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外部形态的解剖特征

2014-10-11操志芳熊娟熊国勇张同林吴浩彬余波

江西水产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基部鄱阳湖克氏

操志芳 熊娟 熊国勇 张同林 吴浩彬 余波

(南昌师范学院生物系,江西 南昌 330032)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Orgerdecapoda),螯虾科(Cambaridae),原螯虾属(Procambarus)。其原产于北美洲的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1918年从美国引种日本,后因日军侵华战争被带入我国的南京地区[1]。克氏原螯虾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因此很快成为水产养殖新品种[3〛。由于长江流域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克氏原螯虾生长,其很快成为很多地区的优势种群[2]。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北部,容纳了赣江、饶河、修水、抚河和信江五河之水,北经湖口注入长江,形成典型的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系统,有着复杂的淡水生物群落,渔业资源丰富。加之鄱阳湖清澈的湖水,丰美的水草,蜿蜒的湖沟为克氏原螯虾的生长繁殖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克氏原螯虾如今已成为鄱阳湖区重要的经济虾类自然种群,其野生渔场和增殖渔场也形成规模[4]。近些年来,南昌师范学院生物系在鄱阳湖区开展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活动,克氏原螯虾是师生采集到的最主要的甲壳类动物,标本数量充足。有关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研究文献,多集中在资源调查、生长繁殖等方面研究[4-6],形态学涉及少,且描述笼统。本文对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外部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解剖观察,旨在丰富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的形态学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克氏原螯虾样品主要为近年来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站开展的动物学野外实习中采得。不同成熟规格新鲜样品暂养于实验室水族箱,用15%酒精溶液处理后,在实验室用双目解剖镜(Motic SFC-11)解剖观察并记录性状特征;用镊子,剪刀等主要工具分离附肢,置于蜡盘,用数码相机(Olympus E-520)辅助记录相关信息。

2 结果描述

2.1 螯虾的外形特征

鄱阳湖克氏原螯虾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体长规格6.5~13.0cm;其体表及附肢被以坚硬的几丁质外骨骼,外骨骼颜色随年龄,生活环境而不同,呈现淡灰、青灰、深灰、暗红色或黄红色变化。在实习调研中得知,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虾苗期按颜色分有所谓红头、青头和白虾之分,其中青头虾长势较好较快,红头虾难生长,而白虾则相对体质脆弱成活率很低;成熟的克氏原螯虾外表多为深灰或青灰色(幼虾呈浅黄褐色),表明其生活环境水草丰盛,少见阳光;颜色偏深红色(背部暗红至黑,腹部鲜红)则是生长环境水草不足,属于人工养殖或者湖区捕捞后浅池暂养的结果,且螯足上鲜红色疣状突起更明显,头部也有很多暗红至黑明显的点状小凸起。

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雌雄异形明显。具体差异描述见表1及图1、图4。

表1 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虾雌雄差异

图1 鄱阳湖克氏原螯虾雌雄异形(背腹面观)

2.2 躯干部

2.2.1 头胸部

头胸部由头部(6节)与胸部(8节)愈合而成,约占体长一半。整个头胸部体被整块头胸甲从背、侧面覆盖,前端为背腹扁平的三角形额剑,顶角约呈40~45℃,边缘平滑;额剑两侧一对复眼,着生在眼柄之上,可以自由转动;头胸甲中部有弧形浅沟,为颈沟,是头胸部的分界线;颈沟后头胸甲两侧为鳃盖,其内为鳃腔。

2.2.2 腹部

7节。前6节具成对附肢,具原肢2节,内外肢多为叶片状,尾节无附肢,略呈锥状,腹面正中有一纵裂缝,为肛门。各节被外骨骼,可分为背面的背片,腹面的腹片及侧面下垂的肋片,颜色与头胸部接近。

2.3 附肢部

2.3.1 螯虾的头部附肢

(1)第一触角(小触角,图2D)。色泽灰褐色,用于平衡,触鞭2根,原肢分三节,第一节有一大凹陷,背面基部丛毛中是生长平衡囊之处,其外缘有一柄刺,内缘中部有一叶片状内侧附肢,第三节末端具内外两触鞭,其间尚包有一短小附鞭。

(2)第二触角(大触角,图2E)。色泽淡红,双肢型,较长而粗大,原肢节分二节,第一节细小为一横条。外肢宽大呈片状。内肢分为三节,在大触角柄上有一长触鞭。其基部有一对圆孔,是鳌虾排泄器官触角腺在体外的开口。

(3)大颚(图2F)。单肢型,内肢节为一小的触须,原肢节坚硬而粗壮,内侧有基颚,原肢成为咀嚼器可分为扁的切齿部和较平的臼齿部,前者边缘有数个小齿,后者有小突起。

(4)第一小颚(图2G)。单肢型,小而薄,内肢节由小节组成,呈须状,原肢节分两小节,小片状,位于内侧,也具基颚,内缘有刚毛。内肢分为二节,在外侧。

(5)第二小颚(图2H)。双肢型,外肢节极发达,呈叶片状,称为颚舟叶,内肢节小,夹在外肢节与原肢节之间,原肢节分两小节,片状,每片又分为两叶。原肢由片状的二节组成,每节分为两小节。外肢发达,呈叶片状,称颚舟片。在原肢与外肢之间夹有一很小的内肢。

图2 鄱阳湖克氏原螯虾头胸部附肢

2.3.2 螯虾胸部附肢

共8对;前3对为颚足,为摄食的辅助器官,与1对大颚、2对小颚共同组成口器;后5对为步足,均为单枝型,主要用来爬行。

(1)第一颚足(图2I)。双肢型,形似第二小颚,外肢节极发达,原肢二节,底节基部侧生一薄片状的顶肢即肢鳃。内肢分5节,须状。外肢长片形,接近内肢。

(2)第二颚足(图2J)。双肢型,外肢节退化成须状,棒状。原肢二节,底节侧生1肢鳃并向外突,成为足鳃。内肢五节,屈指状。外肢长,羽毛状,基部有羽状2片关节鳃。

(3)第三颚足(图2K)。双肢型,外肢节退化成须状,内肢5节,指状。原肢二节,其上着生有羽状1片足鳃2片关节鳃。内肢5节,细长如棒。

(4)步足。共5对,原肢二节,内肢5节(分为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其基部着生羽状的鳃,鳃着生模式与颚足一致。第1、2、3对步足(图3 L、M、N)的指节生于掌节的对面,可动,两节构成钳状,其指节着生于掌节的基部突出处,可以活动,其余步足末端呈爪状(图3 O、P);其中第1步足粗壮发达,叫螯足,偶见同一个体左右螯足大小不一,异形明显。指节可动指与不动指内缘具小庞状突起,掌节与指节内侧缘分别有7个和6个小齿,掌部背面具8列鲜红疣状突起(图3Q),腕节腹面隆起,内侧缘端部具5~7个排成半圆形的小齿,长节和座节皆侧扁,上下缘棱状,分别具2列和1列,小齿均具基节刺,第1步足可见座节刺。鄱阳湖克氏原螯虾雌雄虾的螯足大小,颜色不一,通常情况下雄性螯虾的螯足比雌性虾要大且颜色更艳丽。雌虾在第三对步足基部有雌性生殖孔,雄虾在第五对步足基部有雄性生殖孔(图1)。

图3 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步足及尾扇

2.3.3 螯虾腹部附肢

共6对,均为双枝型;前5对为游泳足,扁平呈片状,内外肢均不分节;周缘密生刚毛;第6对腹肢称为1节尾肢(图3R),尾肢与尾节(图3S、T)构成尾扇,尾扇在虾的运动中起增强腹部拨击水的作用。前6节具成对附肢,具原肢2节,内外肢多为叶片状,尾节无附肢,略呈锥状。各节被外骨骼,可分为背面的背片,腹面的腹片及侧面下垂的肋片。

(1)第一、二对腹肢(图4U、V)。雌雄有差异,雌虾第一对腹肢退化细且短,第二对细长柔软,呈羽状。雄虾第一,二对特化为末端白色,中部和基部淡红的钙质棍棒状的交接器。

(2)第三至第五对腹肢(图4W、X、Y)。均为双肢型游泳肢。

(3)第六腹肢。原肢一节,粗短。内、外肢均大、鳍状,与尾节构成扇状的尾扇。

图4 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腹部游泳足附肢(上雄下雌)

3 结语

克氏原螯虾外部具体性状特征可作为揭示不同地域群体间的亲缘关系的证据,同时也可作为自变量用来判断其对螯虾生长特征、经济价值的贡献。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的研究不妨从外部形态等基础生物学研究开始,逐步深入,为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资源保护和养殖开发利用提供研究基础;同时,克氏原螯虾价廉物美,容易获取,作为节肢动物甲壳类标本,性状典型,也可成为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开展生物学尤其是动物学实验教学的良好材料之一。

[1]寇祥明,张家宏,王守红,等.克氏原螯虾交配行为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150-152.

[2]王汝娟,黄寅墨.克氏原螯虾重要化学成分分析[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6,13(1):38-44.

[3]王卫民.软壳克氏原螯虾在我国开发利用的前景[J].水生生物学报,1999,23(4):375-381.

[4]黄羽.鄱阳湖流域克氏原螯虾的资源状况及长江中下游克氏原螯虾遗传多样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2.

[5]雷晓青,肖鸣鹤,胡火庚,等.鄱阳湖克氏原螯虾生物学特性及生长繁殖习性的研究[J].江西水产科技,2009,01:20-21.

[6]肖鸣鹤,雷小青,饶毅,等.鄱阳湖克氏原螯虾繁殖特性的调查研究[J].中国水产,2011,12:59-60.

猜你喜欢

基部鄱阳湖克氏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海南三七根茎芽基部的组培快繁
鄱阳湖好风光
苹果夏剪怎样转枝
杂交籼稻花药基部开裂性状的遗传研究
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闭合复位治疗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
克氏针张力牵引固定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克氏针悬吊法在急性伸肌腱Ⅰ区损伤中的应用
带圈克氏针与普通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