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的内涵

2014-10-10谢留枝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9期
关键词:孙中山内涵

谢留枝

摘 要: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统一问题的伟大先驱,也是祖国统一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者和实践者。他的祖国统一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尤其在海峡两岸人民仍处于人为分裂的状态下,研究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祖国统一思想;内涵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203-02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也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统一问题的伟大先驱,同时也是祖国统一思想和理论的不断发展者和实践者。他的祖国统一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尤其在海峡两岸人民仍处于人为分裂的状态下,研究孙中山的这一思想的内涵,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理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高举民主统一大旗,反对分裂和压迫。孙中山明确强调中国的统一是要实现民主统一、共和统一和全国统一。他指出我们所渴望的统一,其性质是“巩固共和,崇尚法治之统一,而非武力压制之统一”[1]。统一的具体内容为民族、领土、内政,军政、财政五大统一,民族、领土统一是祖国统一思想的最主要内容。历经革命磨练,在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孙中山领导人民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在就职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指出要实行民族、领土、内政,军政、财政五大统一的方针,用共和制统一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政治方案。针对当时军阀割据的局面,1917年、1921年孙中山进行两次护法运动,为打倒军阀,削平叛乱,统一中国而不懈奋斗。

2.重视人民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实现祖国统一。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国家的主人。孙中山的革命行动屡次失败与他把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军阀、策士身上,及以无原则的妥协求和平统一不无关系。屡次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从革命的切身实践中日益深切的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占有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农民、工人最为痛苦,故“其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故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为真正发挥人民大众的力量,孙中山强调全党同志要把工农大众看作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力量,把统一事业作为奋斗目标,并联合各民族力量形成“一个大力量”,以实现祖国统一。孙中山正是意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在他的祖国统一思想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排山倒海的力量,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祖国统一的高潮。

3.放眼全球,用宽阔、长远的战略性眼光看待祖国统一与世界关系。他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把中国的统一问题和世界人民厌恶战争、反对分裂,爱好和平的总趋势联系起来。孙中山始终把中国的独立、统一放在世界范围背景之下,密切联系“世界潮流”的大趋势。他很早就意识到中国的革命统一运动与世界特别是同处亚洲的被压迫民族的革命运动有着极为密切的互相支持的关系。他一再强调:“中国人民不仅要为自己祖国的命运而斗争”,还要“用此四万万人的力量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以求得“全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中国统一的实现将极大地推动受压迫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他说:“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世界负一个大责任”,要“济弱扶倾”,“以尽我们民族的天职”[2]。可见孙中山的民族独立及国家统一思想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国家范围内的,而是以辽阔的视野和胸怀要求以中国的独立、统一为亚洲被压迫国家和民族示范,促进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他晚年认识到要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现国家的彻底统一应与“以平等待我”之苏俄结成联盟,从而确立了“联俄”、“联共”的指导方针,使其国家统一思想得到更高境界的升华,更具有实质性内涵和合理性,更体现了其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高度统一。

4.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统一的方式和手段。和平安康是中国人民一向提倡和追求的目标。为了谋求国家的统一,孙中山先生先后曾提出了武力统一、和平统一、法律统一等主张,并为此进行了种种尝试,以求促进迅速实现全国的统一。面临被战争折磨多年而疲惫不堪的中国的劳苦大众,为了使人民少受战争的危害,孙中山主张和平统一。为争取国家的和平统一,孙中山于1912年和1924年两次应邀北上,进行和平统一中国的会谈,这是他为争取国家的和平统一而进行的两次意义重大的实践。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为了使他的假共和的面目骗局不被揭穿,也为了更好地统治全国人民,于是邀请孙中山和黄兴到北京“共商国事”。孙中山意识到在中国当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的危难之时“只宜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并希望此次忍辱负重北上能达到“调和南北感情,巩固民国基础”的目的,伴有以军阀作为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力排众议,毅然北上。随着袁世凯假共和真称帝野心的彻底暴露,孙中山第一次为谋求和平统一的北上努力因此而失败。1924年11月,孙中山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权之后,应冯玉祥邀请毅然抱病第二次北上,并向国内外宣告:“这次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3]但由于积劳成疾,孙中山不幸病逝于北京。孙中山实现和平统一的愿望虽然没有实现,但这两次北上充分显示了其积极谋求和平统一的决心和精神。

孙中山主张和平统一,但并不是刻板的死守和平统一方式而顽固不变,而是主张灵活运用统一方式和手段。如果和平统一的道路行不通,他不排斥在特定条件下用武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在孙中山看来,统一应该是有原则的,这就是要服从国家、人民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如果违背了这一最高利益,即使动用武力也在所不辞。应力争和平统一但不可为假和平、假统一而放弃原则,妥协退让或停止斗争。争取祖国统一的途径或手段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武力的,决非仅限于和平一种方式而自缚手脚。至于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手段争取统一,要灵活运用,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刻板、老套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 陈旭麓,等.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 孙中山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 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猜你喜欢

孙中山内涵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新探》序言
孙中山的绰号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