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向美国幼儿教育学什么
2014-10-09李敏谊
李敏谊
《世界儿童年鉴》不仅揭示出美国文化的一种选择,更可以帮助我们管中窥豹——重新认识美国的幼儿教育。
《世界儿童年鉴》作为美国经典百科全书《世界年鉴》(1868年首次出版)的儿童版本,是美国最畅销的儿童工具书,自1995年出版以来深受儿童、教师、家庭及图书馆的喜爱。与之配套的各种练习册和主题图书,更被视为家长有效参与学校教育的好帮手。接力出版社引进的这套《世界儿童年鉴·美国儿童创意教育系列》正是基于《世界儿童年鉴》撰写的配套练习册。
《世界儿童年鉴》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群,不仅仅在于其经典,更在于其与时俱进。所谓经典,是指该丛书所选择的主题聚焦了儿童关键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概念,既覆盖自然科学和物理科学,如“科学”“技术与计算机”“太空”等,也包含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语言”“美国地理”“美国总统”“世界史”等。所谓与时俱进,是指该丛书每年都推出新版本,保证其能反映最新的科学和人文进展。其中20%的内容基本保持不变;50%的内容每年要进行简要的更新;还有每年必须推出30%的全新内容。《世界儿童年鉴》不仅揭示出美国文化的一种选择,更可以帮助我们管中窥豹——重新认识美国的幼儿教育。
注重掌握核心学科知识和关键能力
美国政治家在讨论美国国情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一句口头禅是“美国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何以言之?首先,其政府的角色与欧洲截然不同。美国建国伊始的政治理念在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中有过精辟的论述,美国的政治核心理念——民主、自由、平等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有体现,简而言之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众的自由。当然,今天的美国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近些年爱看的几部美剧,例如《越狱》《纸牌屋》等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的鞭挞和剖析。其次,宗教立国。宗教的渗透力在美国社会大行其道,多元的信仰体系造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尽管美国宪法规定了教育的宗教无涉原则,但是美国有大量的私立教育机构,旗帜鲜明地支持自己的信仰,对教育的影响很大。前些年美国在关于学券制的讨论中,公共经费是否可以资助宗教学校一直是争论的热点。就学前教育而言,大多数宗教信仰都支持女性在抚养儿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美国的幼儿教育以前很少有全日制的教育项目。近年来全日制教育项目的出现,与美国克林顿政府以来福利政策的改革以及女性就业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此同时,关于幼儿教育的角色定位以及和家庭的关系,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选择。
重视儿童潜能,培养“完整儿童”
“完整儿童”的教育理念,不仅得到美国自由派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文化守成主义的背书。所谓“完整儿童”,首先是儿童身心统一,儿童的发展包括多个关键领域,各个领域和谐发展,儿童才能获得最大的益处。其次,儿童的健康、教育以及幸福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通过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参与,儿童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1997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邀请了17名教育和心理学界的权威人士组成幼儿教育委员会(Committee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经过3年的系统研究出版了《渴望学习》研究报告书。在这样一本具有时代意义的研究报告书中,他们旗帜鲜明地表示“幼儿教育委员会支持‘完整儿童这个概念”。
此外,完整儿童还必须认识到儿童是强大的和有能力的。“我们不再把儿童看作是孤立的和自我中心的,不再把他们看作是仅仅专注于与物理世界互动的孩子,不再仅仅强调儿童的认知发展,不再低估情感的作用或者认为情感不具有逻辑性,也不再认为情感领域的作用是模棱两可的。相反,我们认为儿童有着丰富的潜能,他们很强大、有力量、有能力。同时最重要的是,儿童是和成人以及其他儿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学习品质是最具预测力的影响因子
学习品质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熟知的好奇心、求知欲、专注力、计划性、坚持力、冒险精神等跨领域的学习品质或工作习惯。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学习品质近年来在美国整个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脑科学家和心理学家把各种学习品质称之为“执行功能”“自律能力”“自控能力”等,通过儿童早期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学习品质不仅可以预测其成年的学业表现,还可以预测其后续的健康水平、收入水平等。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把学习品质称为“非认知技能”或者“软技能”,认为这是人力资源成长有待深入挖掘的重大领域。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mes Heckman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相关研究提出良好的非认知技能,包括动机、时间管理能力、自律等学习品质对于人生成功极其重要,这种重要性甚至可以在就业市场中体现。近期美国科学院院士谢宇教授及其团队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关于学习品质如何帮助亚裔美国人在学校教育各个层次的表现都优于白人的重大研究成果。简而言之,学习品质影响儿童一生的成就。
保教合一,平衡儿童和学科中心
从0~6岁儿童的发展成果指标来看,其同时涵盖医学和教育等内容,任何一方单枪匹马都无法完成任务。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 2011)的有关研究显示,0~3岁儿童发展成果良好的指标包括:针对重大疾病进行全面免疫和接种,满3周岁时完成所有疫苗注射;与年龄相当的身高和体重;与年龄相当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技能,听觉和视觉良好,有清楚自信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远离家人独自活动几个小时的能力等。3~6岁儿童发展成果的良好指标包括:积极性、求知欲、良好的精细动作与大动作技巧、沟通和自信叙述经历的能力、与年龄相当的自助和社会技能、与年龄相当的身高和体重,不经常生病,以及营养安全。
因此,中国幼儿园教育的定位是保教合一。首先,在幼儿教育阶段,课程更多使用具体的动手操作材料,课程的组织安排更多是围绕活动来进行而不是一节节的课,有一日生活流程表,幼儿园课程渗透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没有以教科书形式存在的所谓正式教材,丰富的能激发手脑结合的学习材料以及各个层次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其次,发展适宜性实践的核心理念: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文化适宜性和教师有效性这四个要素是优质幼儿教育的保证。
家长、儿童和学校协作培养
美国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2003年的名著《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和家庭生活》记录了作者多年的实地调研结果。作者以自然主义的深度访谈方法,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的社会不平等是怎样“再生产”的。安妮特·拉鲁前后十年断断续续采访了88个家庭,书里着重描写了12个家庭,她将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级:中产阶级家庭、工人阶级家庭、贫困家庭。而划分的依据,则是通过收入、居住空间、父母的职业声望和受教育程度。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中产阶级养育孩子是“协作培养”,而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是“天生天养”。中产阶级“协作培养”的孩子课外有名目繁多的活动;大多跟亲戚保持着友好而客气的关系;家长跟孩子讨论问题词汇量大,慢条斯理地说理;与教育机构打交道时很强势,常为孩子争取利益。而“天生天养”的孩子负担不起什么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常常散放在大街上,表兄弟是最亲密的玩伴,亲戚是见得最多的人;家长只发出简短的命令,不容置疑;跟学校打交道时很局促,常常不能理解一些专业词汇。进入学校和社会后,由于公共机构推举的标准与特权家庭教养孩子的标准有着密切的兼容性,中产阶级的孩子在家中受到的文化训练使他们将来可能获得更高的价值。他们在童年掌握的诸多技能,如习惯与成人讲理,交谈时落落大方,直视陌生人的眼睛,据理力争要求公共机构为他们好好服务等,都能很好地派上用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养育儿童的方式影响了儿童的最终成就。
中国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中国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断。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父母积极参与儿童教育的全过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有效的家校合作,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作为父母,我们可能无法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但是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家庭的社会资本,从而实现儿童、家庭和教师的共同成长。就家庭内部而言,当我们家庭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时,父母所拥有的各类资本可以有效地传递给子女;当父母对子女怀抱高度教育期望时,会重视子女学习状况并设法参与学习,他们可能会辅导家庭作业、提供学习资源、讨论未来升学规划,甚至积极地参与学校事务,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子女的教育成就。就家庭外部而言,家庭外的社会资本则包含社区与学校部分,当家庭与邻居友好相处、父母与教师紧密联系、父母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事务、父母与其他家长互相支持、子女与教师紧密联系时,就实现了家庭、儿童和学校的协作培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