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医古文教育,培养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

2014-10-09蹇瑞桥

湘潮 2014年8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培养

蹇瑞桥

摘 要:医古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高职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医古文的人文教育功能价值。以医古文为教学载体,是颇具医学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古文教育;培养;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80-01

医古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传承了千百年中华医学文化积累的精髓。高职医学院校是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肩负着继承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任,不能忽视医古文的功能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高职医学生传统民族文化爱国情怀

医古文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的健康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形成;神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世界药学的瑰宝等等。医古文内容博大精深,有科学的医学理论,有精湛的医术,有丰富的药学。医古文所蕴含不仅是传统的医学,更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医古文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包涵了大量的唯物论与辩证法,蕴含了大量的人生哲学观。如天人合一、阴阳协调等。总之,医古文不仅有传统的医学,而且是我国传统文学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智慧与审美价值。我们应教育高职医学生,要能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医学的伟大成就,深刻明白中华民族是伟大、勤劳、智慧的民族。全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才能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激发对民族的爱国情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有利于培养高职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德为术之先,德为医之本”。高职医学生作为继承弘扬医学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拯救天下含灵之苦”的神圣职责,必须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医术精湛,又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艰巨任务。高校教育,应是直接塑造认得思想、道德、精神世界的教育,使灵魂净化的育人教育。古代医学前辈,以医为神圣医学,以拯救天下含灵之苦,普洒甘露到人间为己任。他们以治病救人为医德风范,鄙视荣华富贵,以毕生精力奉献于医学。例如张仲景所处时代,医学地位低下,世人瞧不起学医之人。但社会又瘟疫蔓延,生灵涂炭。张仲景弃官为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坚忍不拔之志完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流芳百世。神医华佗至死不忘医生救治生命的神圣职责,把自己多年行医经验写成书交给狱吏,说:“此可活人”。医学前辈以他们高尚的职业情操与精神,对我们培养救死扶伤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代医学人才,使我们的医学人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德操具有巨大的感化作用。

三、有利于培养高职医学生人文精神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培养的医学人才,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需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使医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塑造自己,使其成为只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仁”,要有仁爱精神。古代医学提倡“医乃仁术”,行医者要有“大医精诚”的素养。古代医学前辈李时珍在治学上精勤不倦,历三十年著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孙思邈《大医精神》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医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对待患者要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对待功名利禄不能“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这些立志于医、仁爱救人、精研医术、精勤不倦、勇于奉献的医学人文精神对我们培养有又红又专的现代医学人才具有巨大的榜样鼓舞激励作用。

以医古文为教学载体,是颇具医学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把医古文教育作为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我们应使高职医学生能了解古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感悟古代医学前辈的仁爱精神。我们应科学客观理解和把握医古文对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与地位。

参考文献:

[1]段逸山主编. 医古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2]毛建雄. 医古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及其发挥[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2).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培养
“互联网+”环境下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