力。中国缺少以10种以上语言在全球发行1亿册以上的单部文学作品、在全球票房超过3亿美元的电影,少有连续演出达10年的优秀演出剧目、在全球具有偶像意义的音乐、电影和演艺明星等。在全球具有标志性的20多个文化奖项和文化评选,如诺贝尔奖、普利策奖、艾美奖、奥斯卡奖、金球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等方面,中国所占的比重与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符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文化产品的物质形态有了巨大的增长,如中国国产的电视动画片已经从1990年代的4000多分钟,猛增到2011年的26.32万分钟,而后就逐渐下滑,在2012年和2013年呈现出22.29万分钟和19.02万分钟的递减趋势,说明动画片等文化产品的生产已经进入到一个重要的拐点,即不能单纯追求产能的增长,更需要提炼中国和人类丰富的遗产,展示“中国梦”的魅力,获得国内外普遍认同,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精品力作。但是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成为当代的文化精品。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中国建设文化强国,面对建党100年和建国100年的两大时间节点,必须尽快形成文化创新大国的战略格局,在以下方面实施重点突破,让全民族的文化创意、创新、创造活力得以充分涌流。
三、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中国要开拓提升文化创新力的战略格局,就要把形成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活力机制,开发科技含量高、创意含量高的文化样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作为关键的路径和步骤。
跨入21世纪以来,在传感网、智能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媒体、软件开发、新型材料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技术开发,给文化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包括3D电影、电脑仿真、数字游戏、人机互动、音乐网络等一系列新型文化艺术样式,正在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前沿领域。这场新科技革命,正在开辟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大量统计数据表明:创意、文化、经济与技术的互动和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有力杠杆。“创新制胜,王者归来”是国际文化市场的制胜规律,一个国家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越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优势就越大。
图1 推动文化创新力的三大科技变革和六大技术潮流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创新的七个重要来源,包括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创新、大量采用科学的及非科学的新知识、启发人们从新的视角来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顺应人口统计数据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等①《彼得·德鲁克(一个世界级的陌生人)》,广州: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要在提升文化创新力方面,由弱转强,后来居上,必须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组合创新。近年来,中国许多有识之士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之路,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型的文化企业,如在2013年中国最具成长性的文化企业10强中,深圳华强、星空华文、东方财富、分众传媒、乐视网、歌华有线等文化企业排头兵,都体现了以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强大动力②中国最具成长性的文化企业推荐榜,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陈少峰副院长主编的《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3》颁布,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357页。。它们的经验证明: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和运用新的技术载体,而是爆发出创新理念、创意机制和经营方式的化学反应,实现1+1大于2,促成新的文化生产力模式。全球版权产业则出现了三大主流模式:亚马逊、谷歌、盛大文学SDL。这三大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版权产业,向游戏业、影视业、音像制品业、视听用品业、物流业、食品业、饰品业发起了强有力的渗透。三大模式的共同背景是依托数字科技,把版权内容的开发服务、以数字化技术为平台的电子商务结合起来,让千万个消费者获得接受的极大便利,而这三者在依托的背景和发展的路径上又各有千秋。
其中,亚马逊和谷歌是进入世界500强的美国企业巨头,它们依托超级大国的资本优势,利用美国人率先发明的互连网技术,把后工业化时代呈现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市场联系起来,形成覆盖全球的电子商务网络。而盛大文学是在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崛起的背景上,瞄准规模巨大的全球华语原创文学市场,突出主题口号“全球华语小说梦工厂”。它的主要模式是开发原创版权,利用数字化传播方式,快速、超量、小众化、全覆盖地大量销售版权,并向在线付费阅读、无线付费阅读、实体书(纸质)出版、游戏改编、影视改编、版权交易等领域扩张,既有原创文学的B2C,又有授权开发的B2B,还有网上网下服务的O2O模式,形成了在线付费阅读、授权改编、无线付费阅读、网络广告、电子书等五大商业开发模式。这些生动的案例证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西方大国和新兴大国都可以探索发挥自身优势的文化创新模式,而中国的文化创造力与先进科技、商业模式、推动政策相结合,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全球舞台上显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优势。
图2 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服务的新特点
四、文脉传承和创意研发相衔接
中国要推动文化创新,必须通过传承遗产与包容创新的双重路径来实施。在21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内容的开发体现了精神生产的独特规律,那就是既要注重传承文化历史遗产,又要激励面向未来的开发创意,既要注重延续本民族的文化之根,又要以世界性的包容胸怀,让多元文化进行激荡碰撞,鼓励和保障各个企业、机构和个人开发版权和专利的积极性和合法权利。
人类文化生态的奇妙特点是:近亲繁殖往往会逐渐退化,远缘杂交才能繁育良种;本地人看家乡多受局限,世界人说中国才能新意叠出;陈陈相因往往让人兴味索然,转换视角会迸发创新的火花;创新的思想由于多元的沟通而萌生,产品的设计由于智能的互动而得以迸发。当前,中国尤其要在推动文化可持续创新方面有更大的突破。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文化的可持续创新面对着“保鲜期”的难题,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属性对消费者保持吸引力的时间期限,也就是产品生命周期①罗幸源:《持续创新能力——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第3期。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显得日益苛求,在文化消费的世界里,没有人会对新奇、好看的东西说“NO”。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使得文化创新的保鲜期呈现出越来越短的趋势。
因此,要保持中国文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活力,就要破解文化创新的“保鲜期”难题,把握住三大要素:动力系统(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等)、制度建设(包括形成激发、运用、实施文化创新的体制,以及行政机构、中介组织、企业、高校、个人等的配合)、要素管理(通过多样化政策形成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在主导理念、人才培养、开发方式、对外贸易等方面,综合进行提升,使得中国的文化创新力向更高的水平和规模发展。
在传统的全球文化竞争格局中,中心大城市和沿海港口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可以集聚更多的产业要素,因而成为文化创新的重点。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金融、物流、航运、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网络正在覆盖越来越广泛的城乡。内陆地区和中小城市也可以因势利导加强文化创新,开发多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随着人们对于文化创新力规律的认识,许多以前被忽视的事物,包括古老的遗址、民俗的技能、工业的遗存、新兴的产业、节能的技术等,都被作为文化创新的资源开发出来。
近年来,在红点奖等国际比赛中荣获奖项的许多中国创意设计,多是推动文脉传承和创意研发相结合,在破解文化创新的“保鲜期”难题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成果。比如浙江的“品物流形”设计公司,其名字就来自中国老子的《道德经》。它从“一切设计为制造”到“一切设计为销售”再到“一切设计为品牌”,致力于将最前沿的设计思维应用到工作中,先后获得IF产品奖、红点概念奖、亚洲最具影响力奖等奖项。品物流形的设计师研究了历史悠久的纸伞制作工艺,借鉴了老子的格言“道法自然”,把余杭一带的民间制伞工艺与现代欧美市场的流行品位相结合,衍生出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产品,犹如一抹轻盈的云彩,飘飞于城市和湖山的人流之上,同时,这些现代型的纸伞通体使用一种可降解PC材质,更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的理念,因而获得了海内外专业人士的好评。
五、推动跨行业的合作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行跨行业的深度融合,这不但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进入“第二次创业”的关键,也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这体现了中国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
欧洲事务公司的研究报告《文化型创意的影响》指出:要发挥文化创意的活力效应,体现产业的联动,必须有良好的跨界合作模式,把创意、设计、艺术、工程、信息、商贸、教育、环境、旅游等多个部门的专业人士组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智慧、技能、方法,这种跨界合作往往就是创新活力的激发源泉①欧洲事务公司:《文化型创意的影响》(KEA: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Creativity,June,200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旅游、文化和可持续发展》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旅游、文化和可持续发展》(UNESCO:Tourism,Cul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6.)也强调:一个地区文化创新活力的激发,必须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共同来参与,这是因为:(1)文化创造活动跨越了既定的规则,代表了人们向往已久的人文理想和大胆想象。(2)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本身就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象征性的、预言性的、美学的或精神层面的。(3)文化创新力的提升过程,往往是一个不明晰、不确定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士在跨界合作中动态地探索和把握。有鉴于此,中国文化型创新力的开发,需要以下三大特质和资源:优秀的个人能力,比如拥有横向思维的能力,富于想象力,拓展性思维能力强;多种专业技能,比如多种设计、工程、制造、信息、贸易等人士的跨界组合;有利于文化型创意的社会环境,包括法律和政策等,促进对于艺术、文化、公民文化参与的投资等等。
图3 文化型创意对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贡献③本图为我们根据欧洲事务公司的研究报告《文化型创意的影响》(KEA: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Creativity)所提供的资料翻译和绘制。
当前,中国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融合发展,不但要鼓励国际化大都市大有作为,也要鼓励更多的地县级城市因地制宜,开拓新路,浙江东阳市就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它文脉久远,以“百工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闻名遐迩。东阳木雕师承鲁班,源远流长,列全国四大木雕之首。东阳最宝贵的文化产业资源是具有创意、创新、创造活力的一大批亚太地区、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文化领军人物,先后获得了“2010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等一大批奖项,成为东阳市文化产业的强大引擎。
东阳市政府把工艺美术产业作为全市文化产业三大重点之一,推动文化产业与建筑、工业、旅游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东阳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不仅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而且对于提升各行业的附加值、塑造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东阳市以木雕·红木家具为核心的工艺美术产业的产值达到200多亿元,从业人员增长到15万人,大批具有良好文化素质和工艺美术精湛技艺的东阳能工巧匠,极大地提升了“东阳建筑”、“东阳工业”、“东阳旅游”的创意能力和技术水平,先后荣获“鲁班奖”26项,数量居全国各县市前列;2013年,东阳市旅游业收入达到94.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26.9亿元,显示了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强大拉动力和贡献力④东阳文化产业的有关数据,来自我们2013-2014年在东阳市的实地调研。。
六、以制度创新释放文化活力
推动制度创新,体现激发文化生产力的灵活性、宽容度、导向性,是建设文化创新大国的一把金钥匙。英国专家查尔斯·兰德利说得好:“创意的基础还包括城市整体的心理基础建设与心态。城市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把握机会和问题,并且营造气氛和环境,凭借奖励、规范和法律,激发创新的禀赋”①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图4 东阳市文化核心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关系
美国有两个案例成为发人深省的“智慧果”。首先是好莱坞作为全球电影之都的崛起。美国电影最早崛起于美国东海岸的新泽西和纽约一带,而拍摄制作电影的全部专利,几乎都被爱迪生控制的通用电气公司所垄断,后者雇佣的律师严密监控着纽约和新泽西一带,向每一家电影制片商收取名目繁多的专利费。而偏僻的好莱坞小镇远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专利制度监管本来就比较松弛,当地良好的气候和太平洋沿岸的多元文化元素,也吸引了电影制片商们纷至沓来。好莱坞终于从一个偏远小镇崛起成为电影产业的中心。其次是IT革命的发祥之地硅谷,这里培育了苹果、皮克斯、Facebook、甲骨文等一系列国际级的信息、创意和动画巨头。它们的助产士就是风险投资(VC)。在VC问世之初,美联储进行了严厉监管和限制,尤其是在东部的纽约等地监管更严密。而在偏远的加州圣克拉拉山谷——硅谷,各类监管鞭长莫及,VC等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形成火山爆发般的能量,托举出新兴产业集群。硅谷面积为4700平方公里,人口300万,2013年贡献的GDP高达2580亿美元。在硅谷排名前10名的公司,个个都富可敌国。
从好莱坞到硅谷的文化科技创新力奇迹,启发我们:一个区域能否成为优秀文化主体的孕育之地,不完全取决于是否在人口稠密的国际大都市,也不一定要在交通发达、工商繁华的通都大邑,更不一定在文脉深厚、历史悠久的名城胜地,相反,它取决于能否鼓励率先突破,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培育环境体系。中国提升文化创新力,就要立足于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地域特色鲜明、文化样式丰富多彩的大国国情,鼓励因地制宜地进行制度创新。
近年来,全国各地文化建设的先进地区,都是以制度创新作为突破口,贯彻党的十八大所要求的“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战略性举措。从深圳、上海、北京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设计之都的实践,到成都市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文化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结合,从杭州依托浙江省发达的民营经济和超前的开发意识、大力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到西安曲江建设生态文化休闲型田园城区,形态多样,各有特色,都在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首批数字出版基地,上海张江集聚了300多家文化企业,2012年产值达到200亿元,同比增长33.3%,超亿元产值的文化企业达到21家,创造了中国文化产业园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张江以创新思维引领园区建设,通过产业联盟方式促进产业链协调增效,基本构建了包括内容创制、内容运营、技术提供、数字出版、终端开发与提供、外围配套在内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链条。其重点举措是:1.针对文化产业项目的个性化、碎片化、非标化、扩散性的特点,灵活采用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权益法、实物期权法等无形资产评估方法;2.形成相互联通的张江服务平台体系,发挥“平台经济”在培育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加速器作用;3.积极借鉴科技等行业的做法,完善“投贷宝”、“未来星”、“启明星”、“科技支行”、“科灵通”、“OTC”、“新三板”等举措;4.形成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的合力,推动企业和有识之士,从“生存型创业”走向“机会型创业”与“创新型创业”;5.点面结合,建设产城结合的人居创业环境。这些经验证明:中国建设文化创新大国,有能力探索出一条“创意科技、创新服务、创业精神”相结合的新路径,突破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制度瓶颈,让各类文化财富充分涌流。
[责任编辑:李然忠]
G124
A
1003-8353(2014)06-0072-07
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13&ZD038)研究成果。
花建(1953-),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