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四个法宝”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2014-10-10齐玉霞
齐玉霞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何传数学之道,授数学之业,解数学之惑,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数学教师应尽的职责。要做到这些,我认为需要灵活运用“四个法宝”。
一、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是施教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一位教师讲授的内容无论怎样好,介绍的方法如何妙,如果不通过学生的头脑,依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去实践,就不会有成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并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尝到甜头,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较为深厚的兴趣,做到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这是其一。其二是为学生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成功中实现自身价值。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会产生一种自我满足、轻松愉快的感受,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三是融创造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把教法与学法的默契体现在传授知识与点拨方法的过程中,如同画龙点睛一样将学法指导“点化”出来,做到知识、学法、运用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积极学习,学会学习。
二、营造课堂气氛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一节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遵循“省时、轻松、启智、高效”的原则,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一般情况下,数学教材的编排遵照的是由概念到定理法则再到例题习题的程序,省略了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隐去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和数学应用的思维过程。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无疑会抑制学生的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心理换位”,站在学生角度,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变“满堂灌”的错误做法,给学生留下思维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开展发明创造
数学活动是一个能力变化的过程,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再创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成新的数学知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明创造、个性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要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追求“新奇”的习惯,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调动其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如“一根两头一样粗的圆木长120厘米,平均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了80平方厘米,求每段圆木的体积”。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圆木状的物体(如萝卜)拿出来平均横截三段,让学生思考新增面积与圆柱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手、脑、眼并用,自然知道每个底面积为20平方厘米。这样,肯定会比就概念讲概念、就法则讲法则、就公式讲公式的平铺直叙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四、设置问题解答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学生入了门、上了路,学生在繁杂的事物中,自己探索,自己解决,岂不是不用讲、不用教,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数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站”到“走”,探索学法、练法,自觉地投入到学法的运用和创造活动中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思维为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设法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能力。“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经历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的全部过程,从而确保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知识能力有一个新的突破,更好地开展创造性学习。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