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路径分析
2014-10-10马昊伟
马昊伟
(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1 足球强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足球强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以学校为主体、以职业足球俱乐部为主体、学校和职业足球俱乐部双轨并重[1]。
1.1 学校为主体
以学校为主体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典型国家是韩国和日本。韩国校园足球的普及与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衔接紧密、人才输送通畅的培养体系。韩国各年龄阶段的国家队成员均来自于各级别校园足球联赛的优秀运动员;优秀运动员必须在高中毕业以后才能进入职业足球俱乐部[2]。韩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不仅涉及足协,还涉及政府、教育部、学校、企业、家长和学生、媒体诸多方面,这是整个国家将足球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来看待的结果[3]。
日本虽然在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方面也是采取以学校为主,但与韩国略有不同。在日本,设置了各级的培训中心,以业余俱乐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足球训练。这种培养方式也称作“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这个制度层次分为四级,从下至上分别为“地区训练中心”“都道府县训练中心”“地域训练中心”和由日本足球协会直接主办管理的“国家训练中心”。
尽管以学校为主体的培养模式为两国培养了大量的足球人才,但单一的培养模式限制了选材的渠道。鉴于此,韩国足球在2006年要求俱乐部必须有自己的梯队。然而,限于资金状况,多数俱乐部对此反应不积极[4];对于日本来说,如何从学校、足球俱乐部为中心的培养方式向欧洲型的足球俱乐部的培养方式转变是今后的课题[5]。
1.2 以职业足球俱乐部为主体
欧洲作为职业足球开展最发达的区域,拥有众多具有百年历史的足球俱乐部,这些俱乐部有一套成熟、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俱乐部、国家输送了众多人才。以职业足球俱乐部为主体培养青少年人才的典型国家有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
西班牙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在三年内两夺欧冠冠军,优异的成绩归功于拉玛西亚青训营,即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的后备梯队。该梯队培养出了梅西、伊涅斯塔、哈维等众多球星。与此同时,依靠以巴塞罗那为班底的西班牙队在2008年、2012年连续夺得欧洲杯、2010年世界杯的冠军;在足球强国意大利,以AC米兰为例,俱乐部重视球员的引进与输出,投入大笔资金用于各级梯队,以年轻而有潜力的小队员作为俱乐部未来发展的保证,培养出了以巴雷西、马尔蒂尼为代表的足球巨星;荷兰的阿贾克斯足球俱乐部,更是被誉为“球星加工厂”,培养出众多的优秀足球运动员。
1.3 学校与职业足球俱乐部双轨并重
众所周知,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足球俱乐部拥有更为丰富的足球教学训练资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不仅需要科学的足球训练,更需要系统的知识学习。学生在学校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在足球俱乐部接受系统训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足球技术的提高,表现突出的足球运动员将会被俱乐部选中,从而走向职业足球的道路。选择这种培养路径的典型代表是德国、英格兰、法国等。
以德国为例,在学校培养阶段,主要有两种途径:足球重点学校和培训中心。前者由德国足协推动,在俱乐部和学校协作的前提下,建立14所足球中心学校,可同时培养560名小天才球员;后者是德国足协在职业足球俱乐部资金的支持下建立的388个足球训练基地,覆盖约七十多个足球俱乐部,每年投资约1 000万欧元[6-7]。德国足协规定,职业俱乐部必须有属于自己的业余球队,同时配备二线队(19岁以下)和三线队(17岁以下),这些队伍征战本地区或全国不同级别的比赛。两种路径并重的培养模式是德国足球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
2 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1992年“红山口会议”,确定了我国足球走职业化发展的道路。职业化改革使得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重任逐步由国家转向职业俱乐部、国家培养路径的单一性转为社会培养路径的多元性。
2.1 职业化改革前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举国体制”的指引下,足球运动在我国蓬勃发展。这种体制照搬苏联模式,在资源分配上将有限的物力、人力、财力等集中到竞技体育的发展上。在训练体制上实行业余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逐渐形成了以基层足球代表队、基层训练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为塔基,以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中学和重点业余体校为中层,以各省市代表队和国家队为塔尖的金字塔形的训练模式,培养出了容志行、贾秀全、郝海东等一批优秀的足球运动员。
然而,这种体制存在严重缺陷:“三集中”的训练模式导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不足,不利于运动员退役后的二次择业;退役运动员工作安置问题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负担;投入渠道单一,体系生存依赖政府,当政府决策不符合足球运动发展规律时,这种培养体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
2.2 职业化改革后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路径主要有教育系统的校园足球、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体育系统的业余体校、体校,社会系统的民办足校、业余俱乐部,职业足球俱乐部挂靠学校、网点学校及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等[8-9],培养途径呈现多元化。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球员基本上来源于梯队。足球学校、业余体校、业余足球俱乐部、普通学校是俱乐部梯队球员的主要来源[10]。依据职业足球俱乐部球员来源,结合当前青少年培养的途径,对以下几种培养路径进行分析。
2.2.1 足球学校
职业化改革以后,中国掀起了一阵“足球热”。热衷于足球的青少年数量增多,加上职业足球运动员收入高、名望高等,成为足球运动员也逐渐变成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一种希望。随着传统“体校制”“体工队制”的消失,足球学校应运而生。还有许多业余体校、俱乐部摇身一变也成为足球学校,鼎盛时期我国足球学校超过4 300所。然而,收费高、成材率低、文化课学习不足、市场萎缩等原因,多数足球学校终因生源减少、经营不善而关闭,目前只剩20所左右。
2.2.2 业余体校与业余足球俱乐部
这两种形式属于体教结合,学生在校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课余时间,到业余体校或者俱乐部进行足球训练。职业化改革以来,业余体校的数量不断减少,业余足球俱乐部逐渐兴起。业余足球俱乐部主要是由企业、个人或者退役运动员建立的,通过租赁场地,收取一定费用,对青少年爱好者进行足球培训。业余俱乐部分布广泛,训练条件与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
业余体校与业余足球俱乐部是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提高了足球在青少年间的普及程度,然而业余的性质凸显其管理不力、竞赛体系缺失、人才输出不畅等问题,难以真正强化培养青少年的足球能力。
2.2.3 校园足球
我国有两亿多的在校学生,这是扩大足球人口、构建竞技足球平台、培养优秀足球人才的雄厚基础。“中国足球的希望在校园”是公认的事实。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希望杯”“幼苗杯”“萌芽杯”等全国性的青少年足球杯赛以及2000年开始至今进行十年有余的“中华少年小甲A足球活动”,均体现了国家对于校园足球的重视,但这些均未能遏制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数量下滑的趋势。
2009年,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数量少的局面,中国足协联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启动了“校园足球”工程。在全国初步确立44个布局城市,一共2 293所小学和初中成为这次活动的定点学校,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但场地设施是否允许、赛制是否完善、优秀教练员是否充裕、经费是否有保障、“重文轻武”观念能否转变等一系列问题事关校园足球能否良性开展[10]。
2.2.4 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
职业足球俱乐部是职业足球市场的主体,承担着培养足球运动员的重任。在我国,足球大多时候是作为投资者获取种种利益的工具,职业俱乐部未能花费更多精力投入到自身后备梯队人才培养的工作上来。与此同时,俱乐部产权变更频繁,使其无暇对梯队进行建设。为此,中国足协规定,我国中超球队必须具有后备梯队。多数俱乐部设置有U-21、U-19、U-17等梯队。山东鲁能的梯队是中国优秀后备梯队的典范,俱乐部建立了足球学校,完善了梯队建设,成绩显著,为我国国家队输送了不少足球人才。
但是,后备梯队在培养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选拔机制不合理造成运动员整体水平不高[11];高淘汰率使许多人才放弃在后备梯队踢球的机会;文化课学习不足使运动员难以在退役后成功就业等。
2.2.5 当前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方式的利弊分析
现行的几种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路径各有其优势和不足:足球学校可以更集中地培养人才,且硬件设施较完善,但存在收费过高、管理欠缺、忽视文化课学习、人才输出不畅等问题;业余体校和业余俱乐部能够缓解学训矛盾、普及足球运动,但训练条件有限、监管不足、竞赛体系不完善;校园足球除了能缓解学训矛盾、普及足球运动外,还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但经费和优秀教练员不足制约着其发展;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拥有完善的设施、优秀的教练员和充裕的训练时间,但是选拨机制不健全、忽视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且直接受俱乐部发展影响。以上种种问题影响了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今后应该积极探索出适合当前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模式,为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储备更多优秀人才。
3 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3.1 基本原则
3.1.1 坚持政府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中的引领地位
我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青少年的培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性事业,政府理应发挥主导作用。因此,青少年的培养工作必须在政府的引领下,发挥其协调、管理、服务、保障等积极作用,促使体育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等一起承担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工作。
3.1.2 坚持教育部门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中的基础地位
受“三级训练网”制度的影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长期存在于体育部门,忽视了学校在发挥教育育人、培养各种人才方面的基础地位。鉴于此,校园足球活动于2009年启动,并被定位为普及与推广足球运动,其核心环节在于校内足球活动的开展,大力开展校内足球活动[12]。以足球教学、训练、比赛为手段,培养学生足球兴趣、夯实足球基础、扩大足球人口、挖掘足球人才等,是作为教育基地的学校在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基础地位的集中体现。
3.1.3 坚持职业足球俱乐部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职业足球俱乐部是我国足球市场的主体,承担着为国家队输送人才、为群众提供足球竞赛表演产品的重任,理应在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过程中发挥主体地位。职业足球俱乐部不仅有校园足球活动中缺乏的教练员资源、分配不均的资金投入,更有足球人才输送的通畅渠道。职业足球俱乐部可以在校园足球活动的业务指导、教练员培训、资金支持、运动员选材及强化训练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培养优秀的足球运动员。
3.1.4 坚持社会系统在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中的支撑地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不仅需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教育部门的基础作用及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主体作用,更需要社会系统的支撑作用。
舆论环境的积极引导,可以增进社会对青少年足球的了解,提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改变企业对足球运动投资的方向,为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开展及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政府的引领下、舆论的引导下,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改善各地方青少年培养工作中资金不足的瓶颈。在舆论引导、企业支持等社会系统的作用下,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可以获得强有力的支撑。
3.2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路径选择
3.2.1 构建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路径
如图1所示:首先以校园足球为基础,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四级联赛”体系;俱乐部可将本省、市开展较好的学校设为俱乐部的“网点学校”,通过资金投入、教练员培训、竞赛指导等方式,有效解决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瓶颈;“网点学校”的学生在学校进行文化课学习,课余时间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别校园足球联赛、优秀运动员代表俱乐部参加梯队比赛。普通学校的优秀运动员,在俱乐部与学校、教育部门的协调下,进入网点学校进行培养。
图1 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路径选择
3.2.2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路径构建的优点
3.2.2.1 符合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基本原则
该路径建立在校园足球开展的基础上,秉承“体教结合”的理念,学生既要进行文化课学习,又要进行系统的足球训练;校园足球的开展是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的,俱乐部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拓宽了俱乐部球员的来源渠道,完善了俱乐部的梯队建设;在政府引领、教育引导、社会支撑等支持下,俱乐部发挥主体作用,共同构筑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系统工程。
3.2.2.2 利于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培养方针
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以提高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拼搏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宗旨,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学校为依托、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13]。波及范围大,加之布局学校情况参差不齐,难以更大程度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水平,但是俱乐部拥有先进的训练理念、相对充裕的资金和雄厚的教练员队伍等,更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足球水平。
3.2.2.3 选择该路径源自国外的成功经验
德国、英格兰、法国等先进足球国家的培养路径主要是学校与俱乐部并重;近年来足球水平提高迅速的日本、韩国主要以学校培养为主,但如今也注重俱乐部的强化培养。这些国家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通过学校培养,增加本国足球人口的数量;俱乐部对有潜力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强化培养,提高其质量,最终进入职业俱乐部。
4 结语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足球竞技水平与发展前景。解决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问题是中国足球能否在未来短时间内争取优异成绩的根本。我国在不同时期选择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路径均存在种种问题。先进足球国家的培养路径主要分为以学校、俱乐部培养为主及学校、俱乐部并重三种。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必须在参照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四个坚持”的原则,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路径。
[1]孙克诚,何志林,董众鸣.国外足球强国后备人才培养路径与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8-111.
[2]王晓东.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4):48-52.
[3]孙一,梁永桥,毕海波.中、日、韩三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4):60-65.
[4]李龙化.中韩两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对比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07.
[5]金晓平.关于中日两国足球运动员强化培养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702-704.
[6]张辉.德国足协促进青少年人才发展计划剖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1):15.
[7]聂啸虎.德国足球改革的重要举措[J].体育文化导刊,2003(1):55-56.
[8]孙克诚,董众鸣.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76-79.
[9]李元,张生杰.中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6):82-86.
[10]陈浩,杨一民.我国青少年足球学校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8(1):85-86.
[11]颜中杰.我国中超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运动员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2011(2):34-39.
[12]李纪霞,何志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瓶颈及突破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83-86.
[13]李卫东,何志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1(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