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支付引领金融支付业务进入新时代

2014-10-11马国照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近场智能卡账户

马国照

一、什么是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MobilePayment),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以移动终端中的安全模块作为用户账户、身份认证等敏感数据的存储载体,利用线上移动互联网络或线下POS、ATM等受理网络终端,实现不同账户之间的资金转移或支付行为。

电子银行和金融IC卡是当前金融支付创新的两大核心。电子银行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支付模式,金融IC卡是我们传统银行卡的升级发展。移动支付可以简单概括为允许我们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服务模式,它同时具备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的两种特性。所谓近场支付,是指通过具有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移动终端,实现本地化通讯进行货币资金转移的支付方式,具有金融IC卡的特征;所谓远程支付,指通过移动网络,利用短信、GPRS 等空中接口,和后台支付系统建立连接,实现各种转账、消费等支付功能,具备电子银行的特性。 所以,应该说移动支付它是电子银行与金融IC卡相互融合的产物,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二、移动支付的特点

移动支付属于电子支付方式的一种,因而具有电子支付的特征,但因其与移动通信技术、无线射频技术、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又具有自己的特征。移动支付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移动性。由于移动终端具有其特定服务实现的随身性和极好的移动性,结合了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性,摆脱支付实现的距离和地域限制,可以使消费者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服务。

实时性。移动通信终端和互联网平台的交互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使移动支付不再受限于相关金融企业、商家的营业时间限制,实现了7*24小时的便捷服务,用户可随时对账户进行查询、转账或进行购物消费。

便捷性。移动支付具有无需兑付零钱、全天候服务的便捷性,并且以手机为载体,通过与终端读写器近距离识别进行的信息交互,运营商可以将移动通信卡、公交卡、预付卡、银行卡等各类信息整合到以手机为平台的载体中进行集成管理,并搭建与之配套的网络体系,从而为用户提供十分方便的支付以及身份认证渠道。

三、移动支付的流程

移动支付与一般的支付行为没有太大的区别,都要涉及到四个环节:消费者、出售者、发行方和收款方。其中发行单位和收款单位都应该是金融机构。

下面就最近典型的NFC手机支付为例,简单介绍该移动支付模式必备的几个关键环节。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NFC近场支付模式下,需要有银行卡、NFC智能移动终端、NFC近场通讯技术、受理终端。目前银行卡与NFC智能移动终端合二为一,省去了随身携带银行卡的麻烦,支付更加方便。

资金账户。由于资金账户可能属于银行、运营商,也可能属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因此资金账户的绑定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需要保证账户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资金账户载体的封装和表现形式。智能卡芯片可以封装进多种形式的介质中。但与移动支付结合,安全芯片存在的方式主要依赖移动终端的支持能力,目前主流的形式有:

全终端,直接固化在手机芯片中,或存放在独立的卡片槽;智能SD卡,存放在移动终端的SD卡槽;SIM卡模式,复用SIM卡的功能。

不管是哪种存在形式,都应采用成熟、可靠的硬件封装技术,从而无法拆解出安全芯片直接访问,也无法通过逻辑分析仪器探测安全芯片的通信,保证支付账户的安全。

资金账户管理。基于智能卡的移动支付,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支持“多应用”。即一张智能卡里面能够加载和运行多个与支付相关的应用,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真正地方便用户,主要服务包括:

负责应用的管理和应用生命周期管理,如远程应用下载、个人化和更新等操作;负责智能卡管理和智能卡生命周期管理,如远程锁卡及销卡;应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移动终端。理论上讲,在NFC手机支付交易中,移动终端也是载体,只要具备NFC/蓝牙/RFID等近场通信功能,即可交易,与终端的操作系统无关。但从用户的便利性角度来看,移动终端最好能协助用户实现常见的功能,如余额查询、历史交易查询、圈存等功能。在支持脱机支持的移动终端方面,技术演进将在两个方面:

近场通信技术,把对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的支持做得更完美;卡片管理技术,安全的对卡片的读写,逐步丰富终端对卡片的控制力,提供内容丰富、操作方便的人机交互界面。

近场通信交互方式。选择NFC近场支付主要因为近场通信技术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尽管借助于移动终端,智能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基于2.4G技术的无线传输协议(如蓝牙、RFID等)与外部进行交互,但基于13.56MHZ的NFC技术由于识别快、交易符合安全距离等特征,已经成为脱机交易的主流选择。

目前国内移动支付标准都是基于13.56MHz国际标准的NFC非接触式近场通信技术,基于这个工作频率已有比较成熟、完备的国际国内技术标准,并在电子支付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受理终端。受理终端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目前如果没有受理终端,所有的移动支付都无法进行。受理终端的关键技术主要在于受理性能。目前大部分应用建立在智能卡上,使用时需要终端的支持,因此没有受理终端支持无法完成移动支付。

四、移动支付的模式

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日益普及,以及3G等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蓬勃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种移动终端从事电子商务,由此促进了移动电子商务的繁荣。而作为移动电子商务主要支付手段的移动支付,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移动支付的模式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比较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根据支付账户的不同,移动支付可分为:

银行卡账户支付:用户在移动终端上操作银行卡账户进行支付;话费账户支付:用户在移动终端上操作手机话费账户进行支付;中间账户支付:用户在移动运营商或第三方支付企业开通自有账户,先充值后消费,用户在移动终端上操作自有账户。

根据运营主体的不同,移动支付可分为:

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平台由移动运营商建设、运行、维护及管理;银行为主体的移动支付:银行为用户提供付款途径,通过可靠的银行系统进行鉴权、支付。移动运营商只为银行和用户提供信息通道,不参与支付过程;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主体的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平台由第三方支付企业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

根据技术手段的不同,移动支付可分为:

远程支付:用户使用移动终端,通过短信、WAP、IVR、APP等方式远程连接到移动支付后台系统,实现账户查询、转账、信用卡还款、订单支付等功能。

近场支付: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和配套的受理终端,通过NFC、RF-SIM、RF-SD等近距离非接触式技术,实现对商品或服务的近场支付。

五、移动支付运营障碍

我们看到,在智能手机为主的移动设备进一步普及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台式机和笔记本,聚焦于能给他们更便捷、直接、及时体验的手机上的财富管理。在此大环境下,移动支付的巨大发展前景不言而喻,市场蛋糕也将逐渐增大。无论是支付宝侧重的远程支付,还是微信偏重的近场支付,都深刻冲击着传统零售支付体系的格局。只是,移动支付的普及还面临着几大突出的瓶颈。

首先,到了移动支付阶段,安全问题难以回避。在互联网支付时代,公众就经常为媒体报道的各种负面事件所困扰,面对相对陌生的移动支付,公众的戒心就更大。实际上,移动支付存在安全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长期缺乏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不过,这一障碍有望得到缓解,今年5月1日,移动支付的国家标准就将正式实施,而央行的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也于2013年底建成并通过了验收评审,“山头林立”的不同机构的移动支付系统实现了“联网通用”。

其次,移动支付涉及的产业链环节众多,如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软件厂商、手机厂商、运营商等,还尚未形成有效的、可持续的、各方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业务模式与定位不清晰,导致各类主体之间缺乏明确的权责分担机制,使得现有的业务拓展和竞争,往往停留在低水平的“跑马圈地”阶段。

最后,即便是诸多习惯于移动时代的人群,希望更多运用移动支付模式,但还需要有支撑相关交易活动的环境。正是由于缺乏这样的应用场景,制约了移动支付的进一步扩张。移动支付要真正冲击、甚至替代传统零售支付工具,必须在应用场景方面有所突破不可,而这并非一两家企业能完成,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近场智能卡账户
基于反射型超表面的近场聚焦研究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东方磁卡李晓东:进击的智能卡研发巨子
外汇账户相关业务
浅析飞行器RCS近场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一种基于PDV的近场冲击波高压测量技术
父亲的股票账户
基于STC89 单片机的非接触智能卡读写机设计
近场RCS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临沂机顶盒智能卡升级方案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