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货膨胀原因及影响分析

2014-10-11董艳萍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总需求物价工资

董艳萍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引起注意,也可以说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物价的上升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而是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即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二是不是指物价水平一般的上升,而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升。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通货膨胀有不同的作用。只有把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才有意义。但从我们的情况来看,通货膨胀的弊大于利,借助通货膨胀来发展经济决非上策。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一是需求拉上。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货物”,或者是“因为物品与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供给,所以一般物价水平便上涨”。总之,这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的通货膨胀。

二是供给推动。这是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在高于从前的价格水平时,才能达到与以前同样的产量水平,即总供给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这种价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并不相同,因此,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可以根据其原因的不同而分为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是供求混合推动。这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单一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而是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的存在引起物价上升,这种物价上升又会使工资增加,从而供给成本的增加又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是由成本增加引起物价上升,这时如果没有总需求的相应增加,工资上升最终会减少生产,增加失业,从而使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停止。只有在成本推动的同时,又有总需求的增加,这种通货膨胀才能持续下去。

四是结构性通货膨胀。这是以各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角度来分析由于经济结构特点而引起通货膨胀的过程。持这种观战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丁·托宾。希克斯对扩展部门与非扩展部门进行了结构分析,认为经济中可以分为扩展部门与非扩展部门。扩展部门正在扩大,需要更多的资源1.5工人,而非扩展部门已在收缩,资源与工人过剩。如果资源与工人能迅速地由非扩展部门流动到扩展部门,则这种结构性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限制,非扩展部门的资源与工人不能迅速地流动到扩展部门。这样,扩展部门由于资源与人力短缺,资源价格上升,工资上升。而非扩展部门尽管资源与人力过剩,但资源价格并不会下降,尤其是工资不仅不会下降,还会由于攀比行为而上升。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这样,就会由于扩展部门的总需求过度和这两个部门的成本增加,尤其是工资成本的增加而产生通货膨胀。此外,各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例如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高,服务部门劳动生产率低),而各部门的工资水平由于攀比行为而向高工资水平看齐,也会使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也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有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

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相应的经济行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这时因为,债务契约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当发生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这样,就会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使投资减少。这种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住房建设贷款这类长期贷款最不利,从而也就会减少住房投资这类长期投资。

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就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的下降就会使利润增加,而利润的增加是有利于刺激投资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这是因为,在不可限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尽管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平),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还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税率等级,这样,政府的税收增加,而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减少。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和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 影响的主要观点

大体上可以分为“有利论”、“不利论”、“中性论”三种观点。

“有利论”者认为,通货膨胀,尤其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在他们看来“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润滑剂”。他们的理由是:第一,通货膨胀引起的有利于雇主不利于工人的影响可以增加利润,从而刺激投资。第二,通货膨胀引起的“通货膨胀税”可以增加政府的税收,从而增加政府的支出,这就刺激了经济发展。第三,通货膨胀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而富人的储蓄倾向又大于穷人,所以,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而增加储蓄。他们强调,对于资金缺乏的发展中国来说,利用通货膨胀来发展经济尤为重要。

“不利论”者认为,通货膨胀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他们的理由是:第一,在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使价格信息扭曲,无法正常反映社会供求状态,从而使价格失去调节经济的作用,经济无法正常发展。第二,通货膨胀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使投资风险增大,社会动荡,从而经济混乱,经济效率低下。第三,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紧缩政策会抑制经济的发展。第四,在固定汇率下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货币贬值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他们强调,也许通货膨胀在某个时期中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其最终结果都是不利于经济发展。采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刺激经济无疑是“饮鸩止渴”。

“中性论”者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他们认为,货币在经济中是中性的,从长期来看决定经济发展的是实际因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而不是价格水平。在长期中,由于货币量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既不会有利于也不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没有必要把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

(作者单位:龙江银行大庆审计分部)

猜你喜欢

总需求物价工资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波音预测中国民用航空市场总需求将达2.7万亿美元
关于总供给的理论探讨
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说说索要工资那些事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市场物价
2012,物价的期盼
让绩效工资“阳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