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成因及防范对策
2014-10-11刘文章
刘文章
【摘 要】虚假新闻损害了媒体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而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时代,虚假新闻传播速度更快,扩散范围更广,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大,防范和杜绝虚假新闻,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虚假新闻 成因 防范
“老汉约网友开房,见面发现对方竟是儿媳”“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西班牙47层大楼忘装电梯”……近年来,一些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奉真实为新闻生命的传统媒体,践踏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突破了新闻职业道德底线,欺骗了社会公众,扰乱了新闻秩序,损害了媒体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而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时代,虚假新闻传播速度更快,扩散范围更广,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更大,防范和杜绝虚假新闻,显得更为迫切。
防范和杜绝虚假新闻,首先应找到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少数媒体和从业人员在激烈竞争的内外部环境下,生存压力加大,一味追求独家、独特新闻甚至轰动效应,忽视或淡忘了责任担当和职业精神,或受商业利益驱动,纵容甚至故意制造虚假新闻。有的采编人员主观上没有炮制虚假新闻的故意,但囿于业务水平、知识修养、把关能力等原因,未能成功鉴别、过滤虚假新闻。行业主管部门和媒体自身由于种种原因,对采编行为监管不到位,对虚假新闻责任人员究责不严、处理不力,让少数媒体和从业人员心存侥幸、放松警惕。上述这些都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笔者针对虚假新闻产生的具体原因,结合近年出现的典型案例,谈谈如何防范和杜绝虚假新闻。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
少数媒体和采编人员缺乏社会责任,对新闻工作的理解发生偏差,视追求独家新闻为最高目标,为让报道关注度高、转载率高,有意无意放松了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对报道内容和细节的核实,甚至对新闻内容添油加醋、“合理想象”,或刻意捏造事实、杜撰情节,更有甚者,炮制完全子虑乌有的假新闻。
2013年10月4日,南京某晚报刊发记者和通讯员联合采访报道《丈母娘婚宴上送400万元宾利轿车》。报道称,10月3日,马鞍山太白大道上一家很气派的酒店举行了一场上档次的婚宴,婚宴价格5888元/桌,惊呆了赶来参加婚礼的“小伙伴们”。婚宴上,丈母娘当场宣布赠送给女婿的礼物堪称“马鞍山史上最贵嫁妆”:一辆价值400万元左右的宾利牌轿车。新郎在搞清楚特别嫁妆为何物后,扑通一声当众跪下,向丈母娘保证一辈子不辜负她女儿,一辈子孝顺双方父母,将丈母娘感动得在台上流泪,还一个劲说“好儿子,快起来”。此新闻引起极大关注后,新安晚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记者专门赶到马鞍山市太白大道,这条路上的中高档酒店均否认10月3日接待过5888元/桌的婚宴,也否认酒店内发生过“丈母娘送宾利”的事。新安晚报还采访了稿件作者和有关方面,最终证实这条新闻是不折不扣的虚假报道。
渲染奢华生活、热衷“三俗”报道、炒作奇人奇事,都是缺乏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的表现,必然导致失实报道和虚假新闻的出现。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道德自律,端正办报心态,才能从思想根源上清除虚假新闻产生的“土壤”。
二、维护诚信健康的传播秩序,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营造和谐稳定的传媒生态
当今社会,网络媒体、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传播载体和渠道不断涌现,信息发布渠道更加多元,发布方式更加便捷,信息来源纷繁复杂,“个个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在这样的背景下,难免会出现传播秩序失范、传媒生态失衡,也必然会导致虚假新闻、“小道消息”出现。而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之间、新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呈白热化,在新秩序、新生态形成并稳定之前,生存竞争可能导致少数媒体和从业人员迷失方向,过分关注报道的吸引力、关注度甚至轰动效应,过于追随和依赖网络来判断、取舍新闻,一旦放松警惕,就可能落入失实报道和虚假新闻的陷阱。
2013年8月28日,南方某杂志刊发报道《村官腐败透视》。开头有这样一段话:“这个村,有一半都是我的娃。”在三门峡市西南方,距离市区90公里左右的一个小村里,村支书张大万(化名)笑嘻嘻地对市里来的驻村工作队员说。本村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他们的留守妻子竟然成为村支书的猎艳对象。但农民们对村干部普遍和最大的愤怒,并非来自男女作风甚至性侵方面。他们最在意的,是自己和集体的财产受到了村干部的不法侵占。这篇报道刊发后先是被网络媒体以《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为题大量转载,随后一些报纸又对网上报道进行转载。后经河南省三门峡市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文中反映的问题与事实不符。在这一失实报道的传播过程中,该杂志为了博人眼球,将“这个村,有一半都是我的娃”放在报道开头,转载的媒体也不约而同将这句话作为最大的“卖点”加以突出,报道所要反映的村官腐败问题反而未引起相应关注。
上述案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传播秩序和媒体生态:一家媒体先刊发报道,或者机构、组织、个人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渠道自行发布有关内容,其他网站和媒体未经严格把关就争先恐后转载,或者根据自身需要经过再采访加工后发布。如果源头发布的是虚假新闻,其影响则会因为传播叠加效应被无限度地放大;如果源头发布的内容带有瑕疵,或者即使是没有瑕疵,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媒体的选择性报道造成信息不同程度失真,最终变成虚假新闻。因此,有效防范虚假新闻,必然要求有一个诚信健康的传播秩序和公平有序的媒体竞争环境。
三、提高业务技能、健全知识结构、提升综合修养、规范采编行为,增强把关能力、严格把关程序
一些虚假失实报道并非媒体和采编人员主观上有意为之,而是由于采编人员知识结构欠缺、社会阅历不够,或业务技能不高、采编行为不严谨、把关不严造成的。
2010年7月,甘肃一家党报在一篇报道中,援引一位专家的话说: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受此“利好”消息刺激,股市上陕西板块当日出现飙升行情。可是当晚,这家报社就通过其网站发出更正,称稿件中关于“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内容失实,报道系记者在某论坛采访时,对演讲者的演讲内容理解和文字表述有误,值班编辑审稿不严。原来,当事专家并没有在演讲稿说“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写这篇报道的记者称这一信息是自己从网络上搜到的。区划调整、设直辖市这样的重大消息应由官方权威发布,媒体岂能仅凭专家之言就进行发布,更不能将记者个人在网上搜到的信息未经核实就直接刊发。endprint
2013年8月,一则有关“西班牙47层大楼忘装电梯”的新闻,成为网络热点,诸多媒体跟进转载。新华社驻西班牙记者经过实地探访后发现,这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假新闻。这条新闻来源于西班牙《国家报》,该报报道的是,20层的公寓增建到47层,但设计规划20层容量的电梯却要支撑47层的人流,事实是大厦增高后电梯容量不够,而不是“忘记装电梯”。
从技术层面看,防范和杜绝虚假新闻主要是增强把关本领、严格把关程序。对涉及政策法规、新政创举、舆论监督等影响面较大的报道,要注意新闻来源的权威性和可靠程度。对通讯员、特约作者、自由撰稿人采写的报道,要反复推敲、认真核实。对读者提供的信息,网民发布的内容,只能当作新闻线索,不能直接刊用。对表达叙事上前后矛盾、露出虚假新闻或失实报道“马脚”的,要通过逻辑分析发现疑点、排查核实。对“混水摸鱼”、一味追求卖点的报道,要认清部分真实和整体真实的关系,避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此外,编辑记者还需拓宽知识面,胸中有“千军万马”,才能生出“火眼睛睛”,知识修养越高,判定虚假新闻的本事就越高。
四、严肃新闻纪律、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有关监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构筑打击虚假新闻的高压线
极少数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错误地认为,只要不涉及政治题材和敏感题材,采写、刊用虚假失实报道未必会被发现,被发现后未必受到严格追究和严肃处理,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导致其松动虚假失实报道的防线,触碰新闻工作的底线。新闻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新闻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防范虚假新闻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虚假失实报道的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纪律和行政监督,严肃查处虚假失实报道。
2014年1月23日,沈阳某晚报刊发《赵本山撂狠话:实在不行我现排小品上!》一文,对春晚节目不当炒作,有意“剧透”春晚语言类节目,且内容严重失实,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经查,该报记者未经采访,从春晚媒体记者微信群中摘编相关信息撰写上述报道,曝光春晚彩排的所谓内幕信息。经春晚剧组与赵本山团队核实,该文所述内容均为记者杜撰的虚假消息。辽宁省和沈阳市有关部门对这家报社相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报社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做出深刻检讨;相关部门负责人留岗查看一年;采访记者调离记者工作岗位;对相关责任人处以两千至一万元的经济处罚。
但并非每一篇虚假失实报道都像上述报道一样,受到应有的追究和查处。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主管部门和新闻机构自身对虚假失实报道的查处力度还比较有限。为了遏制虚假失实报道的产生,2011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对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做出明确规定。新闻机构一般也有防范和处理虚假失实报道的相关规定。防范和杜绝虚假新闻,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定,更需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规定。
2013年以来,上海、浙江等首批5个省市试点建立新闻道德委员会,今年试点范围将扩大至北京、黑龙江等10省市。新闻道德委员会近期将以整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为重点,加强举报查处、案例评议和通报曝光。新闻道德委员会能否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纯洁新闻队伍、刹住虚假新闻歪风,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新安晚报总编室主任)
责编: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