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眼不用治吗

2014-10-09黄琯

孩子 2014年10期
关键词:内斜视真性斜视

黄琯

斗鸡眼,又名“对眼”,学名“内斜视”,指两眼视线不一致:一只眼向前看时,另一只眼却偏向一边;或需要歪着脑袋才能看清东西。

4个月内的婴儿,调节眼球活动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善,双眼的协调能力较差,由于视力所限,宝宝习惯用目不转睛的凝视来观察周围近距离的事物或与人对视,这样就容易引起两眼内聚,出现间歇性内斜视。不过半岁后,眼睛调节功能逐渐完善,假性内斜视多可以自行消失。

另外一个原因也跟人种有关,蒙古人种的婴儿常常会有内眦赘皮。由于内眼角的皮肤从上往下卷,遮盖了内眼角,严重的可遮盖部分白眼珠(巩膜),以至于鼻侧巩膜暴露的比颞侧少,加上婴儿的鼻根过宽,从外观上会给人一种内斜视的感觉,容易被误认为内斜视。这也是假性内斜视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会随着眼眶及鼻骨的发育而逐步消失。

真性内斜视多是由于眼球结构本身有异常,但是外界环境包括用眼习惯等也会诱发。

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对还不会坐的婴儿来说,小床上悬挂的彩色玩具不能挂得太近,应该在40厘米以上,且应在多个方向悬挂,避免宝宝长时间只注意一个点而发生斜视;

不能一直将宝宝放在固定的地方,应该不时将宝宝抱起来走动走动,使宝宝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从而增加眼球的转动,增强眼肌和神经的协调能力;

要经常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有时向左有时向右,使光线投射的方向经常改变,避免宝宝的眼球只转向一侧,同样有利于宝宝视觉发育,从而避免斜视。

人的单视功能是后天逐渐发育的,需要反复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婴儿出生后2个月只有大体融像,精确融像功能的建立要到5岁,立体视觉的建立最迟,6~7岁才能接近成人。而在5岁前双眼单视功能未完善期间,是儿童斜视的高发期。

婴幼儿双眼的视觉反射是不稳定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波动逐渐减少,5岁基本停止,8岁波动期基本结束,如无严重障碍则将终身保持。在此不稳定时期,任何影响双眼单视觉的障碍均可导致斜视,而任何斜视都会导致双眼单视功能丧失。所以在5岁之前,一旦发现异常,务必及时治疗。

真性内斜视必须及早治疗

民间有种说法,小孩的“对眼”不用治,长大就好了。这实际上就是指的假性内斜视。真性“对眼”一定要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假性内斜视具备正常眼的重合、融合、立体三级视功能;真性则不具备这三级视功能,真的等到年龄大了再治的话,仅能起到美容的效果,无法恢复视力。

真性内斜视一般会伴有终生的“平面视觉”,即视物缺乏立体感,不能辨别远近和深浅,并导致以后不能胜任某些工作,如飞行驾驶、航海等。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感到不便,比如没有立体感的人在穿针引线时比较困难,下楼梯时也易踏空脚。因此,在给小儿做视力检查时一定要留个心,不要因为单眼视力好而漏诊。

假性内斜视,可以让宝宝向多个方向注视来加以矫正;真性内斜视的治疗方法包括戴眼镜、戴眼罩遮盖、眼视轴矫正训练、眼肌手术或上述方法的综合使用。在临床上,许多儿童只需配戴合适的眼镜3~6个月,“斗鸡眼”便可能完全得以矫正。

猜你喜欢

内斜视真性斜视
建筑原真性探微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日本孩子斗鸡眼增加
非真性询问疑问句与传信语的异常态“同现”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远期疗效分析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
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46例临床观察
真性,真孝,真才子——为丰坊辩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