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斗士”分享诺贝尔和平奖
2014-10-11
本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刘仲华挪威诺贝尔委员会10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印度儿童权益活动家凯拉什·萨蒂亚尔蒂和巴基斯坦女孩玛拉拉·尤萨夫扎伊,以表彰他们为保护儿童和青年人权益,尤其是受教育权利而进行的斗争。其中,玛拉拉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此次授奖开创了和平奖历史上一个先例,即表彰那些为年轻人权益而斗争的人。”奥斯陆和平研究所主任哈普威金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玛拉拉曾是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什图省斯瓦特县明戈拉城的一名学生。她从11岁开始就为争取妇女受教育的权利而斗争,通过博客向外界介绍她和朋友们在塔利班政权下的生活。2012年10月,玛拉拉在乘校车回家途中遭塔利班枪手暗杀,头部和颈部中枪。联合国2012年将每年的7月12日(玛拉拉生日)定为“玛拉拉日”。玛拉拉目前在英国上学。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得知玛拉拉获奖后马上表示祝贺说,“玛拉拉的成就史无前例”。玛拉拉却反应平静,并拒绝在伦敦时间16时30分之前接受媒体采访,因为“上学更重要”。 “这个奖对那些仍然在遭受奴役的童工和被拐卖儿童来说是个鼓励”。另一位获奖者凯拉什在得知获奖消息后这样说。凯拉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参与反对童工的社会活动,他为此成立的非政府组织已挽救超过8万名印度童工。诺贝尔委员会说,凯拉什继承印度圣雄甘地的传统,为把孩子们从经济上的压榨拯救出来进行了多形式的非暴力抗争和斗争。发布会现场一位来自印度的记者问,是否因为甘地从未获得和平奖,将和平奖颁给凯拉什是一种补偿?诺贝尔委员会主席亚格兰回答说,他不知道当年甘地为何没有获奖,但凯拉什获奖是实至名归。虽然此次两人平分和平奖奖项和总额为8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约合110万美元),但玛拉拉的光彩明显盖过凯拉什,挪威各大媒体对玛拉拉进行了大幅报道。挪威国际问题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斯威列·拉加德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一个60岁,一个17岁,是一个非常好的组合。玛拉拉已成为争取第三世界女孩受教育权和与极端势力作斗争的标志性人物,但她毕竟年轻,没有取得很大成就。凯拉什则进行了多年抗争”。《印度斯坦时报》评论说,印巴两国因边界纷争数十年敌对,此次两国公民共享诺贝尔和平奖,象征性地推动两国关系迈出“重要一步”。此前有挪威专家说,今年诺贝尔委员会夹在反美或抗俄的两难之间,在争议无法解决时,只能选择斯诺登和俄异议人士之外的第三方作为获奖者。奥斯陆和平研究所主任哈普威金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对大多数挪威政客来说,授奖给斯诺登违背他们的原则。他认为诺贝尔委员会讨论了一些可能的俄异议人士,但最后没有合适人选。而且2010年因为授奖给刘晓波导致挪中关系至今没有缓和,而俄是挪威的近邻。但乌克兰问题短时间不会解决,未来俄异议人士还有机会获奖。谈到来自中国的候选人袁隆平,哈普威金说,上世纪70年代曾有人因为帮助农民种植玉米而获奖。也有人认为袁的成就更适合获得其他诺贝尔奖项。拉加德说,今年和平奖授奖辞中的最后一句话很不寻常,为青少年权益进行斗争有助于实现“国家间的友好关系”,这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当年为和平奖设立的标准之一。近年因为授予人权人士,诺贝尔委员会受到很多批评。这是对质疑和批评的回应和解释。但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研究者弗列得利克·赫夫曼认为,此次委员会又一次违背诺贝尔和平奖是为了支持世界和平这一初衷。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委员会应该在授奖辞中强调玛拉拉为反对滥用武器和军阀混战危害而做出的努力。诺贝尔的遗愿不是奖励好人好事,而是鼓励推进世界和平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