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乡养儿》作者冯丽丽:养孩子需要的是智慧,不是盲从

2014-10-11孙立峰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4年10期
关键词:养儿盲从丽丽

孙立峰

冯丽丽和丈夫刚生天天时,击掌为誓——不求上清华北大,只希望她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这多简单的一个愿望,但这其实是一个无比奢侈的愿望。

什么都依着孩子,但孩子既不健康,也没快乐起来

天天第一天上幼儿园回来,就跟妈妈说,不喜欢幼儿园。第二天出门前,天天哭得很凶,似乎上幼儿园是件无比艰难的事。下午回到家,冯丽丽听天天说起在幼儿园的种种不愉快:老师今天推了某某小朋友一下,某某小朋友在吃饭时被老师训斥了,今天她吃饭时慢了点,老师来喂她,喂得很快,她很难受……

天天说这些时,满眼都是恐惧,抬着头向妈妈寻求帮助,“如果下次我吃饭还是慢了,怎么办啊?我以后会不会被老师训啊?”

冯丽丽去跟老师了解情况,老师很惊讶,说,天天在幼儿园表现挺好的啊,很安静,笑眯眯的。冯丽丽知道,天天在老师面前的乖巧,其实是恐惧压力下的讨好。

等回到家,天天的压力才释放出来,白天哭,晚上做噩梦,醒来还是哭。冯丽丽和丈夫认为错不在孩子,而是幼儿园太不尊重孩子了,不如换家幼儿园试试。

天天换了幼儿园后,情况并没有好转。不行,那就再换,再不行,再换。换到第五家的时候,天天已经该上小学了。冯丽丽以为上了小学就好了。

上小学第一天,天天是哭着回来的。第二天,天天死活不肯迈进校门了。两周后,天天爸快刀斩乱麻,“那就别上学了,孩子不一定非要上学。”

不上学了,天天该快乐了吧?还是没有。天天依旧怕这怕那,最怕的就是别人问自己为什么不上学。天天的噩梦越来越多,最后发展到晚上不敢睡觉,白天补觉,黑白彻底颠倒。即便这样,冯丽丽和丈夫对孩子还是依着孩子。

天天6岁这年,冯丽丽绝望地发现,孩子不快乐,也不健康。她无数次地问:说好的“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就自信”呢?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了呢?

原来,错在我们,我们在孩子身上照顾自己的童年,却忘记了她也是个独立的个体

正如冯丽丽在《下乡养儿》一书中写的,后来一家人在北京郊外的一处乡下遇到了乔老师。在乔老师的一步步帮助下,天天开始不再怕这怕那,逐渐自信起来,一家人的生活也恢复正常。

冯丽丽在陪女儿成长过程中,也成长了很多。她弄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否极泰来,坏事变成了好事。

冯丽丽和丈夫希望孩子是快乐的,得到最多爱的,对这一愿望细究下去,他们发现他们从前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缺爱的,他们那么拼命地照顾孩子,其实是在照顾自己的童年,并没想到孩子最需要的是“独立”。说起来,我们跟那些因为自己没考上北大清华,就希望孩子圆自己梦的家长也没啥太大区别。

冯丽丽14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还有两个很小的妹妹,一个还没出嫁的姐姐。一个母亲带着四个女孩子在农村生活,艰难得无法想象。母亲经常泪水涟涟地对冯丽丽说,日子太难过了,实在不想活了,但是为了你们四个,又不能不活。冯丽丽感到村里人都瞧不起她们,没有人愿意帮助她们,她不敢跟村里人打交道,心里全是恐惧。

冯丽丽丈夫的童年也很悲催。他的父母一心扑在工作上,尤其是母亲,只要有加班的机会就主动要求加班。小时候的他,都不知道妈妈是谁。有一天,他正在街口玩,保姆告诉他:“你妈妈回来了。”他很疑惑:“你不就是我妈妈吗?”

父母对他唯一的付出是金钱,从幼儿园开始他就住校。“他从来没有得到过来自父母的爱,所以等到有了女儿后,他就给孩子特别多的爱,给孩子特别多的照顾,生怕孩子受一点点伤害。父母以前缺什么,潜意识里就希望在孩子身上找补回来。”

与此同时,夫妻俩没有安全感的童年,造就了俩人成年后的与人交往的困惑。其实天天对社交的恐惧、无能感,反应的是做父母的对社交的恐惧、无能感。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这话真的没错。

天天出门去玩,冯丽丽和丈夫就怕孩子受伤,会千叮咛万嘱咐,而俩人在跟外人打交道时也是高度敏感的,感觉自己只要出门就是吃亏上当的角色,跟别人一发生矛盾,赶紧缩回来。

陪孩子成长,家长自己也成长,尽管这成长的过程是十分痛苦的。冯丽丽和丈夫在抚慰童年的痛,现在不再像以前一样恐惧社交。《下乡养儿》出版后,冯丽丽很愉快地接受各路记者采访,也会对记者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很坚定地说不,而不再是感到没能量拒绝。

找到自己的痛点,也就能在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中分得清哪些是在满足自己,哪些是真的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出发。

育儿书没有错,错的是家长的盲从

冯丽丽对育儿的反思没有止步于此,她还想到那些年读过的海量育儿书。总是这边学来个理念,那边学来个技术,根本粘合不到一块儿。遇到具体问题,脑袋里一团浆糊。

数不清的育儿书给冯丽丽灌输了一个理念: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接纳,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安全感,将来才自信,才独立。而且一些育儿书的作者也用案例证明了无条件的爱的力量的无敌。冯丽丽就更坚定地践行这个育儿理念。

冯丽丽现在明白了,这个理念是没错的,但是仅仅靠它是培养不出健康、快乐的孩子的,规矩、情商、社交、挫折等等都没讲。抽出的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部分这么隆重地单独提出,仅仅是因为我们以前一直在忽略。就像维生素是好的,但是如果人单单吃维生素是要出事的。

冯丽丽不认为是书害了自己,而归罪于自己的盲听盲从。“她的思维方式是,非黑即白,必须寻找到绝对标准的答案。育儿中,遇到一个问题,她会打别人那里寻找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依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怎么做。养孩子是一件系统的事,单拎哪一个方面都不行,而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面面俱到地把养孩子这事说得天衣无缝。育儿书、育儿杂志,肯定要读,但那应该是给我们增长智慧的,让我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而非照搬,而非盲从。

于是,冯丽丽在写《下乡养儿》一书时,尽量事无巨细地说明自己家的情况、每天发生的故事,给读者展示一个尽可能全面的育儿过程,而不是振臂高呼出一个吸引人的育儿口号。

冯丽丽希望,读者读这本书,学到的不是方法,而是引发育儿的思考,思考出适合自己的育儿方式。endprint

猜你喜欢

养儿盲从丽丽
唱出她的新“声”
快点 快点
新新人类
不同剂量索利那新分别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症
画一画
哲理思辨
哲理思辨
下乡养儿:坝上的养活教育
I love my family
赖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