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2014-10-11李云霄林昌海王亚丽吴立翔重庆市肿瘤研究所临床检验中心重庆400030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年17期
关键词: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年龄

何 萌,李云霄,李 宏,林昌海,王亚丽,吴立翔(重庆市肿瘤研究所临床检验中心,重庆 40003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逆转录病科慢病毒亚科,侵入人体后,可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失去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能力,从而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1]。HIV感染机体后,首先攻击CD4+T淋巴细胞,造成CD4+T淋巴细胞进行性丧失,细胞免疫监视功能显著降低,从而导致恶性肿瘤发病风险增高。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t-HAART)的疗效逐步提高,HIV/AIDS患者病死率有所降低,病程有所延长,合并恶性肿瘤则成为此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现将2003年1月至2013年8月于本院确诊的HIV/AID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HIV感染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13年8月于本院HIV抗体初筛阳性、并经重庆市沙坪坝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确认的HIV感染者143例,其中75例合并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均经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X线片、CT、鼻咽镜、纤维结肠镜、胃镜、组织病理等检查而确诊。75例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中,男54例、女21例,年龄10~82岁。

1.2 方法 对143例HI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单纯HIV感染患者与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分布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与单纯HIV感染患者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单纯HIV感染患者与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分布[n(%)]

2.2 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类型比较 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共计17种,包括:非霍杰金淋巴瘤(NHL)19例(25.33%)、宫颈癌14例(18.67%)、颅内肿瘤9例(12.00%)、HD 4例(5.33%)、甲状腺癌4例(5.33%)、直肠癌5例(6.67%)、肝癌3例(4.00%)、肺癌7例(9.33%)、胰头癌1例(1.33%)、阴茎癌1例(1.33%)、鼻癌2例(2.67%)、乳腺癌1例(1.33%)、舌癌1例(1.33%)、胃癌1例(1.33%)、子宫内膜癌1例(1.33%)、腮腺恶性肿瘤1例(1.33%)、胆管癌1例(1.33%)。

2.3 单纯HIV感染患者与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细胞水平比较 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CD4+/CD8+比值及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均低于单纯HIV感染患者(P<0.05),见表2。

表2 单纯HIV感染患者与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细胞水平比较()

表2 单纯HIV感染患者与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细胞水平比较()

患者类型 n CD4+T淋巴细胞计数(×106/L)CD4+/CD8+比值NK细胞计数(×106/L)75 52.3±10.38 0.195±0.026 59.8±8.03单纯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68 225 .4±81.32 0.499±0.380 189 .7±63.20

3 讨 论

HIV感染患者极易合并恶性肿瘤,而这可能与HIV感染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3-4]。HIV感染患者继发恶性肿瘤可能涉及启动、促进、转化三个过程。许多因素可以通过干扰免疫系统及免疫器官而启动恶性肿瘤的发生过程。病毒感染后,可通过免疫系统诱导细胞因子(或激素)的产生,促进靶细胞(如内皮细胞、B细胞或上皮细胞)的增殖,进而启动恶性肿瘤的发生。最终,染色体断裂则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及自主生长。有些情况下,病毒本身也可能是直接转化因子,对肿瘤的发生有促进作用[5]。HIV感染导致肿瘤发生的机制,可能是由于HIV感染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阻止了正常的免疫监视功能和对病毒复制或转化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某些细胞因子的异常高水平分泌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也说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此类细胞因子可能由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的超应答细胞所产生,能够诱发细胞增殖,也可能导致病毒活化。HIV感染继发恶性肿瘤也有可能源于免疫系统的抑制或增强。与机会性感染一样,HIV感染所诱发的肿瘤通常伴随着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而且,HIV感染继发的肿瘤组织比非HIV感染患者体内的肿瘤组织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因而,免疫应答对于抑制肿瘤进展十分必要[6]。

本研究分析了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和单纯HIV感染患者年龄,发现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以5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年龄明显大于单纯HIV感染患者。由此可见,随着HIV感染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恶性肿瘤发病率呈增加的趋势。因此,可以认为与机会性感染相比,AIDS合并肿瘤的发生率,具有更强的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7]。

本研究结果显示,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中,以NHL最为多见,占25.33%;其次是宫颈癌,占18.67%。在HIV感染患者中,卡氏肉瘤、NHL及宫颈癌的发生率均较高[8]。NHL为AIDS相关恶性肿瘤中的一种,本质上为免疫细胞的恶变,与AIDS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即免疫功能缺陷,且两者也有相似的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淋巴结肿大、体质量减轻等。加之AIDS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而且在其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非HIV感染所致继发性免疫缺陷,进一步加快了NHL的进程[9]。

非AIDS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除了与前文所提到的HIV感染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免疫抵抗力和免疫监视能力降低有关外,可能也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细胞基因组不稳定而导致基因突变[10]、宫颈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8]、吸烟而引发的肺癌[11]、多次 HPV感染导致阴茎癌等[12]。

HIV侵入人体后,首先与CD4+T淋巴细胞结合,进入细胞后进行复制,部分病毒染色体整合于细胞染色体DNA中成为潜伏型,从而导致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明显减少和CD4+/CD8+比值的降低[13]。本研究结果显示,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和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单纯HIV感染患者(P<0.05),说明CD4+T淋巴细胞减少与HIV感染患者继发恶性肿瘤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水平超过500×106/L的患者,非AIDS相关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较CD4+T淋巴细胞水平小于50×106/L的患者升高10倍[14]。

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其杀伤作用既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也不需要抗原的预刺激,是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抗病毒、抗肿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5]。NK细胞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发挥作用:(1)与靶细胞直接结合或者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发挥细胞杀伤功能;(2)通过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IL-2)等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功能[16]。本研究结果显示,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NK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单纯HIV感染患者(P<0.05)。HIV可以感染并潜伏于NK细胞,并直接导致细胞死亡,严重影响机体免疫监视功能,进而导致某些细胞恶性增殖,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17-18]。

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属于AIDS的晚期阶段,二者具有相同的发病基础和某些相似的临床表现,但治疗方案确有所不同,因此对疾病的临床诊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19]。本研究结果证实,年龄和免疫功能紊乱均增加了HIV感染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的风险。因此,如果对年龄超过50岁、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的HIV感染患者尽早进行干预,逆转HIV造成的免疫功能紊乱,保护和重建免疫功能,清除病毒及各种致病微生物,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评估报告[EB/OL].2011-12-20[2014-04-13],http://www.moh.gov.cn/cmsresources/mohyzs/cmsrsdocument/doc13944.pdf.

[2]Bonnet F,Lewden C,May T,et al.Malignancy-related causes of death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patients in the era of high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J].Cancer,2004,101(2):317-324.

[3]Allardice GM,Hole DJ,Brewster DH,et al.Incidence of malignant neoplasms among HIV-infected persons in Scotland[J].Br J Cancer,2003,89(3):505-507.

[4]Cottrill CP,Bottomley DM,Phillips RH,et al.Cancer and HIV infection[J].Clin Oncol(R Coll Radiol),1997,9(6):365-380.

[5]Robertson P,Seadden DT.Immune reconstitution in HIV inje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ancer[J].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2003,14(17):703-716.

[6]Karl W,Ryan T,Jacqueline CD,et al.Cutaneous malignancy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disease[J].J Am Acad Dermatol,2006,24(51):189-206.

[7]Cockerell CJ.Mucocutaneous neoplasms in patients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J].Semin Diagn Pathol,1996,13(1):19-39.

[8]Baillargeon J,Pollock BH,Leach CT,et al.The neoplasms and HIV infection in the correctional setting[J].Int J STD AIDS,2004,15(5):348-351.

[9]Bonnet F,Morlat P.Cancer and HIV infection:any association[J].Rev Med Interne,2006,27(3):227-229.

[10]Fristh M,Robert J,Eric A,et al.Association of cancer with AIDS-related immnosuppression in adults[J].JAMA,2001,285(13):1736-1740.

[11]Mani D,Haigentz M Jr,Aboulafia DM,et al.Lung cancer in HIV Infection[J].Clin Lung Cancer,2012,13(1):6-13.

[12]Stebbing J,Duru O,Bower M.Non-AIDS-defining cancers[J].Curr Opin Infect Dis,2009,22(1):7-10.

[13]Lau B,Gange SJ,Phair JP,et al.Use of total lymphocyte count an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for monitoring progression of HIV infection[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5,39(5):620-625.

[14]Clifford GM,Franceschi S.Cancer risk in HIV-infected persons:influence of CD4(+)count[J].Future Oncol,2009,5(5):669-678.

[15]Papamiehail M,Perez SA,Gritzapis AD,et al.Natural killer lymphocytes:biology,development,and function[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4,53(3):176-186.

[16]Oliva A,Kinter AL,Vaccarezza M,et al.Natural killer cells from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infected individual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C-chemokines and suppress HIV-1entry and replication in vitro[J].Clin Invest,1998,102(1):223-225.

[17]Valentin A,Rosati M,Patenaude DJ,et al.Persistent HIV-1 infect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patients receiving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2,99(10):7015-7020.

[18]Chehimi J,Bandyopadhyay S,Prakash K,et al.In vitro infection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with differen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isolates[J].Virol,1991,65(4):1812-1822.

[19]刘明恒,陈旭.艾滋病相关性恶性肿瘤8例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930-931.

猜你喜欢

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年龄
身体的保护伞——免疫系统
变小的年龄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一类具有抗原性的肿瘤-免疫系统的定性分析
保护好你自己的免疫系统
Staying healthy
年龄歧视
算年龄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