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就业困境及解决策略

2014-10-11张楚卿周伦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文秘毕业生

张楚卿 周伦

近年来,边疆民族地方院校无论是在资金投入,办学发展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由于我国各阶段教学资源分配仍存在相对不均衡的情况,且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和较落后的政治文化经济条件,以及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导致边疆民族地方院校较之内地高校而言,承载着更多的发展、就业工作压力。其中就业工作不仅关系着学生、学校的发展,更关乎学校所在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因而,本文仅对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学生就业现状及产生困境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以期就此对边疆民族地方院校就业工作和社会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思考和帮助。

一、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因就读学校所在区域和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在就业选择和就业方向、层次等方面有不同于其他地区高校的特点。

首先,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和较落后的政治文化经济条件,致使边疆民族地区就业市场吸纳能力不高。且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过于拘囿于地方意识,就业选择范围狭窄,导致就业形式较为单一。其次,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观念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情况较明显。第三,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就业竞争力。

二、造成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出现,在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普遍现象。虽然非民族地区高校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也存在就业率不太高的情况,但由于地域文化、经济与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边疆民族地区院校较之其他普通院校的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如:

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偏低,是导致边疆民族地区院校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范围狭窄的主要原因。边疆民族地区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学生综合素质偏低主要体现为和其他本科专业的学生相比文化功底较浅、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律意识不强等;专业基础知识不牢靠、知识结构有缺陷、综合能力水平较低;盲目自信,缺乏认识;“等、靠、要“的思想依赖性强,缺乏择业的积极主动性等。原因在于:首先,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学生生源素质较复杂(文理兼招,且包含三校生)。其次,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立足自身生源特点与地区优势,一味遵循、秉承国家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手段、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教学过程重理论轻技能和重教学轻就业的情况,造成学生某些方面能力的欠缺。

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经济结构比例的变化,缩小了文秘类毕业生就业渠道。

边疆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实施的情况下,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比例侧重也发生了变化,如,引进采用了高新技术的结果,是加大了对技术型劳动力需求的力度与流动的要求。因此,在新的产业、行业对技术性、强劳力性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偏重理论模式的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很难符合这些新领域的要求,所以他们进入第一第二产业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少,而进入服务业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多,却又因为缺乏服务专业技能知识和服务意识的训练,所以导致其陷入就业快,失业也快的尴尬境地。

拘囿于地方意识,对就业区域缺乏理性选择。首先,对于边疆民族地方院校毕业的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而言,因自身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偏低,加之“饭碗”毕竟有限,比不过其他高校的同类不同层次毕业生,所以他们会自觉的回避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其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对人才需求量和个人能力要求不太高,文秘类毕业生在行政类行业中就越能彰显其专业优势,导致该类学生盲目估计自身能力,无法理性对待就业选择机会和。第三,边疆民族地方院校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地方文化认同强烈,固步自封,不愿走出故乡,走向其他文化经济区域,导致其对职业和从业区域的选择单一而狭窄。第四,边疆民族地方院校的高职高专文秘类大学生在择业时,还普遍缺乏动态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传统观念使得绝大多数毕业生和家长还在竭力寻求“铁饭碗”,竭力固守家乡。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这种求稳心态使他们忽略了对自身的喜好、特长以及职业发展空间的界定,忽略自主创业与个人发展的多向选择机会。

个人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缺乏求职技巧。相当多的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在就业前后既不重视职业规划学习,求职时还忽略应准备的材料。他们既缺乏对着装仪表、简历规范、面试技巧等应聘细节的认识和习得,又缺乏针对求职岗位、专业技能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和展示;既缺乏对自己全面、正确的认识,更缺乏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合理规划与对发展空间要求的重视。

市场招工缺乏合理的、科学的人才观。目前西部地区大部分用人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存在着盲目需求,过度追求名牌大学毕业、本科学历、外形要求等条件,忽略实际岗位资格要求,本来专科生就能胜任的工作非本科生不可,造成用工成本浪费的同时,也人为地阻碍了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三、针对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就业解决方案策略

立足当地市场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因为绝大多数的职业和专业具有相通性。所以,①边疆民族地方院校必须立足于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这一现实,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设置专业体系。根据现有生源质量的客观事实,认真分析所在地区的就业形势和市场要求,制定适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方案,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相互消化、吸收和运用。②边疆民族地方院校还应把握地方文化经济特色,自觉调整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教学的亮点,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形成学用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就业需求促专业建设特色化,增设一定的职业必修课程和专业个性选修课程,强调重实训、重实用、重实践、重实效,加强专业的模拟性、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创新性,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为教学改革最终目的。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最好的就业帮助和最有力的就业保障。③边疆民族地方院校必须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互动双赢的培养体系。这有助于使培养目标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使学生获得较强的适应能力。

做好创业指导初始工作,建设有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目前,边疆民族地方院校高职高专文秘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较低,相较某些专业而言缺乏优势,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建设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开展创业引导和创业意识教育。这就要求:①围绕专业特色,将创业教育落实到课程设置中去,围绕专业特性,普及创业知识和理念。②努力实现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全员化的思想。这就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对每位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做好全程指导服务工作。③搭建校园创业模拟平台,开展就业实践指导工作。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活动进行创业模拟、体验,如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并建立考核评价工作小组,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学习考核验收。④打造覆盖全校的就业服务网络。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应该以形成覆盖全校、体系健全、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服务网络为目标,与地区人力资源劳动力中心开展联系合作,不断拓展、规范就业信息,逐步建立功能互补、层次分明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加强学校与社会合作工作,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和提供更广阔的择业渠道。边疆民族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该在维护原有就业市场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多加强与“关系单位”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高职高专专业见习训练。在确立见习训练基地的基础上,制定见习服务制度,认真组织、落实见习训练计划,提高见习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增加见习训练基地和见习岗位数量。

健全完善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保障体系。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培养帮扶力度,调整完善就业指导职能,校级就业主管部门应积极与二级院校、班级管理沟通合作,加强针对到基层和边远地区服务、就业的指导工作,鼓励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到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广大基层就业。

总之,边疆民族地方院校只有立足于当地,坚持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方向,这样才能最终突破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就业工作的瓶颈。

(作者单位:云南保山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文秘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论当代企业文秘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办公室文秘的重要作用以及工作策略
中职文秘专业游戏化学习软件设计与实现
最“叛逆”的毕业生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