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儿子讲“红楼”
2014-10-10周柳莺
周柳莺
儿子上初中三年级了,寒假我给他选择了几本中国古典名著,尤其是让他仔细阅读《红楼梦》,品读一下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性格,以及她俩在诗词歌赋方面的造诣,对将来考取文科大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儿子看了几天的《红楼梦》,就说里面的话语太过文言,一些人物关系,搞得他很是头疼,理解不了。看着他宁可去看动漫杂志,也不愿意细读《红楼梦》的态度,我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准备和他一起重读红楼。
我对他讲,《红楼梦》是曹雪芹在家境中道败落时期写的。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他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他的祖父曹寅少年时,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是皇帝的亲信。他家从曾祖父曹玺开始,三代四人出任过“江宁织造”一职,前后长达六十年之久。康熙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是以“江宁织造”为行宫,由曹寅主持接驾。雍正五年,因为曹雪芹父亲的经济问题,被撤职抄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这样一个官宦世家,又遭遇家道败落的不幸,人生在大起大落中,尽尝个中滋味。作为一个文化人,在思想处于极度压抑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是最真实的。
儿子说:“那《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中哪个最有才气,值得学习和借鉴呢?”
我说:“应该是贾探春和薛宝钗最有个性吧。”探春虽然出身不太好,母亲只是贾政的一个偏房,但她却是贾府里难得的改革派。在《红楼梦》第五十六回中,她为了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把大观园里的树木分包给园中的妈妈们搞承包。她对自己改革的评价是“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穷尧舜之辞,背孔孟之道。”在她看来,经济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利”。很显然,探春对于改革的思考是直线式的。
与之相反,薛宝钗采用的是怀柔政策,她说:“你才办了两天的事,就利欲熏心了?”宝钗考虑的是承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她认为能够直接承包,并得到好处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心里仍是不服。如果不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承包就可能遭遇种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因此,薛宝钗建议:承包者年终时拿出若干吊钱,来分给在园中辛苦劳作的其他妈妈们,让她们也能分享到改革的成果,就会相安无事。
薛宝钗的“小惠”主张,不仅兼顾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也为承包者的经营提供了新的保证,的确是一个符合“惠而不费”的双赢高招。
《红楼梦》中还汇集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比如《题石头记》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语言老练精美,生动流畅,深刻的体现了我国古典风韵和文化内涵。《青埂峰顽石偈》里的“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优美的词句和一系列的修辞手法,把事物或是思想描写的更加生动、唯美,读罢为之感动。
儿子在听了我的讲解后,很快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重新捧起书本翻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