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探析
2014-10-11赵潘
赵潘
产业集群的升级不是单一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问题,更是它与环境关联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区位产业的升级问题,是其在区位产业链条中附加增值能力的提升。文章以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为基础,探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政府定位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重要意义,为推动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升级提供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超越传统企业的边界,逐渐形成以区位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为主体的全新的竞争格局,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产业集群的增长极效应[ 刘芬,邓宏兵,李雪平.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已经或正凸显着对区域经济增长日益强大的推动作用。
1.产业集群研究概述
韦伯是最早研究企业空间集中现象的区域经济学家,但他仅停留在企业集聚这一表面现象。马歇尔是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聚集经济”的经济学家,他认识到了企业集聚到一起能形成附加的外部经济,但没有对产集群产生的机理做出解释。20 世纪30 年代,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为研究企业外部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9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变革的推动下迅猛发展。
2. 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与产业集群发展较充分的地区相比,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滞后,在发展规模、范围、程度上都较为落后,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集群效应发挥不充分,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地区不平衡,经济外向性低,升级动力不足;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等等。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低,规模效应不明显。河南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承东启西的缓冲地带,产业集群的提出和发展都比较晚,基本上都处于产业价值链条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劣势。河南的产业集群经过若干年的快速成长,已初具规模,但产业集群在整个产业链的系统中仍处在一个快速成长的聚集阶段中。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初期,聚集效应经济主要表现为产品市场的迅速扩大和品牌效应的耳目能详,集群产业的目标往往是快速抢占产品市场,打开消费者的认知大门,而不是关注产品市场的品牌无形价值和产品技术创新。较低的产品差异性和较小的产业规模难以形成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产业集群,即使初具规模的小产业在地理区域上连成了一片,也难以支撑起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和充分发挥聚集经济的优势,这反过来又影响产业集群的再发展,特别是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品牌效应和创新活动。
新兴产业较弱、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始动力应该是在一个区域或临近范围内,由生产成本优势这一因素所推动的,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生命力的基本竞争优势。据此,生产成本优势是形成产业集聚的初始动力,但这种低成本优势的持续性很弱。河南产业集群多数是依赖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形成的,劳动力成本低,因此低附加值的原始产业,即依赖生产要素的初级累积而进行竞争的特点尤为突出。从河南省现有的产业看,产业多数属于低附加值的初级产业,尤以普通机械及配件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加工、基础资源开发行业为代表,这些虽然属于发展比较成熟的产业,但产业集群基本都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领域,产品的档次低,科技含量少、差异化产品少,利用科技创新来实现产业现代化的企业很少,进入壁垒较低,小微型的企业普遍存在扎堆现象,价格竞争是其生存的主要方式。因此,初级水平的产业集群如不及时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一旦以成本要素为核心竞争力的条件发生变化,其产业集群走向衰败就是必通之路。
外部性效应弱,产业集群内部协调不畅。产业集群的外在表现为区域性的共性产业协同发展,内部体现为各个小微企业的分工协作、互补发展,其核心是明确体现出整个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 刘春芝.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效应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产业集群外部性所达到的预期效应也就是来源于群内企业能够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和网络关系,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的规模经济效益。以目前河南的煤炭发展为例,煤炭产业集群内部结构比较单一,集群内各企业的协同性活动很少,无法突出反映产业集群内部应有的互补性、协同性特点。而农副产品加工类产业集群产品差异化低,分工协同程度低,没有形成高效的协同创新系统,小而全和单打独斗的现象比较突出,产品缺乏专业化生产和营销优势。整个产业集群内部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没有体现出来,正外部性也无法集中呈现其应有的集群优势。
管理创新能力有限、草根文化成瓶颈。河南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是有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聚集成长,其绝大多数为非公有制的家族企业,企业主和经营管理者普遍缺乏科学的知识积淀,缺乏驾驭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首当其冲的是他们思维方式传统保守,缺乏冒险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没有足够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没有长期规划的战略眼光,难以吸引人才,留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致员工的文化素质、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企业长远发展的创新动力不足。其次,草根出身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通过历史机遇淘取的第一桶金,在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开创资金主要靠自我积累和民间借贷融资,极少数企业可以通过银行借贷经营资金,但很难筹措到促进产业大发展的资金。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因此,企业即使有创新的愿望,也难以有资金的支持和创新的启动。
3. 河南省产业集群升级路径选择
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是通过集群内企业自身的技术改造和企业间协同联系,提高企业的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第二是融入到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促进升级,即从低附加价值的初级生产向高附加值的品牌、营销等方向转移,以提高价值增值,并通过产业价值链修复提高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和竞争效应,从而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 李君华,彭玉兰.基于全球供应链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
企业内部核心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 刘曙光,杨华.关于全球价值链与区域产业升级的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5).]是指在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更新中,个人、团体、产品与结构等因素方面的综合合力,它并不是一个单一要素的创新,而是产业集群内部整个系统的创新过程。(参考文献)产业集群升级创新的核心要素就是通过系统内部各组成单元之间的分工协作、互动学习来提高整个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绩效。企业技术能力的获得,不仅要加强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主体之间的学习,还要加强企业间的协作互动,加强人员之间各种形式的沟通,加强与公共服务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等。
借助产业链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发展强调内部各组成单元关联的根植性。产业集群的升级是它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密切关联的区位产业升级问题,是其在整个产业价值链条上产品、技术、营销等优势的增强。在全球经济大融合的背景下,河南的产业集群就必须要主动的面对全球化经济潮流,尽快塑造自身竞争优势,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加强与外部产业集群的联系,充分利用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信息、技术、市场、品牌等资源,延长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品牌价值化产业链,提升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环节定位水平。
4. 政府在河南产业集群升级中的定位
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升级过程中,应发挥积极主动的导向作用,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进行引导管理创新,规范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制定产业集群战略规划。产业集群战略规划的制定,不能一味地追求产业规模和集群数量,而应把产业集聚的条件、进程,现有发展水平等因素考虑在内。大力扶持区域内关联企业和相关产业的成长,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政府前瞻性的确立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支持,鼓励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提供知识产权的保护神盾,为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政策环境。
提供公用品等基础条件。公用品[ 刘诗白.市场经济与公共产品[J].经济学家.2007(4).]是企业不愿意提供的,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公用品的价值体现就会越来越高。政府必须保证公用品等基础资源的外部供给,完善软硬环境建设。
构建全方位的保障软体制。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促进集群内企业技术学习能力的提升,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的共享。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培育产业集群的融资渠道[ 麻智辉,刘晓东高玫.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7(1).],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社会诚信系统建设,营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
积极拓展产业外部关联。在产业集群升级中,政府要充当好裁判员和教练的双重角色,帮助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逐步建立具有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和产品的科技支撑条件,帮助中小企业与集群外科研院系所等创新组织、行业协会建立广泛的技术支持体系与市场联系,协助解决产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收集市场信息与实用发展技术的问题,积极推进河南省产业集群早日升级,并顺利融入全球经济产业价值链。
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要充分结合中原地区特色资源,深刻挖掘地缘、血缘、业缘等产业集群的内生因素[ 张涌,陈雪梅.基于制度视角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2008(2).],强化内部联系,积极获取外部信息、科技、关系资源,内外资源灵活互动,以犀利的视觉捕获全球产业集群经济价值链商机,实现河南产业集群的完善升级。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