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

2014-10-10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39期
关键词:生产性山西省服务业

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孙冀萍

备受关注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落下帷幕,全会公报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让各方瞩目。吴敬琏指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已经提出了将近20年,但是到现在尚未成功”。追求片面GDP增长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特别是,山西省始终把煤炭产业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在享受煤炭红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发展服务经济是摆脱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服务业将书写中国发展故事的重要篇章。①奎吉斯表示“服务业将书写中国发展故事的重要篇章”。而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仍是拉动经济的主导力量,不应被“边缘化”。而就山西而言,也不能放弃特有的资源禀赋,所以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战略趋向,无疑是山西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转型综改区工作有序进行的有利途径。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当前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找出适合山西省的发展之路。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是Machlup(1962)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必须是产出知识的产业。②MACHLUP,F.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L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目前关于生产性服务还找不到公认的或者统一的定义,较为统一的概念是指那些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为商品、生产活动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③格鲁伯和沃克,1993年提出。那么,生产性服务业就可以理解为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企业的集合体。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生产性服务业有两种不同的口径。狭义生产性服务业④布朗宁和辛格曼,1975年提出。(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业、经纪等)以及更宽泛的——大部分的分配性服务业⑤薛立敏等,1993年。(包括商业、运输、通信、仓储等)。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首先,它的无形产出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其次,它的产出是中间服务,是最终服务中核心生产成本;最后,它是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高度依赖于人才和知识。⑥刘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载于《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第3~9页。

在服务性经济的大背景下,服务业位于经济的核心地带,⑦RIDDLE D.Ser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6.128.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而就服务业内部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具有知识智力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性,在服务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和发展的突破口,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就山西省来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使得对能源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并能为山西省制造业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持、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效率与竞争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和商务服务业等。⑧参见《十一五规划纲要》。本文结合山西的省情并出于采集数据的考虑,将生产性服务业按年鉴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六大类别,为了便于说明,后文将其分别表示为1—6。

二、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山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1.山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近年来,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规模(表1)逐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由2008年的941.28亿元增至2010年的1466.69亿元,增长率为55.82%,高于同期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43.95%。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从2008年的142.9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43.1万人,增幅不大。

2.山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结构特征。我们计算了2008~2010年各生产性服务部门产值占服务业产值和GDP的占比情况(表2)。就产值比例而言,除了5和6部门的占比较小以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金融业的占比较高,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贡献率在20%左右,而金融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贡献率增速明显,由2008年的8.005%增长到13.14%。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2010年山西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率达42.981%。整体而言,山西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的发展最为明显,而5和6部门的发展则地较低。从就业情况看,2010年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的23.66%,仍有上升空间。

表1 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及就业情况

表2 2008~2010年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主要行业构成

3.山西生产性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从表3看出,2010年山西生产性服务业的固定投资额为1780.25亿元,占全省总投资额6352.6亿元的28%,这一力度与2009年和2008年比起来,有一定增长,也说明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逐渐重视;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来看,对其投资力度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其他的行业均投资不大。

表3 2008~2010年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4.与中部省份的比较。①由于收集的数据有限,故只列安徽、河南、湖南三省与山西省的比较。对表1、表2、表3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山西经济的总体发展以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体现在规模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增加值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但是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并不总处于前列。从表4看出,山西省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方面高于安徽省,而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却是这几个省份中最低的,与湖南省差距较大。从生产性服务业总增加值看,山西省排名倒数第一。但从占第三产业比重看,山西省高于安徽、河南和湖南三省,从占GDP的比重看,山西也高于他们。

由图1,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分析看,虽然山西省从业人员绝对数量低于安徽、河南和湖南省,但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3.65%,仅仅比湖南低一点(25.54%),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为8.49%,也仅落后于湖南(8.8%),这说明山西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增加了就业机会。

(二)山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

1.总体规模有所提高,但仍显不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年末山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较2008年,绝对值增加了525.41亿元,就业人数小幅增加,总体规模看,保持增长的态势,但与中部的其他省份比较,山西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规模仍显不足。从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来看,2008年到2010年也从39.71%提高到42.98%,同中部省份相比,处于首位,但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相比还有一定差距。②王子先:《“十一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商机》,载于《经济前沿》2006年第9期,第4~7页。“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约为70%,占GDP的比重约为30%”。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目标③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2.内部层次有所改善,但仍待优化。前文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2.689%增加到2010年的4.872%,有明显提高。这说明山西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7.109%,高于金融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这表明山西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表4 2010年中部三省和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比较

图1 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和总从业人数的比重

3.投资数额逐年提高,但扶持力度仍不够。根据2008~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山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净额占总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由21.48%提高到28.02%,这说明,山西省政府已经注意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关键,在“十二五”期间理应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中之重。但从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仍然在总量增长和内部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差距,也说明山西省政府还需利用综改区的契机,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4.就业人数增加,但人力资源仍不足。如图1所示,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数在中部省份中仅仅低于湖南省,可见人力资源在总量上得到了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相应的从业人员,更需要的是层次较高的研究型人才和懂技术、会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山西省要实实在在促进其发展,要想办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

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服务业的生产与经营方式,而且能够带动传统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改造,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从山西省目前的状况看,生产性服务业仍需大力发展。因此,明晰和识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能为山西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三、影响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但由于不同国家及地区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技术水平、市场环境以及经济形势等外部条件也不尽相同,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试图找出影响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样本数据说明。文章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局及各省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关于数据,需要强调的是:(1)数据从2004年到2010年共计7年;之所以从2004年开始选取数据,是因为从这年起,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划分也发生了变化,考虑到口径的变化,本文选取从2004年开始的数据。(2)本研究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相关年度国家统计年鉴、山西省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省份统计年鉴,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2.影响因素指标描述。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选取如下指标:(1)pgdpt,人均GDP,表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indt,第t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反映工业化进程情况。(3)tert,第t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4)prot,第t期非国有固定投资占总投资的份额,度量非国有产权的发展情况。(5)ftddt,第t期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GDP的比重,反映地区对外开放程度。(6)invt,第t期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额比重来体现,反映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程度。(7)port,城镇就业人口/地区就业总人口,衡量城市化水平。(8)hacpt,用t时期该地区高等学校的人数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反映t时期的人才供给情况。

3.因子分析。文章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因子分析。

从表5看出,如果累积贡献率大于或等于85%,取主成分的个数为3就可以了,于是我们得出3个因子,用X1~X3表示。

表5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以使因子具有命名的可解释性。

4.因子解释。

(1)因子1,政府影响因子。这是三个因子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它在pgdpt(人均 GDP)、prot(非国有产权)、invt(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及hacpt(人才供给)指标的载荷较大。这些因素都从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

人均GDP指标和非国有产权指标都意味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产业,是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国际经验表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点以及所起作用也有所不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呈现工业经济向服务性经济发展的趋势,对服务业就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对其发展也起着越大越大的促进作用。

政府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指标反映了政府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生产性服务业是新兴的产业,过去因为高度依赖煤炭资源,政府对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投资也不够。现在全球都面临转型的问题,山西省政府对第三产业投资的力度,必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人才供给指标反映人力资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程度。生产性服务业是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重要要素的行业,人才供给直接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问题,而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政府的职能紧密相连。

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受政府的影响,故归结为“政府影响因子”。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还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山西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其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2)因子2,产业互动因子。它在indt,第t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tert,第t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指标的载荷较大。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具有强关联性的特点,与相关产业是共同发展的,所以定名为产业互动因子。国内外一些学者也对此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肖文等人①肖文、樊文静:《产业关联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基于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的研究》,载于《经济学家》2011年第6期。认为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而且服务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着更大的影响。

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两者关系而言,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工业内部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正是工业的逐步发展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兴起。另一方面,地区工业是生产性服务业最大的需求主体。山西省工业增长长期以来一直延续传统模式,以资源高消耗、高投入为依托,实现经济的增长。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性服务环节一般由企业内部提供,这直接缩小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现实需求,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缓慢,又造成了工业增长方式难以改变的局面,这样无形地限制了生产性服务潜在需求的转化,最终由于成本的提高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逐步萎缩的恶性循环。生产性服务业要发展,首要的问题是要有市场,而市场主要存在于制造业企业内部,因此工业发展水平、生产方式是影响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的首要因素。

生产性服务业本身隶属于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整体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导致对生产性服务的更大需求。目前山西省服务业整体发展层次较低,这种状况使得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刺激不足。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因子3,对外开放因子。它在ftddt,第t期进出口总额占该地区GDP的比重的指标上载荷最大。因为该指标是反映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故命名为对外开放因子。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在世界每个国家的所起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细化,一个国家也无须在所有服务方面自给自足,这导致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当然,对服务业中的生力军——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为其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然而,从因子分析来看,对外开放因子对于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来说,影响很小,说明山西省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很小,这可能是由于山西省对外开放程度低造成的。

四、山西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途径

山西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加快这一进程。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影响因子、产业互动因子及对外开放因子是影响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故我们从以下方面提出发展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思路。

(一)更新发展观念,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使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就要将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利真正还给市场,做到:

1.更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观念。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解放思想”,但阻碍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对其的认识不到位,一些学者也提出类似观点(杨伟民,2008)。①他认为,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观念,一是部分领导干部的思维和行动仍受“服务业不创造价值”论点影响。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重化工业还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三是在政策制定时,不考虑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特殊性,比如税制设计,重复计税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我国,一直以追求物质需求为主,这样导致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观念方面对服务业重视不够,而偏重制造业的发展,山西省更是依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重化工行业,而忽略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的考虑,虽然对服务业有所重视,但大多集中在消费性服务业(如餐饮娱乐等)和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在投资、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足,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观念引导体制,因此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要发展,政府应该首先解放思想,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起的引擎作用。利用山西省成为综改实验区的契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给予生产性服务业财税、融资及价格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扫清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障碍,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打造一批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集团和企业。上海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建成了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示范区、集聚了一批研发销售“两头在沪”的重点企业。

2.优化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必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而目前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市场需求不足,竞争不充分的根源在于其外部环境不完善,所以急需通过各项政策措施,以建立适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环境。

(1)优化和完善制度、政策软环境。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必须以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基础。根据国内外可借鉴的经验,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②王静波2006年指出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历来奉行“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致力于人才、教育、市场制度和监管等商业环境的优化,营造公开的商业环境和开明的经济政策,为民间资本提供发展空间。和新加坡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实行优化市场环境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构建良好的信用体系。阻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需求不足,而许多生产企业之所以不进行服务外包,就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不过关,没有相应的法律和行业制约。完善的法律制度,将有效的缓解这一问题,从而从需求方面刺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其次,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财税、价格等政策。

(2)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发挥民营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作用。市场竞争强调公平竞争,政府应对不同市场主体实行同等待遇,建议应放松对项目的行政审批制度;政府应以政府资金为引导资金,带动民间资本投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3.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人力资源供给。生产性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要要素,因而对人力资源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政府应该借鉴日本、德国等科学开放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的紧需人才;其次,通过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措施培养所需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二)强化产业关联,促进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美国的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关联效应基准。关联效应是指一种产业的发展通过投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的带动作用。这种关联效应又可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郭树言(2007)①郭树言、欧新黔:《推进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探索》,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利用湖南省的数据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前向关联度及后向关联度(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得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前后向关联度都在提高。所以,只有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耦合,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降低整个市场交易成本,最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自身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使其有能力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提高工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增强其服务外包的意识,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巨大的需求空间。

就山西省来说,采矿业、制造业经济贡献大,仍拉动经济的主导力量,不应被“边缘化”。应该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战略趋向,鼓励制造业主产品扩展服务功能,从售后服务,到故障诊断、维修检修、检测检验、远程咨询、在线商店、更新改造等增值服务和专业服务,增加附加值。

另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环境污染要“发展第三方治理”,将过去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升级为谁污染谁付费的模式,这是一个重要的制衡机制,可以有效制约排放超标的企业像过去一样“钻空子”。对于山西省来说,发展环保市场化,将培育起一个庞大的环保产业,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契机。

(三)拓展国外服务贸易,创造巨大需求空间。

将耗散结构理论②耗散机构理论提出,开放系统是形成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形成耗散结构的充分条件是外界必须流入负熵流,使系统远离平衡态,保持一种非平衡的状态,进而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应用于区域经济学意味着,开放是区域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域若不开放,其内部虽然平衡,但缺少竞争的动力;若开放,虽会使得其内部出现不平衡,但由于不平衡带来的竞争会促使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如此,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国外服务贸易是必经之路。而且随着关贸总协定的承诺到期,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目前仍有很大差距,发展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和适度保护的关系,实行合理的支持和倾斜政策,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对外贸易的同时,要积极采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实施税收优惠、补贴等促进务服贸易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建立外贸服务机构等方法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外贸易提供技术咨询。

[1] MACHLUP.F.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L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2]Browning and Singelman.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1975.Springfield,P9.

[3] RIDDLE D.Service-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World Development.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6.128.

[4]薛立敏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之研究》,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1993年。

[5]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20页。

[6]刘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载于《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第3~9页。

[7]王子先:《“十一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商机》,载于《经济前沿》2006年第9期,第4~7页。

[8]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9期,第14~21页。

[9]陈宪、黄建峰:《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载于《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0期,第65~76页。

[10]李冠霖:《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11]曹毅、申玉铭、邱灵:《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载于《经济地理》2009年第5期,第771~776页。

[12]周振华:《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载于《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13]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载于《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8期,第5~12页。

[14]查贵勇、程静岚:《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载于《商业现代化》2007年第3期。

[15]常修泽:《对转型期服务业发展的再认识》,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

[16]韩德超、张建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载于《管理科学》2008年第6期。

[17]杨玉英:《对我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意义的再认识》,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3期。

[18]朱胜勇:《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OECD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分析》,载于《城市问题》2009年第7期。

[19]杨静:《生产性服务业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为例》,复旦大学,2007年。

[20]韩德超:《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升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猜你喜欢

生产性山西省服务业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