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Ⅳ)
2014-10-10克那木格汪玺张德罡等
克那木格 汪玺 张德罡 等
摘要: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总结了蒙古族草原畜牧业生产技术。蒙古族在畜牧业生产时对牲畜的种畜选育、选种选配、抓膘保膘、接羔育羔、剪毛收绒,种畜去势,大畜调驯、烙印标记、防灾保畜等诸方面都有一套完整有序的饲养管理办法。
关键词:蒙古族;家畜饲养管理;家畜选种选配;幼畜培育;畜产品生产
中图分类号:G 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3)06008007
1种畜选定技术
1.1绵山羊种畜选定
绵山羊是蒙古地区经营数量多,肉、毛、奶兼用的畜种,绵山羊种畜是从当年公羔中选定。先观察公羔的父氏和母氏的性能,父系要具有体格大,绒毛厚而长,四肢健壮,尾肥大,采食、恋群性能好,所配母羊受胎率高等。母系要求健壮、毛长,受胎、产乳、认羔、采食和合群性能好。在成年母畜所产公羔中选留,二齿或老年母畜所产公羔不宜选种。其次,公羔要体质良好、毛长而密,脖颈粗而短,初露乳角根粗,爱动活泼,性欲旺盛。公羔性成熟早,产后2、3月内有追逐母羔的性行为,外生殖器完整,无隐睾等,毛色正,毛色要全白或黑头、褐头等,忌全黑或花色。经过一个时期的认真观察和反复比较,在公羔去势季节择优而留[1]。
1.2种马选定
马是蒙古族日常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牧民的珍爱之畜。种马从马驹开始观察,到了4岁投群配种年龄时选定。种马的要求是体格健壮,肩胛高,脖子粗,四蹄整齐而厚圆,采食、合群和护群性能良好,习性温和,无有恶癖,性欲强,外生殖器完整,无隐睾。肃北蒙古族十分讲究乘骑走马,所选种马和其上一代马不但都要具备善走性能,且必须是对侧步,不选定颠步式种马。种马毛色要求黑色、褐色、枣红色或白天额、四蹄白等。而海骝、花色和白色不作种马。种马要从壮年的母马所产马驹中选定,初产母马或老母马所产马驹中不选留种马。
1.3种驼选定
蒙古族养骆驼作乘驮兼用,以驮为主。选定的种驼要有持久耐力的性能。种驼是从驼羔开始观察,到了5岁投群配种年龄时正式选定。种驼要求体格高大健壮,后腿肌肉丰满,蹄底平而结实,素毛长而绒厚,双峰大而直;没有胡吼乱叫、喷吐肚粪的恶习;采食、护群性能强;性欲旺,无隐睾等。除了观察所选种驼和它上一代外,还要观察所选公驼的同代或上代骟驼的外形及持久耐力、生产性能。种驼的毛色要求以杏黄色、白色和红褐色为主,不选定黑色种驼。
1.4牦牛种畜选定
牦牛以肉、乳为主,选定牦牛种畜时要体格高大丰满,母牛习性温顺、产乳性能好。牦牛性成熟比较晚,从牛犊开始观察到五岁投群配种时选定。要求种牛体格健壮,锐角对称,绒毛厚长,毛色纯黑,不选白色和无角公牛。
2抓膘保膘技术
2.1绵山羊抓膘保膘
绵山羊对气候、水草的选择性很强,对牧民的放牧管理依赖性很强。因此,牧民采取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牧场,四季轮牧按期转场的办法,确保抓膘和保膘。羊群经过漫长的冬季,在春季膘情较差,尤其母畜受胎产子,体质较弱,对营养的需求大,天然草地枯草稀疏,青草未萌,寒暖多变,风沙较大,春季牧场选择在牧草萌发较早的阳坡丘陵或平坦宽谷地带,每天先把羊群赶到枯草较茂密的地方觅食,再赶到生长青草的阳坡采食。初放青草时,要控制羊群“追青”消耗体力或失散丢失。当牧草已返青,羊群已经吃饱时要早出晚归,逐渐扩大放牧距离。夏季羊群体质好,剪毛后负担又减轻,正是“抓水膘”的有利时机,要尽早离开春季牧场进入气候凉爽、水草丰美的夏季牧场。夏季牧场选择在距春季牧场较远,平时不易去的高山山梁地带,以避开蚊蝇和酷热,促进羊群抓膘复壮。夏季放牧时早出晚归,中午天热时归牧挤奶,或是把羊群赶到通风凉爽的高处休息,下午气候变凉时继续放牧,天黑前归牧。当夏季牧场气候转冷,霜冻渐至时,要转入秋季牧场。秋季放牧是在保持夏膘的基础上,使羊体充分积蓄脂肪,抓“油膘”,为来年安全越冬度春作好充分准备。秋季牧场选择在边缘高山地带,草种杂,草子多,含脂肪高,羊只抓“油膘”。牧民坚持早出晚归,尽量延长放牧时间,逐水草而居,勤搬迁,充分利用偏远牧场。遇干旱年份,牧民携带简易行装风餐露宿逐水草而流动放牧。转入秋季牧场时停止挤奶,使母畜尽早抓膘,以利适时发情受胎。为了减轻冬季牧场的压力,延长在秋季牧场的停留时间,直到地皮开始结冻或开始落雪时再转入冬季牧场。
绵山羊具有极强的合群性,在放牧游走时虽然很分散,但随群行动不会轻易离群,稍有惊动即迅速奔跑集中,因此,秋季放牧时羊群要撒开不加约束,任其自由采食,只在必要时用声音或“杜务尔”来指挥羊群,严防乱赶羊群挤聚采食。进入冬季白天时间逐渐缩短,牧草枯黄,营养价值显著降低,天寒地冻羊体热量散失增大,同时母羊处于保胎临产期,育成羔进入第一个越冬期,所以保膘、保胎就成了整个冬季养羊生产的中心任务。牧民将冬季牧场选择于避风向阳、牧草茂密、水源较好的山谷或阳坡低凹处,然后按照先远后近,先阳后阴,先高后低,先谷后平的顺序安排放牧草地。同时为产羔母羊留存充足的放牧草地。并开始公母畜分群放牧。冬季放牧时坚持适时出场归牧,遇有寒流、暴风大雪时就近放牧或停牧。对于个别体弱羊只补饲。过去肃北蒙古地区没有抗风御寒的棚圈设施,为了防止羊群受冻跌膘,蒙民就选择背风向阳,日照时间长的山谷作冬季营盘。随时清除羊只卧处的积雪,为避免羊只夜间多尿而场地结冰,冬季羊群归牧时不让饮水。
2.2马匹抓膘保膘
马、牦牛和骆驼等大畜天然牧放,抗御灾害,自择水草的习性强,用途以使用为主,大畜的抓膘保膘,管理因素没有羊细致。马群在天然牧场上随季转牧,自由采食和繁殖。这种牧马形式既能适合马的恋群、恋膘、自护和自择水草的生活习性,也利于充分利用平原、河谷和高山的广阔草地。马群随季转牧,夏秋草地选择于地势低凹和沿河流域,或者牧草受旱较轻,生长较好,气候凉爽、牧草茂盛、水源充足、蚊蝇较少的缓坡山地带。冬春牧场要选择在地势平坦、坡缓丘陵或深山宽谷,冬季积雪不厚,开春融雪早,背风向阳,牧草萌发早的地带。马群在一定的区域内自行觅食好草好水;耐粗饲,采食能力极强,昼夜不停采食,夏季炎热时在通风凉爽处集群休息。经物种进化和大自然选择,肌体坚强而灵敏。所以,牧马人不跟群放牧,定期或不定期地观察马群采食动态及牧草的情况。牧民对骟马的抓膘十分重视。骟马不跟大马群,而是三、五结伙而行。牧民搬到夏季牧场,留用少数牧羊乘马,多数乘马放开,让其充分利用夏秋季丰草抓膘,以备冬春乘骑。冬春防止乘马跌膘,给乘马要打铁蹄掌,补饲料。冬季营盘,留有乘马的草地,骑用马拴住或上绊放开,让马夜间吃饱吃足,便可继续服役。
2.3牦牛抓膘保膘
牦牛具有良好的自由采食能力。牦牛夏秋牧草旺盛季节易上膘,冬季大雪覆盖草地,仍能刨雪啃食牧草。牦牛合群性能和耐寒性能强,在天然草地上自行采食抓膘。牦牛特别怕热,畏惧蚊蝇,夏季中午常在阴坡、凉爽高处卧息,有时还站立在河水中避暑避蚊。牦牛对四季牧场的选择不明显,在水草丰美的高寒山区即可采食。为了使母牛尽早上膘及发情配种,牧民适时停止挤奶投群采食。牦牛有自寻水草的能力,夏秋抓膘,牧民不跟群放牧,随时转看牛群,根据需要调剂牧场。
2.4骆驼抓膘保膘
骆驼对气候的适应性强,对牧草的选择单一,抓膘保膘的管理相对较为简单。骆驼主要生存于戈壁丘陵草地,觅食乔木、灌木、半灌木类牧草,四季轮牧的范围比较小。骆驼春初产羔至夏季脱毛,牧人要跟群放牧。夏末初秋季节起,根据驼群放牧区域的水源及牧草生长情况,采取打野自由采食和跟群放牧两种方式抓膘。在水源充足、区域辽阔、牧草茂盛的地区,牧民将驼群撒野,让其自行寻找水草,自由采食抓膘。骆驼恋群性能好,在撒野期间不易离开放牧区,在此范围内游走采食,上膘较好。骆驼是蒙古地区骑驮兼用的重要交通工具。因此,牧人对役用骟驼的抓膘更为重视。除了夏秋牧民搬迁转场时临时抓来役用外,大部分时间骟驼由其自由采食长膘。骆驼的双峰具有积蓄脂肪的特殊功能,只要秋季抓好膘,就能安全越冬度春。
3牲畜配种技术
牲畜配种事关牲畜的发展大局。蒙古族牧民对各类牲畜的配种非常重视。他们围绕公畜膘情,公母搭配和适时配种等重要环节,加强牲畜的配种管理。母畜能否全配满怀,关键在于公畜,而公畜的关键又在于膘情。绵山羊公畜没有固定的发情时间,春末夏初吃饱春草就有发情行为。为防止种畜乱交配、跌膘,影响适时配种和按季产羔,牧民采取公畜与母畜隔离管理的办法,把公畜隔离在羯羊群里放牧。亦可在公羊的腹部吊上一块“扣儿”,即避孕布片,阻其乱配。牛、马、驼等大牲畜,公畜都有其发情季节,无需对公畜进行控制管理。但配种前不役用公畜,让其自行觅食增膘。牲畜配种合理搭配公母畜,一只绵种羊配备30~40只绵母羊,一只种山羊配备50~70只母山羊,一头公牛配备10~15头母牛,一匹公马配备15~20匹母马,一峰公驼配备10~20峰母驼。实际配种时,牧民根据公畜的体质膘情,可增加或减少母畜数量。牲畜配种期间公畜跌膘乏弱,要及时补饲料,恢复体力,确保配种。若种畜因病死亡、丢失或被狼吃掉,要暂借种畜投群,或投放预备种畜来补充。种畜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蒙古族有一句俗话“管家多了事难成,公羊多了空怀多”。其意为牲畜的公母搭配必须严格把握,否则适得其反。牧民准确地测算牲畜的发情季节和母畜的怀胎期,确定各类牲畜的配种时间。绵山羊秋季配种,冬末春初产羔,要按时投放种畜,进行配种。牦牛、马和骆驼等大畜自行按期发情配种,无需人为的控制和管理。公马不和近亲交配,具有自行组合母马群的特性。在各类牲畜中骆驼的配种较为特殊,公母驼寒冬发情,交九交配。公驼交九开始后有发情的表现,不时口吐白沫,每日少觅食饮水,自行“减肥”,到了四九、五九则进入高潮。此时公驼用尾巴将自己的尿蘸上,频频甩到后峰上,不吃不喝,专寻母驼交配。公驼发情期间不许小公驼和骟驼接近母驼群,有些习性凶烈的公驼为躲避驼群接触,把母驼群赶至几十里外的偏僻山沟中交配,甚至对过路的骆驼乘马人也追赶不止。两峰公驼相逢之时极为壮观,它们口吐白沫,扬头磨牙,后腿叉开,颈部伸直,频频蘸尿甩打后峰,相互示威一阵,然后猛冲而来,互压颈部,还用肩部彼此对抗,并伺机咬对方的腿和尾巴,经过一番较量后败者夹尾逃遁,胜者又穷追不舍。公驼发情季节牧民十分谨心,为了预防公驼伤人伤驼,在公驼发情初期给它戴上笼头,拴上鼻棍绳,当公驼进入高潮期时把母驼和其他骆驼分群管理,把母驼群赶到家门上,夜间把公驼拴住,白天放开跟群。公驼发情结束后膘情大跌,双峰蹋落,自行离群逃遁,单个觅食,到来年的秋冬恢复体力,膘肥体壮时又自行回来跟驼群采食[1]。
4牲畜接生育仔技术
4.1接羔育羔
绵山羊接羔育羔是发展畜牧业的一项关键性生产活动,也是牧民最为忙碌的季节。为了确保接羔育羔生产,首先,要选定接羔营盘和草地。
为了确保母畜产羔期间的饮水采食,要选择水源充足,植被茂盛,地势平坦的宽谷作接羔草地。每年的接羔结束后尽早搬迁转牧,以便为接羔草地的植被生长创造条件。夏季牧草生长旺季要严加保护接羔草地,不让其他牲畜进入接羔牧场采食。其次,分群管理。为了便于产羔母羊少走路,多采食,保膘情,益于产羔和奶羔,在临近母畜产羔时把母羊和羯羊单独组群,分群管理,羯羊群要远离接羔草地的边缘地带放牧。三是搞好接羔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为了预防疾病传染,接羔前要把羊场上的骨骸、粪便等杂物清除焚烧,把羊粪灰撒在场地上,用柏树叶烟熏装羔毡袋和连羔绳,用其消毒。牧人日用食品、牲畜饲料及燃料等要备足备齐,以保证接羔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全力接羔。绵山羊产羔时间比较集中而短暂,数百只母羊在15 d内就产完,每日产羔数十只不等,此时牧人要昼夜忙碌。白天要跟群放牧,随产随接,夜晚要通宵值班,以防幼羔冻伤或死亡。接羔期间,要进行母子对认,不认羔的母羊多了既增加牧民的劳动负担,又影响子畜的成活,因此,牧民非常注意产羔母羊的母子相认之事,如果气候不十分寒冷的时候,母羊产羔后不急于把幼羔抱走,便于相互对认,若天气寒冷,则把幼羔立即装入接羔毡袋里,为了便于辨认,则在幼羔和母羊身上的同一方位打上同一颜色的记号。母羊不认羔,也有许多原因,有的母羊膘分差体力弱无奶可吃,就烦其幼羔吃奶,有的母羊因其幼羔刚产下后与其他幼羔子混装于一个装羔袋,羊的嗅觉很灵,其羔有异味而不认羔,极个别的母羊有不认羔的遗传恶习。因此,牧人视其原因,采取不同的办法强迫其认羔喂奶。对不认羔的母羊都采取一曲动情,以刑惩罚的办法。即把不认羔的母羊单独拴住,并抓紧母羊的脖子,牧人哼着悠扬的古调,对绵母羊“陶格、陶格、陶格”,对母山羊“居格、居格、居格”,边唱边让幼羔吃奶。反复驯养后母羊便悔悟弃子之过,开始认羔喂奶。有些顽固的母山羊,不听劝告,仍不认其羔,则要采取以刑惩罚的办法,把它的尾巴抓住狠劲拧转,并把幼羔的粪便抹在它的嘴唇,使其疼痛难忍乱吼乱叫,如此反复数次,迫其“认罪服法”,认羔喂奶。绵山羊的产羔季节气候比较寒冷,为了防冻保暖,有条件的牧民专门腾出一顶蒙古包圈幼羔,条件不具备者,把蒙古包内左侧一方腾出来,拴幼羔。人畜同住一包充分体现了蒙古牧民爱畜如子之情。幼羔10 d后开始采食,这时把羔羊单独组群,由老人或小孩在营盘附近的羔羊草地上放牧,夜晚与母羊混群吃奶,1个月以后羔羊可以跟群采食。肃北蒙古族的习惯,刚产下的幼羔不让吃初乳(胶奶),因初乳含脂肪高,幼羔吃后不易消化而拉稀,牧人将初乳挤尽后方可吃奶。另外,对于缺奶的幼羔用小米汤或面汤喂灌,直到能采食。
4.2大家畜接生及育仔技术
马群因大多时间在野外自由采食,牧马人数日内看护1次。在母马产驹季节,基本上每日去放牧管理。因为马群有极强的合群性,而且公马有相当强的护群能力,对马群的管护十分得力,不易被野狼侵害。再则母马产驹季节为春末夏初,气候暖和,不怕马驹冻伤,母马没有难产或不认驹习性,马驹又有很强的自生能力,产后很快就能吃奶奔跑。老弱母马临产时,牧人赶回家,在门前产驹,大多数母马在野外产驹,牧人不必更多的操心管理。
骆驼因产羔季节为冬末春初,气候寒冷。母驼临产前有远处奔跑、不认羔和难产等习性,为防止驼羔冻伤或被狼捕食,母驼产羔季节要跟群放牧,每日细心观察产羔母驼的动态,对于善跑避远的母驼要前腿上绊,对于难产的母驼要及时处理。对不认羔的母驼,牧人用动听的古调唱“扣嘶、扣嘶、听嘶”,几经反复,多数母驼便含泪悔过,即可认羔喂奶。因母驼情感甚灵,如远离驼羔或驼羔死亡时,母驼哭叫不停,边叫喊,边挥泪,使牧人也为此动情。对于极个别的顽固者,牧人把它拴系于木桩或柴墩上,数日不让其采食饮水,逼其认羔喂奶。驼羔初生时能力很弱,牧人要帮其认奶头吃奶,还用绳子将其膝盖下部拴住,不让其跟母驼乱跑,10多天后再戴上小笼头,每日母驼远去采食,驼羔放脱自行饮水采草,母驼归牧后再拴住,8个月开始跟随母驼野外采食。拴系驼羔便于母驼采食后自行寻羔归牧,不必牧人跟驼群放牧,也为了驼羔长大后易于调驯。
牦牛极耐于高寒地区生存,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极强,在春季牧场上自由地繁衍产犊,牧人不必有太多的管护。牦牛有很强的自护能力,幼犊自生能力也很强,刚产下就可吃奶,跟母牛奔跑,母牛产犊季节牧人随时前去转看,把牛群赶到草密避风处自由采食产犊。到母牛挤奶季节,牧人把牛群赶回家,拴系牛犊,母牛则自行归牧挤奶。
5收绒剪毛技术
5.1剪绵羊毛技术
剪绵羊毛在夏季进行,这一季节经过几个月采食青草,绵羊解除了冬春之乏,体力恢复,开始抓“水膘”,新的绒毛开始生长,原毛与新毛明显脱离间隔,蒙古族称其为“加布斯尔”,即顶毛。此时剪毛最为适宜。绵羊过早剪毛,不好下剪,羊毛剪不净。剪毛迟了,羊毛自动脱落,造成浪费。因此,牧人特别注意适时剪毛,以获得好收成。剪绵羊毛时间要求紧,还要经过抓羊、捆羊、拧毛和捆毛等程序,劳动强度大。剪绵羊毛时,牧民家族的亲友或近邻结伴相助,羊只多的牧民还要雇请数十个帮忙。剪毛前,牧民要选定剪毛场地,备好手剪等,选择吉日开剪。为了便于剪毛,把羊只要拴系在固定的长毛绳上,然后一一抓来,先剪掉腹部杂毛,再捆绑四肢,剪取羊身上其他部位的毛[5]。
牧民聚集在一起剪毛时十分热闹,有的说笑话,有的拉家常,叙说远近所闻,手不停,嘴不闲。青年牧人为了显示其剪毛功夫,互相比赛,争先恐后。剪羊毛期间由户主承担剪毛者的饮食,宰羊、准备奶食品,让剪毛的牧人吃好。剪毛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户主特别要求羊毛剪得干净整齐,又不能把羊皮剪破。雇人剪毛时,每剪10只羊,户主给剪毛者付1只羯羊毛,有的让剪毛者自选,有的由户主选付。家庭或近邻相互帮助时不付羊毛,以劳务还工的办法解决报酬。羊毛剪完了还要拧毛,两人为一组,把篷散的羊毛拧成二、三十庹长的细毛股盘卷折股。牧人剪毛收获羊毛要留足擀毡、捻线等生产、生活用毛,其余的羊毛捆成方块,以备交换、出售时运送。因运输路途数千里之遥,以防途中羊毛散落,捆毛时反复捆绕,每捆毛重量要相等。
5.2山羊剪毛技术
山羊毛在夏季剪收。剪山羊绒毛比较简单。历史上蒙古族不单独抓山羊绒,剪山羊毛,绒毛混剪。不多剪母山羊毛,只剪羯山羊毛。一家一户各自操作,不必请他人相助。现在只抓山羊绒,一般再不剪山羊毛。
5.3牦牛剪毛技术
牦牛毛分绒毛和粗毛两种。牦牛粗毛分裙毛和尾毛,是搓制绳索的主要原料,而绒毛纺线后可编织高级绒毛线衣裤。牦牛十分粗野,不易剪毛。牧民在牦牛剪毛季节,亲戚或近邻相助。牧人采取手拔和剪刀剪两种方法收获牦牛毛。牧民认为,牦牛毛用手拔掉后牛皮层里的黄水顺毛根渗出,益于牦牛抓膘。牦牛毛所搓制的绳索质量好,故历史上大多采取手拔的方法收获牦牛毛。夏季收剪牦牛毛,产犊母牛一般不拔毛。剪取尾毛时不能剪光,留一部分供牦牛驱赶蚊蝇。
5.4骆驼拔绒技术
收剪骆驼绒毛采取现脱现收的办法。春节过后,公驼和骟驼脖子上的素毛和膝毛先剪取,腹背的绒毛则采取随顶随收的办法,持续3个月。骆驼到了春末夏初才能吃饱青草,新毛生长,原毛松动,牧民在早晚时间,把骆驼身上脱落的绒毛随时收拾,有的牧民将未调驯的骆驼集中在一起请亲友帮忙一次性拔剪,其他的骆驼毛到7月中旬时全部收尽。
5.5打马鬃、毛尾毛技术
马鬃毛是蒙古族搓制绳索的重要原料之一,同时马力大,跑得快,不易抓捕。到夏季,牧民另请亲戚朋友帮助,收剪马鬃尾和给马打烙印同时进行。马匹数量多的富户,聘请青年牧民相助剪鬃尾、打烙印,付适当的报酬。产驹母马和公马的鬃尾不打剪,骟马和未骟割的小公马、尚未到产驹年龄的小母马的鬃尾都要打剪。
6公畜去势技术
牧区五畜产子,子畜公母数量自然平衡,母畜留作生产母畜,公畜除选留种畜阉割去势,其余留作食用、役用或出售。牲畜种类、生理、性能各异,留用、阉割季节和手段亦有区别。
6.1绵山羊公羔去势技术
因绵山羊公羔性成熟比较早,出生3月后有追挎母羔之性行为,故当年春末即行去势。公羔去势前牧民要做好准备工作,去势用的刀把和刀用白哈达缠包,只留刀尖,装公羔睾丸用的木桶,桶沿摸上几小块酥油,桶内倒入少量酸奶等。准备结束,牧民请喇嘛选定吉祥之日,届时,凌晨把公羔羊全部抓住拴在连羔绳上,然后,抓住羊后腿,由去势者用左手把公羔阴囊根部捏住,用刀尖在阴囊顶部切一小口,右手把睾丸抽出,并用母指和食指将切口紧捏几下便可。因绵山羊公羔去势比较简单,各家各户的男人都可操作。牧民对去势之人有“轻手”和“重手”之分,所谓轻手,其所阉割的公羔没有任何不良表现,去势之后立即行走吃草。重手者所阉割的公羔有不良反映,如肚子膨胀,卧爬不起,不食不饮,甚至出血死亡。公羔去势当日不让跟群出牧,也不立即饮水,让其缓慢行走,站立于阴凉处,若有轻微的不良表现,立即用睾丸汤喂灌可消除病症。
6.2公马去势
马是蒙古族牧民最为珍爱之牲畜,马身价高,牧民对公马去势成功希望值也很大,去势手术难度大。马不选择当年马驹去势,要等公马长到3~4岁时才去势,对公马去势非常谨慎。
阉割公马季节大多取春末,此时公马恰好吃到青草恢复体力,不肥不瘦,蚊蝇未醒,气候适宜。公马生性暴烈,易惊善跑,不便抓捕,阉割时要把马群赶到河套或河床悬崖之处围栏,由许多年轻力壮的牧人相助。套马手乘马或步入马群内用套绳套住公马,几名青年牧人把公马按倒在地,几个人压头压身,捆绑四肢,骟匠用骟刀尖在公马阴囊处切开一口,拔抽睾丸,用“撒布西力格”把睾丸根部的精索和血管夹紧,再用花椒水浸泡过的细麻线,把睾丸根部的精索与血管缠绕结扎,用烧红的烙铁将输精管烙断,即被去势。阉割结束后,人拽马尾,向后拖拉,马向前蹦,取其舒筋活络之意。去势后的骟马不能立即投放马群,以防被公马咬踢致伤,数天内在家门细心护理,用毡褥搭盖马背,保其体温,以防受凉,每日轻拉慢牵,适量采食饮水。15 d后视其体力,人骑慢溜,以舒展体格。牧民视其没有不良表现时才跟马群出牧。
6.3公驼去势
公驼到3~4岁时,选择寒冷三九天进行去势。公驼去势也专请骟匠操作。还要请数人帮助,将公驼放倒在地捆绑四腿,骟匠用骟刀尖在阴囊表皮处切开一口,挤出睾丸,然后用花椒水浸泡过的细麻线把睾丸根部的输精管和血管反复缠绕结扎,禁防出血。公驼睾丸不立即取掉,而是裸露数日,自动脱落。为了防止驼尾与外露睾丸相磨擦,引发疾病,将驼尾用细毛索拴系于后峰。
6.4牦牛去势
牦牛长到2~3岁时骟割,有益于牛犊生长发育,使其体格健壮,多产肉,其去势操作与绵山羊公羊去势方式类似,把公牛阴囊表皮切开,抽出睾丸,并用绵羊毛缠包阴囊切口处即可。
7牲畜调驯技术
7.1马匹调驯技术
马既有灵敏温顺的习性,也有胆小易惊之烈性,马匹是肃北蒙古地区日常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骑马调训在春末夏初进行。这一季节马群度过冬寒春乏,吃青数日开始抓“水膘”,体力得到恢复,能承受牧人的驯调使唤。马匹调驯的对象选择3~4岁尚未投群配种的小公马和母马,此齿龄马匹各器官还未发育成熟,调驯将会影响它的正常发育生长。马匹4岁以后调驯则马匹发育成熟,烈性很浓,力足劲大而不易调驯,故3~4岁为最佳调驯年龄。驯调马是青年牧人的拿手好戏,青年骑手用套马绳把生马套住后在伙伴的相助下将马放倒,而后用套马绳编一简易笼头把马头套住,用毛或皮制的三叉绊绊住,然后让其翻身起立,骑手拴住长绳任它乱跳乱蹦一阵,使其慢慢适应绊子和拉绳,以便“去惊”。因刚抓的生马肚子太饱,若猛骑速跑易得病,故当天不急于骑驯,要吊控1 d。次日凌晨骑手给生马戴上马嚼子,马背上搭一块毡垫,并用毛制肚带捆紧,解除马绊,便上马背。初驯的生马有的受惊疾走直冲,有的就地腾空乱跳,这时骑手左手握紧缰绳,右手抓住肚带绳,任凭生马乱跳乱蹦,待生马跑得精疲力尽时,骑手便跳下马,略停片刻,等到生马恢复体力后再骑上,这时骑手要把缰绳勒住不让它再乱跑,还用手帕打脸颊,指引方向,开始驾驭,让其慢慢顺从骑手。就这样反复数次,到3~4 d后开始背上鞍子乘骑,10 d便可驯服,可放开跟马群采食,到了秋天再骑。为了保持生马的行动轻松,调驯期间每日多饮水,少吃草。驯马时要选择地势平坦,土质松软,植被茂密的地带进行,禁止在乱石深沟或崖头上驯骑,以防生马横冲直撞,失控失蹄而发生意外。驯马时严禁骑手乱打胡闹,要经常轻轻抚摸马头和马背,以防马匹养成恶习,不便使用。大多数生马驯服后男女老幼均可乘骑,而极个别的秉性雄烈之马不易驯服,既便是驯服了,只让初驯之人骑用,其他人不易乘骑,这种马蒙古族称其为“道希格恩”之马,即烈性马。这类马精神饱满,膘情良好,长姿美观,持久力强,但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骑[1]。
7.2骆驼调驯
骆驼体格高大,思维迟钝,骑驮并用,惊恐喷叫,役用时要跪卧,调驯难度较大。骆驼到3岁开始调驯,调驯季节在寒冬腊月进行。调驯骆驼之前先要上鼻棍。骆驼上鼻棍时几个年轻牧人把骆驼放倒,四肢捆紧,再有一名经验丰富的牧人在骆驼鼻孔的前方,上咀唇的后方,长有几根针茅似的绒毛处用鼻棍的尖头向左朝里扎进去,尖头从右边扎出来后套上一块圆形的皮垫,以便拴系骆驼僵绳。骆驼这庞然大物全凭这支小木棍来指引,使它服服帖帖,劳役一生。扎骆驼鼻棍时必须要找准那一小空穴位,如果扎偏了,骆驼不便使唤。骆驼鼻棍上好后要拴上缰绳,还要戴上毛绳笼头,就可牵引骆驼,开初要拉紧笼头绳,不要硬拉猛牵缰绳,因鼻棍扎上后骆驼鼻子带伤而十分疼痛,防止骆驼以后养成乱吼乱喷的恶习。待骆驼基本适应之后,开始进行卧跪训练。经过牵引和卧跪训练之后可进行乘骑训练。有些牧人在乘骑训练之前把骆驼要吊控数日,其意为骆驼调驯时轻松自如,不费力气。另一方面骆驼不易喷吐肚粪,便于调驯。乘骑时让骆驼卧倒,一手轻轻压着骆驼缰绳,骑上去后,再慢慢把驼缰松开,骆驼起身后只是轻轻控制鼻棍绳,抓紧骆驼笼头绳和骆驼前峰,防止被摔掉。在调驯骆驼时要特别注意适度掌握和控制驼缰,如果驼缰猛拉狠拽,将会造成鼻棍子抽掉,使鼻孔豁穿,以后不便役用,或者骆驼养成乱吼乱喷的恶习,也不好役用。驯驼时要注意安全,骆驼后腿长而灵活,调驯时往往受惊而乱踢人,若不慎会造成骑手被伤。
骆驼的驮用调驯比较容易,在骑乘驯服之后,先驮一些不易破碎的粮食之类的货物。蒙古地区大多数牧民对骟驼和母驼都进行骑驮训练,骆驼多的牧户对母驼作牵卧训练,不搞骑驮训练。
8家率个体标记技术
在蒙古族的游牧生产中,为牲畜烙火印和做耳记,是一桩大事。放牧时,难免发生牲畜混群、失踪的情况。绵山羊中有许多同龄同色,外形相似的羊只,难以认定,容易发生争议。牧民认畜分群,或寻找失踪牛马,就要凭借各家牲畜的外貌特征而很快辨认分开。为了解决放牧时羊群混牧、打野觅食的大牲畜失踪等情形,牧民给牲畜做上烙火印和耳记等标记。牛羊做耳记、驼马用火印,也有羊角上、牛身上打火印。火印大多打在胯上或左脸颊上。蒙古族使用的火印各式各样,耳记也各有其形。两家火印或耳记相似时,用位置不同和大小不同区分。大畜打火印多在春末夏初进行,这时牲畜吃青草,原毛脱落,新毛长出,能烙清楚。骆驼的火印多打在胯上,也有打在左脸颊上,牛打在角上,秃牛打胯上,也做耳记。马大多在胯上和左脸颊上打火印,一般不做耳记。大畜打火印是2岁以后与打鬃拔毛同时进行。绵山羊是当年的幼羔产下,到6月与公羔的去势同时进行。牲畜烙火印和做耳记,除了便于辩认牲畜的用途外,还有年度清点新增牲畜的作用,尤其是绵山羊产羔数量多,一时难以掌握准确数字,为幼羔做耳记时每一只羊羔都要抓住过手,牧民就能准确掌握当年的牲畜发展数据。蒙古族的一种习惯是,给幼羔做耳记时把割去的一小块皮穿孔,并用细毛线把它串起来吊在蒙古包天窗中心绳子上,或者把它送到敖包堆上,有的还把串起的耳皮送到塔尔寺等佛教圣地,祈求佛爷保佑,五畜兴旺,主人富裕[1]。
参考文献:
[1]查干扣.肃北蒙古人(游牧经济)部分[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