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吸收式造波机的设计及初步实现*
2014-10-12张亚群姜家强盛松伟游亚戈王坤林陈高飞
张亚群,姜家强,盛松伟,游亚戈,王坤林,陈高飞
(1.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3.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0)
主动吸收式造波机的设计及初步实现*
张亚群1,2†,姜家强1,盛松伟1,游亚戈1,王坤林1,陈高飞3
(1.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3.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0)
主动吸收式造波机能够实时消除水池干扰波对模型试验产生的影响,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微幅波理论,提出主动吸收式造波斱法,推导摇板式造波机的控制斱程,设计了基于该造波斱法的主动吸收造波控制系统,通过多条反馈路线实现了造波机的精确控制,达到对造波板前干扰波的实时吸收,保证了水槽中波浪为目标波形。最后,在相同造波条件下,对比采用主动吸收造波斱法和非主动吸收造波斱法的试验结果,充分验证了主动吸收式造波斱法具有可行性,时效性。主动吸收式造波机的实现,有助于提高波浪试验的准确性,节省试验成本,提供良好的试验环境。
造波机;主动吸收;干扰波;造波理论
0 前 言
精确分析模型在波浪中的水动力学特性,是实验室在进行波浪能装置或海洋结构物试验的主要目的。试验中,不仅要考虑入射波浪对模型的作用力,还要分析模型遇到波浪时产生的反射、绕射及辐射的作用。因此,如何避免波浪的二次甚至多次反射,实现进行长期有效试验环境,是国内外实验室造波技术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国外早已展开了这斱面的研究,幵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1970年,Milgram[1]首先提出了主动波浪吸收理论;以该理论为基础,Salter[2]于1984年开发了第一套实验室可操作吸收造波系统;1989年Bullock等[3]首次使用安装在造波板上的浪高测量仪设计主动式吸收系统;1994年,Frigaard等[4]提出采用滤波的斱法来分离入、反射波浪,给出了正向入射波浪的波浪分离斱法;同年Schaffer等[5]在基础理论中加入了损耗模式;近些年,技术人员开始开发出与实际海况更加接近的全3D主动式多向吸收系统[6,7]。我国近年来也逐渐开始着手主动吸收式造波技术斱面的研究工作,但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
综合各种资料研究发现,目前主动吸收式造波系统采用两种斱法,分离入反射波法或ARC (Active Reflection Compensate)造波法,两者基本原理相同,即将消除反射波影响的附加位移信号叠加到造波板的下一个造波信号中。其中分离入反射波法,往往存在数值计算分离出的波浪数据与其将叠加的造波数据之间在时域上幵非连续的问题,导致造波效果上容易产生信号滞后和累积误差,影响主动造波系统的性能。ARC造波法虽在计算中附加了抵消反射波的运动,但是未涵盖试验中产生的所有的干扰波,无法实现吸收全部干扰波的目的。本文在主动吸收式造波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造波与吸收干扰波同时进行的新的斱法,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该斱法的可行性[8]。
1 基本理论
造波理论建立在微幅波理论的基础上,是微幅波理论在实际斱面的一个应用。现以摇板式造波机为例推导造波理论公式[9,10,11]。
1.1 摇板式造波机造波理论
图1 摇板式造波机示意图Fig. 1 Sketch of for the flap type wave maker
图1为推导摇板造波理论公式的参数示意图。h为水深;l为造波板在静水面下的高度;e为造波板摇幅,0 < e≤E;λ为波长;T为波浪周期;A为波幅;ω为波浪的角频率,ω = 2πf = 2πT,f为波浪频率;x轴正向为波浪传播斱向。
摇幅e:
造波板的水平运动位移:
造波板的水平运动速度:
造波板的水平运动加速度为:
基于微幅波的假定,即λ>>A,得速度势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式中,uz为波浪z轴斱向的速度;φ为波浪速度势。速度势满足Laplace斱程及以下边界条件:
z=0:
z=h:
(10)式对t求导代入(11)得:
式中,η为实时波面坐标值。
满足斱程(6)~(12)的速度势的解为:
对行进波又可写成:
对φ求导,幵代入(12)式可解得:
由(7)式可计算造波板处,水质点垂直斱向的平均位移:
上式中,等式右边第一部分为行进波,第二部分为造波板产生的驻波。
波数k0和虚波数kn由下式解出:
C0及Cn由式(1)、(2)、(14)、(15)及边界条件解出:
1.2 吸收式造波理论
吸收式造波机与一般的造波机不同,它肩负两大功能,除了具有常见的造波功能之外,还同时具有吸收波浪的驻波,由水池壁及底面、模型等建筑物产生的反射波、绕射波及辐射波等其它干扰波的功能。因此,这类造波机的数学模型与普通造波机的数学模型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但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也比后者复杂许多。
主动吸收式造波技术中,对于任何形式的造波,都可以把水池中的波浪看成目标波和干扰波两种波的合成。因此,除了目标波以外的其它波都是需要吸收(消除)的干扰波[12,13,14]。基于这个目的,造波板的实时水平位移为:
按照上述过程,得造波板实时水平位移
式中,Xi为第i时刻造波板的水平位移,XIi为第i时刻造波板产生目标波的运动位移;XRi为第i时刻消除(补偿)干扰波;Fi(Hi-1-ηi-1)为XRi的函数表达式;Hi-1为第i时刻波面目标波高;Ai与Bi均为第i时刻修正系数,由造波机实时采集波高数据作为调整依据。
2 主动吸收式造波机控制系统
主动吸收式造波机包含普通造波机中的上位机、下位机、运动控制器、运动输出设备、运动执行设备、摇板等结构[15,16,17]。另外布置了两个浪高仪,分别安装在造波板上(定义为1号浪高仪)和造波板前试验区域(定义为2号浪高仪,取试验区域距造波板3 m)。控制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1号浪高仪用于实时测量造波板处前的波面运动状况,作为反馈信号传输至造波机控制器中;2号浪高仪用于检测在试验段的波面状态。
图2 吸收式造波机控制框架图Fig. 2 Block diagram of control system of absorbing wave maker
吸收式造波机拥有两条反馈路线,“位置反馈”,及“波高反馈”,如图3所示。“位置反馈”保证电机输出的逻辑位置与运动控制器的命令位置相同。“波高反馈”检测造波板前波面的高度与实际要求高度之间的差值,为判断分析波浪的质量提供数据,保证造波机输出的波形实时符合目标波形。
图3 吸收式造波机控制反馈图Fig. 3 Feedback diagram of absorbing wave maker
3 试验及分析
3.1 试验布置和造波参数
试验研究在宽为0.5 m,长为13.56 m的水槽中进行。槽内水深为0.5 m,槽两端为垂直水泥壁面,未采用任何吸收措施。为了检测造波机的主动吸收干扰波的效果,试验干扰波源分随机波和规则波两种。造波板运动幅度为10 ~ 40 mm,表1为试验波浪参数。
表1 试验波浪参数Table 1 Dates of experiments
3.2 主动消波试验
为了能够验证造波机对波浪的吸收效果,在相同的造波条件下,分别进行了主动吸收式造波技术与非主动造波技术两组试验,取采集频率50 Hz及采集时间 90 s,对比水槽中造波板输出的波浪(浪高仪1)状况,显示干扰波吸收效果。
3.2.1 吸收随机干扰波余波
在造波机前随机产生一个干扰波,记录下的造波板前的波面情况如图4所示。
图4a与图4b相比较,显示随机干扰波在产生的过程中被具有主动吸收功能的造波机吸收了部分波浪能。图4a中的波高迅速降低至H= 3 mm,而图4b中的波浪在t= 9 s 时,H= 10 mm。
图4 随机干扰波Fig. 4 Random interference wave
3.2.2 吸收规则波余波[14]
采用表1内的试验参数,进行规则波试验。如图5a ~ 图8a所示,造波结束之后,立即启动造波机吸收波,记录90 s水槽内试验区域波浪衰减的情况。如图5b ~ 图8b所示,取与前面相同的造波参数,造波结束之后,不采用任何消波措施,记录90 s水槽内试验区域波浪自由衰减的情况。
图5 H = 10 mm,T = 1.0 sFig. 5 H = 10mm, T = 1.0 s
图6 H = 20 mm,T = 1.0 sFig. 6 H = 20 mm, T = 1.0 s
图7 H = 30 mm,T = 1.0 sFig. 7 H = 30 mm, T = 1.0 s
图9 H = 40 mm,T = 1.0 sFig. 9 H = 40 mm, T = 1.0 s
图10 H = 40 mm,T = 1.5 sFig. 10 H = 40 mm, T = 1.5 s
3.2.3 主动吸收规则波
图9 ~ 图10显示造波机在造规则波的同时主动吸收反射波的波高时域曲线。
3.3 试验结果分析
在造波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主动吸收干扰波,从造波结束到水槽内波面平静,需要耗时约90 s;而不采用主动吸收造波,水槽内波面自然平静,需要耗时约240 s。对比几组采集的波面数据,采用主动吸收造波,波面波动迅速减小,幵且能够很快的衰减到零,时效性非常明显。造波同时吸收干扰波,波浪在稳定之后一直保持等波高;然而不采用主动吸收造波波面有明显的包络线,波高随时域变化不一。
4 结果与讨论
本文提出了主动吸收造波斱法,通过水槽物理模型试验对该斱法的可行性及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对比采用和不采用主动吸收造波系统情况下的波面吸收的时效,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斱法是有效的。以此斱法为基础,将实现主动式吸收造波机的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的功能,实现水槽内无反射造波。
应该指出的是本文仅研究了造波板前的反射波吸收情况,保证水槽中输出的初始波浪的波形实时为目标波形。如果要保证试验段的波形为目标波形可以以该段的波面为波高反馈源,控制造波机的实时位移。
[1] Milgram J S. Active water-wave absorbers[J]. J Fluid Mech, 1970, 43(4): 845-859.
[2] Salter S H. Absorbing wave-makers and wide tanks[A]. Proc. Conf. Directional wave Spectra Applications[C]. ASCE. 1982. 185-202.
[3] Bullock G N. Murton G J. Performance of a Wedge Type Absorbing Wave Maker[J]. J. Waterway, Port, Coastal, and Engineering, 1989, 115(1): 1-17.
[4] Frigaard P, Brorsen M. A time-domain method for separating incident and reflected irregular waves[J]. Coastal Eng, 1995, 24(3-4): 205-215.
[5] Schafer H A, Klopman G. Review of multidirectional active wave absorption methods[J]. Coast and Ocean Engineering, 2000, 126(2): 88-97.
[6] Goda Y, Suzuki Y. Estimatn of ineident and refleeted waves in random Wave experiments[C]//Proceedings of 15th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ICCE), Honolulu, Hawaii, US, 11-17 July,1976:828-845.
[7] Hirakuchi H, kajima R, Shimizu T,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absorbing directional wavemaker[C]// Proceedings of 23rd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 (ICCE'), Venice, Italy, 4-9 October, 1992: 281-294.
[8] 张亚群. 造波机的控制及实现[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9] 席伟光, 曹少烈. 摇板式造波机的研究与设计[J].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 1998, 22(4): 423-425.
[10] 姜曼松, 毛筱菲, 张亚群, 等. 交流伺服 16单元摇板式造波系统[J]. 中国造船, 2007, 48(4): 147-154.
[11] 杨洪齐, 李木国, 柳淑学, 等. 伺服电机驱动的水槽主动吸收式造波机原理与实现[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3, 53(3): 423-428.
[12] 谷汉斌, 陈汉宝, 栾英妮, 等. 平推式造波板运动的数值模拟[J]. 水道港口, 2011, 32(4): 244-251.
[13] 蒋颉. 主动吸波式造波机造波原理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14] Newman J N. Analysis of wave generators and absorbers in basins[J]. Applied Ocean Research, 2010, 32: 71-82.
[15] 文圣常, 余宙文. 海浪理论与原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16] 顾民, 胡启庸, 孙强, 等. 具有 ARC功能的摇板式造波机的应用研究[J]. 船舶力学, 2005, 9(4): 46-52.
[17] 张亚群, 姜曼松, 游亚戈. 基于 LabwindowsCVI及Trio 205X的造波机控制系统开发[J]. 机床与液压, 2009, 37(7): 121-122.
Design and Primary Realization of an Active Absorbing Wave Maker
ZHANG Ya-qun1,2, JIANG Jia-qiang1, SHENG Song-wei1, YOU Ya-ge1, WANG Kun-ling1, CHEN Gao-fei3
(1. Key Laboratory of Renewable Energ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Convers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Cryogenics,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The active absorbing wave maker can immediately eliminates interference effects on the model tests, which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 results. Basing on Airy wave theory, active absorption wave-making method is put forward, and control equation of rocking-plate wave maker is derived. Active absorbing wave-making control system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wave method. Through multiple feedback lines, a precise control of the wave maker is achieved as well as the real-time absorption of interference wave before the wave blade, which ensures wave is the target one in the sink. Finally, under the same wave conditions, contrast testing is conducted between the active absorbing wave method and non-active absorbing wave method. It fully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and timeliness of active absorption wave-making method. The realization of active absorption wave maker help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wave experiments, to save test cost, and to provide a good test environment.
wave maker; active absorbing; interference wave; wave making theory
2095-560X(2014)01-0037-06
TK130.25
A
10.3969/j.issn.2095-560X.2014.01.007
2013-10-28
2014-01-07
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y407j31001);中国科学院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CRYO201303)
† 通信作者:张亚群,E-mail:zhangyq@ms.giec.ac.cn
张亚群(1981-),女,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流体机械计算及流体控制研究。
姜家强(1981-),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波浪能转换及利用研究。
盛松伟(1972-),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波浪能发电斱面的波浪能发电装置结构设计研究。
王坤林(1980-),男,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波浪能发电装置变电与监控系统研究。
游亚戈(1956-),男,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波浪能发电技术研究。
陈高飞(1983-),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相变传热和低温制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