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段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2014-10-10吴绒
吴绒
[摘要]作为一项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念,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分段分步实施的战略构想。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开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合作互动的关键,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文化先行。陕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存量和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增量,而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战略发展机遇,在更新文化政策、升级文化产业项目和加强国家间文化合作等方面有所作为,实现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交流;陕西;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05-03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用以命名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至罗马这条中欧之间最古老的陆上贸易之路,①后来与“海上丝绸之路”②一起被学者统称为“古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中外各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它东临亚太经济圈,西牵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不仅契合了当前中国向西开放的战略部署,密切了我国与欧亚各国的联系与合作,同时,也铸就了“升级版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为我国西部地区提高经济外向度提供了平台。作为西部大省和西部强省,陕西能够凭借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储备、巨大的文化产业增量引领西部地区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更多便利和合作空间。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范围界定及文化解读
从地理范围上讲,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包含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两个空间范畴,陆上丝绸之路东连亚太地区和中国东部,中接中亚地区和中国西部,西通欧洲,形成了“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阿特劳—阿塔苏—阿拉山口)和以跨国公路(欧洲E40号公路和亚洲AH5公路)为主的南线三条线路”;③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东海和南海为起点,东通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直至西亚、东北非,穿越地中海和黑海进入欧洲,最终与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一个闭合的经济圈”。④狭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范围仅局限于中国的江苏、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以及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亚五国的部分地域。⑤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基于当前经济一体化背景而提出的,因而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地理范畴。
从文化意蕴上讲,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是一条经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与融合之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造就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充分体现,农耕文明与畜牧文明的文化融合也由此开启。在古代,丝绸之路最先是中外各国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后来随着亚欧各国贸易往来的日趋频繁,这条国际通道打通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道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连结起来”,⑥留下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和象征着多民族、多文化的共存、交融和发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是构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和先导,而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历史穿透性能够克服交通、交流的诸多不便,以包容的文化精神搭建起中外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因此,只有文化先行并主动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才能继续深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能源、科技、商贸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进而提升我国经济的外向度和竞争力。尽管丝绸之路素有“黄金之路”、“文化之路”之称,文化底蕴博大精深,人文内涵厚重久远,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等现实原因,导致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框架的提出,不仅为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特别是西部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更会为中西方国家在文化、经济、旅游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起到积极作用。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陕西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时代诉求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一个逐步形成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向西开放通道,为沿线地区特别是陕西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陕西必须紧抓发展机遇,借助这一平台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提升经济的外向度和发展水平。同时,陕西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能够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内外的地缘优势和经济优势,进而开展并深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商贸、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增强陕西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和文化亲和力,从而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合作向广领域、深层次、永续化发展”。⑦
陕西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实力最为突出的省份,无论是从文化资源存量,还是从文化产业发展增量上来看,陕西具备引领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能力和条件。一方面,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十三朝古都所在省份,陕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深远,文化资源蕴藏丰富,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省内拥有以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大慈恩寺、大兴善寺、杜陵、青龙寺遗址、天坛遗址、明德门遗址和隋大兴长安城遗址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大雁塔、大慈恩寺、大兴善寺、青龙寺遗址等历史遗存,充分彰显了丝绸之路开辟之后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与密切,代表了中外文化互通互融的最高成果。悠久长远、灿烂辉煌的几千年历史孕育出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陕西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系列文化项目的落地实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段发展提供了对接平台。近年来,陕西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发展目标,以“文化+旅游+城市”为发展模式,以“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为原则,对省内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相继实施了大雁塔、青龙寺、唐大慈恩寺、寒窑遗址公园、汉宣帝杜陵、曲江池遗址、唐城墙遗址等具有示范意义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项目;打造了以大唐芙蓉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寒窑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等为代表的大型和超大型旅游文化项目,强力推动、倾情打造以唐文化和宗教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新格局,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产业环境。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陕西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基本策略
陕西必须狠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发展契机,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遗产为基础,以丝绸之路为新切入点,以省市重点项目为依托,以特色文化发展战略为抓手,加快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这一目标需要依托于文化政策的更新、文化产业项目的升级和国家间的文化合作三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一,加大对文化政策的更新力度。完善文化发展政策,推动陕西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不断创新政策、发挥引导职能。具体来看,一是制定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建议陕西在现有文化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发展规划》为核心的一系列文化政策,明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发展目标、重点工程、运作机制、政策体制等内容,并在文化扶持、保护、奖励办法,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企业发展优惠办法等方面形成指导政策。二是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政策体系。建议国家文化部在现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政策的基础上,专门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题性研讨、开发和政策培育,借助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此同时,由国家文化部牵头,联合陕西省文化厅,就丝绸之路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谱系、传承人、保护性开发项目、文化生态保护区、传承展览馆、传承保护经费、传承保护的数字化开发等事项展开集体攻关,形成辐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领域的政策体系和运作机制。届时,将有可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又一具有东方魅力的文化纽带。
第二,加强对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陕西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中文化产业规模较大、文化发展实力比较突出的省份,需要将其文化产业、公共文化项目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中。具体来看:一是建议陕西筹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文化项目库”,将与丝绸之路关联的文化资源、文化项目、文化要素聚集起来,定期制定和发布《丝绸之路起点城市重点文化项目目录》,推动一批具有陕西特色、国际影响的文化产业项目、公共文化项目落地实施。这样既能确保西安城市文化发展的持续领先优势,又能与建设区域性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步伐契合。二是建议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一方面,建议中央文资办、国家财政部、国家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中央文化行政部门,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列入倾斜性支持范围,并在相应的专项资金中列支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建议陕西省财政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子资金——“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操作程序和管理办法参照“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执行,优先支持纳入《丝绸之路起点城市重点文化项目目录》的项目,进一步夯实丝绸之路文化项目的启动基础。
第三,加快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间的文化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既是跨国性历史纽带,更是国际性文化、贸易纽带。因此,建议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间展开更大范围、更广跨度、更加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一是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友好城市合作网络和文化性合作机制,依托该网络展开以文化为主题,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城市间合作、对话平台,扩大陕西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二是筹办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节(文化年或文化周)等活动,选派优秀文化剧目、文化活动、文化产业项目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进行巡演、项目推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文化交往原则,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联系更加常态化、国际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交通、能源、科技、文化等多方面要素的积极配合,其中文化要素的开发与文化合作的开展需要在以陕西为代表的省份进行重点布局与推广。陕西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存量丰富且具有先天优势和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中,必须紧抓这一契机,将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作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工作来抓。必须以丝绸之路为纽带,联合西北五省区和中亚各国,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共同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品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注 释]
①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23~49页。
②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于陆上丝绸之路而言的。1913年,法国汉学家沙畹首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他在《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路有陆、海两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1967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探索海上丝绸之路》中正式使用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
③④郭爱君、毛锦凰:《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40~49页。
⑤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超越地理空间的内涵识别及其当代解读》,《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第31~39页。
⑥王红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丝绸之路》,2010年第8期,第34~36页。
⑦《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陕西思路:专家献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陕西日报》,2013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