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伊消得人憔悴——大姐李峰的十六载信访情

2014-10-11

江西电力 2014年2期
关键词:上访者李峰情结

文_本刊记者 赵 幸

“有多少投入,就有多深的热爱。对我来说,信访是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公司信访值班室内,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现已61岁的李峰,双鬓的白发已藏不住地往外跑。回忆起十六年来走过的信访路,戴着老花镜的她在电脑上认真地打下了这句话。

常年工作在信访稳定工作一线的老同志就像是沙漠中行走的骆驼,他们不在乎满眼都是沙子,而在乎心中有没有绿洲。十六个春夏秋冬,十六年风霜雨露,李峰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双肩搭起了一座桥,一头是党和企业求和谐保稳定的托付,一头是员工和群众的信任与期盼。

“信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是最直接、最现实的群众工作。信访干部要上为企业分忧,下为百姓解难。”

一名永不退休的信访志愿者

1999年,46岁的李峰从基层单位调入省电力公司,负责信访工作。十六年来,李峰零距离接触过几千名上访者。2008年,李峰到了退休年龄。当时,社会信访形势因受到网络信访等因素的影响,跳楼、自杀等恶性信访事件时有发生。公司正实行两项制度改革,处于职工子女就业、农电用工矛盾的爆发期。

为此,领导找到李峰,希望她能再坚持一段时间,一是为了确保公司信访工作的稳定,二来也带带新的同志。“我虽然要退休了,但也只是角色的转变,我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变,我对信访的情结也不会变。只要组织需要我,我永远可以当一名志愿者,用自己一生的经验,尽量为上访群众答疑解惑。”李峰毅然接下担子。

退休后的李峰当起了信访志愿者,在“机关第一难”的岗位继续忙碌着。寒来暑往、早出晚归,每逢重要节假日她更是不能离岗,比一般上班族还辛苦。

有人对她的选择很不理解,“你都退休了,不回家享享清福,天天上班图个啥?”李峰笑着摇摇头,“我什么也不图,组织肯定我,群众需要我,已经让我感到很幸福了。能贡献一份力量,为社会增加一份安宁,为企业增加一份稳定,我觉得就是享福!”

聊起退休后的六年,李峰有件特别骄傲的事,就是建立了公司信访档案。一页页、一字一句详细记载了李峰处理过、经手过的案例,凝聚了她非凡的智慧,倾注了她大量的心血,更渗透着她对信访工作的深刻理解。翻开这些档案,从上访人最初寄来的信件,至每一次接访处理的情况,直到最后协议解决的原件,都被完整地装订成册。细心的李峰还附上了许多便签条,对一些特定的情况进行注释。得益于这份详尽的信访档案,公司信访处李莉在开展工作时也更加得心应手。“一些历史遗留下的疑难杂症,我直接调出当年的档案,就能清楚了解到当时的情况,也能更好、更快地解答上访群众的问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 百姓诉求大过天

“认真做事只是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李峰在工作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李峰十六年的信访工作中,有许多问题她无法解决,但她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来访群众,用信访干部一颗真心换上访群众的一分理解。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访龄长达29年的老同志。

回忆起2000年第一次接待老人时的场景,李峰记忆犹新。“他背着被褥,准备长期在门岗住下,不解决问题就不打算走。”那是李峰走上信访岗位的第二个年头,看到这位体弱多病的上访老人,她心里不由得“咯噔”了一下。

老同志曾在江西省电力建设公司下属单位火电工程处工作,1959年被下放到省电力修造厂当工人,后自行回到湖南老家重新参加工作。自1980年开始,他因为生活困难等原因走上了漫漫上访路,要求恢复其干部身份,补办退休、保险等手续。

李峰明白,老人反映的问题是由于特定的时期造成的。事过境迁,现在的政策和法律根本无法解决。但物不足而理应说透,事不成而心要尽到。李峰根据他提供的信息,跑遍了省信访局、省民政局,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为了他的问题,有一次我趁到北京出差的机会,专门跑了趟国家信访局,希望能找到相应的政策。”然而,因老人反映的问题年代久远,错综复杂,涉及了不同时期的政策调整,他的诉求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此后,体弱多病的老人去过北京、武汉,每年雷打不动地到省公司例行上访多次。除了不厌其烦地解释现行的政策外,更多时候,李峰像闺女般陪在老人身边,拉拉家常,听听老人的牢骚抱怨,让老人宽宽心。“老爷子,您这么大年纪了,不要再上访了,回到老家在儿女们身边好好享几年福好么?”

2009年,老人在来信中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年73岁了。我很感谢您做的大量协调工作,希望您能再向领导汇报汇报我的情况。”鉴于老人年事已高、生活困难,2010年,在多方合力下,基层单位向他一次性资助了一笔资金,至此,历时29年的案件终于停访息诉。

坐在群众堆里 走进群众心里

有人说,信访工作就是听不完的骂声、哭声、埋怨声,做不尽的烦事、难事、窝囊事,信访干部就是上访群众的“出气筒”、“创可贴”。面对悲悲戚戚、哭哭闹闹的上访人员,很多人都避之不及,而李峰却习惯与他们促膝长谈。她相信,信访干部只有坐在群众堆里,才能走进群众心里,说点心里话。

李峰常说,信访干部一定要有一颗善心。2013年,一名四川籍女工人因迟迟未收到工程款,来到公司上访。才刚与李峰见面,就昏倒在地,口吐白沫。“装的吧,怎么好好地就昏过去了呢?”围观的人质疑。李峰没有迟疑,赶紧请人拨打医务室电话,派医生来救人。服药后,这名上访者缓了过来,握着李峰的手不停地感激说:“谢谢,谢谢大姐救了我一命。”原来上访女工突发心脏病,如果没果断处置,后果不堪设想。“你反映的情况我已经核实了,现在工程款正在走程序,马上就会发到你们手上,放心吧!”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多到李峰自己都记不清楚……

当然,也有偏执、过激的上访者把信访接待室当成泄愤撒气的地方,有的上访人说到气头上拍桌子,有的耍赖睡在地上,甚至有的会对李峰进行谩骂和人身威胁。一位上访人员不服法院判决,多年越级上访,她性情怪僻,仇视一切,动辄坐在地上撒泼,恶语相对。自李峰与她接触起,没有一次不面对她的恶语相向,甚至是人身攻击。有人实在看不过去,想上前制止和劝离对方,李峰却不让:“让她把心里的不痛快发泄出来吧,这样她的心里才会舒坦些,我接下来的工作也就好做些。”

对再刁横无理的上访户,李峰也从不另眼相待。她常说,只有从内心尊重他们,才能换来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打开心扉。这不仅是李峰做好信访工作的前提,更是她做人的根本。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计得失,没有借口,信访已经成为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融入李峰的生命中。这份情结的背后,是爱和责任。

猜你喜欢

上访者李峰情结
高地上的千纸鹤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如果上访者是你的亲人
静翕:李峰、张广慧、陈勇劲作品展
我们都是好人
上访者“被精神病”现象的法学思考
李峰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