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小微制造型企业现状与人才培养措施
2014-10-11何焕盈黄楚文苏佩君黄紫菱黄英蓝吴佩莹
何焕盈 黄楚文 苏佩君 黄紫菱 黄英蓝 吴佩莹
1 引言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是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据统计,我国现在总计有超过1000万的中小企业,而东部12省市的小微企业超过6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61.6%,主要密集在长珠三角地区和珠江地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乡镇小微制造型企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小微制造型企业占我省企业总数的97%,吸纳了55.5%的就业人员,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是群众创业就业的主要渠道。此外,小微制造型企业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我省很多大中型企业都是从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的,块状经济均由小微企业集聚形成的。
近年来,东莞市小微制造型企业的日渐成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我们希望,通过对东莞这一具有典型性城市的调研,进而了解整个广东省小微制造型企业发展的现状及它们对高校人才的看法,分析原因及总结经验,为广东省乡镇小微制造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2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其发展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经营者自身原因使企业竞争力降低。在我们实地走访中发现,小微制造型企业经营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一般都是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在所调研的企业中,拥有大学水平的企业老板只占15%,年龄大都集中在40-50岁之间。
企业经营者自身存在着局限性,他们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落后,管理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在这两年经济萎缩的大环境之下,大多数小微制造型企业经营者追求的并不是在艰难的环境下寻找机遇,抓住机遇,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是安于现状,只求平稳,导致有些企业不得不裁员,缩减企业规模。这样不仅会使得小微制造型企业的竞争力降低,订单减少,而且还会使员工不能安心工作,企业会陷入裁员和缩减规模的恶性循环中。
企业的管理模式缺乏先进性与完善性。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这些企业多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经营的,产品规模较小,大多企业属于家庭式小型企业,但同是小微型制造企业,员工人数也会有较大的差距,企业员工人数有的少至二十多人,有的多至两百多人,其中大约只有25%的企业拥有较完善的行政架构和管理模式,而剩余的企业,行政架构都比较简单,架构分层相对而言较少。
由于长时间的家族继承以及企业主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得不到更新换代。简单化的管理制度,并不能规范员工的行为,更多的是依靠员工的自主性。但是,只有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员工工作起来有依有据,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一个企业缺乏企业的制度,缺乏企业文化,也直接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微企业新产品开发缓慢,产品普通,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因。
企业对人才培训不够重视,管理人才缺乏。在所调研的企业中,只有45%的企业表示有对员工进行培训,而其中只有25%的企业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规范的、有计划的培训。但是,企业的培训主要是针对管理层和技术工人,并没有完善的培训计划,也只有小部分企业的个别部门可以实行轮岗制度。另外,东莞小微制造型企业很多企业经营者对培训都存在着几种错误的认识。一、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培训会加重企业负担。二、认为培训是表面功夫,并没有什么实际功效。三、认为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担心学到技术后的员工跳槽后企业会对企业造成威胁。
企业的转型升级困难重重。东莞的小微企业大都是以外贸出口产品为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如今企业面临着订单减少、出口量锐减、利润下降等严峻问题。据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与经济萎缩的影响,他们的订单较上两年较少了30%左右,然而,人力成本有条不紊的增高,员工工资大都在2000以上,最高能达到6000,中国市场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在逐步减弱,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种种原因导致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另外,我们了解到企业转型升级,更是缺乏机遇,有心无力。技术工人招聘难、员工要求高薪酬、原材料成本上升、出口受阻、利润减少等等,这都是阻碍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问题,传统的小微型制造企业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潮流。
3 高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据了解,2002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145万,而2012年达到699万。虽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前所未有的增多,但是总体的综合素质却相对偏低,这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经过十几年的扩招和合并,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多在向巨型化发展,办学方向趋向单一化,专业一应俱全。高校追求大而全,学科建设趋同,这样就出现了高校差别不大、特色不明显的“千校一面”现象,导致了本科院校的同质化,抹杀了一批高校业已形成的特色。如今高校如此发展,模式趋同,人才培养模式趋单一,并没有真正与企业进行对接。
4 高校学生尤其本科生存在不足
高校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少的在校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或是兼职,但是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清楚认识企业需要的何种工作经验经验,他们口中所谓的实践经验仅仅是锻炼了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而真正的实际管理能力、操作能力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但是,往往教育教学忽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仅仅是理论教学不能满足企业“就业即工作”的要求。[2]据了解,近七成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工作经验”成了高校学生面试的一大门槛。
高校毕业生自我定位失当且流动性强。高校毕业的学生,自我评价颇高。由于自我定位的失当,很多毕业生在应聘工作时频频碰壁。尤其是本科及以上的学生,往往一毕业就想着能在企业中身居要职,越有名气的学校这种现象就越严重。
在走访的企业中,大多数制造企业经营者都不太愿意聘用年轻人,尤其是90后的学生,只有25%的企业里有招聘90后的管理人员,虽如此,占的比例也非常小。他们认为高校毕业生空有理论,实践能力差,又要求较高的薪酬,然而却没有发挥实质的作用。90后的则缺乏社会经验,不能吃苦,流动性强,更重要的是缺乏责任心,这一代的年轻人许多都娇生惯养,承受能力差。制造企业老板们需要的是能够熟悉企业日常工作的“老员工”,更看重的是他们丰富的经验,而新青年们的频繁流动,也让老板对他们望而却步。
5 企业与人才
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企业首先看重的是其责任心。责任心是每个合格员工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员工尽职尽责,企业才能高效率地运作,用最少的时间,创造最大的利润。
在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方面,招聘时,企业会把员工对技术的熟练程度放在考虑的第一位,其次是创新能力。制造业的性质决定了效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技术工人拥有熟练的相关技术,才能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保证,使企业获得良好的信誉,留住甚至开拓更大的市场。
在管理人才能力方面,我们了解到,管理人员大多都是本企业的自有员工通过考核晋升到管理层的,企业考虑的是人才的综合能力,能晋升的人员往往是在企业有一定工作年限,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对企业的运作相当了解的人。也只有这样的员工才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才能指导下属的工作,才能带领下属有计划、有组织、有效率地开展工作,使上下级之间团结合作。
企业的待遇与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在薪酬方面,我们了解到在制造企业里,普通技术工人的薪酬一般处于3500-6000元这个幅度内,一些熟练的技术师傅月薪达10000元以上,然而,管理人员的薪酬相对还比较低一些,中层管理人员,工资却不到5000。另外,大多企业还制定了超额提成、数量提成等激励员工的制度,达到多劳多得的效果。还设有年终奖、优秀员工奖、全勤奖之类的,甚至有部分企业的老板表示会一年组织一次员工去旅游。这样的酬资福利,才能让他们在企业中安心地脚踏实地地工作下去。
在小微企业中,组织架构比较简单,员工与老板的沟通比较方便,这也为老板关心员工、帮助员工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提供了机会,员工能够在物质上得到保证,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能够更加专心、努力的工作。
6 建议与措施
6.1 给90后的建议
掌握基础知识并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作为管理者,应该努力汲取更多的知识,尤其是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学以致用。只有把学到的投入实践中,才能收获到有用的经验,才能在下一次工作中做得更好。
对自己要有清晰的定位,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90后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个素质不仅是指在专业范畴的学识,而是更加侧重于心理素质。
在工作上要有担当,即要强化责任意识。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即将作为管理者踏入社会的管理类学生,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工作上必须保持高度的谨慎,思想上要杜绝漫不经心和开脱责任。
6.2 给企业的建议
建立在职管理人员定期考核制度。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建议企业定期考核各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奖赏或者提醒与沟通。这样在激励他们的同时能更好地阻止因管理人员的失误而造成企业的大损失,同时可以为企业留下更多的优秀管理人才。
建立人才成长规划,为员工提供培训,注重人才的培养。内部优秀人才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培育人才的第一点是入职培训。只有熟悉工作的性质才能更好更快的投入工作中。第二点是定期的工作技能培训。企业要发展得更好更快,就必须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第三点是综合素质的培训。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提高。
加强与高校合作,培养和选拔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人才。乡镇小微制造企业想要吸引优秀实践性人才,可为高校生提供假期实习机会,例如,利用广东暑期启动的“展翅计划”。学生把握企业的学习机会,能够增长实践知识,熟悉社会,熟悉企业的运营方式,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
6.3 给学校的建议
与企业接轨,培养专业化人才。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才去做,只懂基础的学生其社会竞争力不高。学校应该与企业接轨,了解不同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制定一系列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学生向着专业化人才的方向发展。
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落实学生实践的考核措施。现代教学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实践纳入正式的教学程序,对于学生的实践要落实好考核措施,严格把好实践这一门“考试”的关,别让实践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
增设心理辅导课程,增强人才的抗压性。现代社会处处充斥着有形无形的压力,作为优秀人才,必须拥有坚韧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增设心理辅导课程,增强人才的抗压性,纠正学生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