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材内涵研究与实践
2014-10-09何婉亭赵计平
何婉亭 赵计平
[摘要]高职教材具有职业性、主体性、标准性、包容性、立体性,是促进学生形成能力的教学载体。由于高职传统教材存在缺陷,致使高职教材不能达到职业能力课程的教学要求。文章结合重庆市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岗位能力为基准,研究高职教材内涵要素,探索教材开发流程,构建教材类型和体例。
[关键词]以能力为本位;高职规划教材;教材内涵;教材类型;教材特征
[作者简介] 何婉亭,赵计平,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2011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材开发途径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为2011-ZJ-025)的研究成果。
职业能力课程教材是高职教育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国家职业教育意识、企业文化精神和现代技术水平。它是体现课程目标职业性和教学内容针对性,表明“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职业生涯成长的基本信息源。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进行教材改革,使之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职业能力,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此,探索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材内涵,编写符合职业能力要求,适合高职学生学习风格的教材,对建设高职规划教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传统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
在“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全国高职院校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改革。但是,开发的教材未能达到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要求,致使许多职业院校还使用传统教材,限制了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形成。总的来说,传统高职教材存在以下问题:
1. 教材内容与岗位能力不相符
长期以来,高职教材沿袭本科教材的知识体系,导致教材内容与岗位能力脱节,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独立于课程学习内容之外,教材体例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岗位能力,针对性不强。
2. 教材学习策略与能力培养不匹配
传统教材主要是围绕知识体系设计教学活动,忽略技能培训和关键能力培养;注重书面考试,忽略职业能力的综合考查,教学中采用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策略。
3. 教材组织形式与自主学习方式不对应
传统的教材体例适应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材类型单一,学习途径狭窄,学生不能自主学习,无法满足弹性学习需求。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内涵要素
为了解决传统高职教材存在问题,必须从培养岗位能力出发,研究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内涵要素,着手进行教材改革。
1. 岗位能力标准是教材开发的基准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开发基准是岗位能力标准。岗位能力由专业能力、关键能力、通识能力组成,每个能力构成见图1所示。岗位能力标准由能力单元群组合,每个能力单元又包含“能力要素、实做指标、基础知识、关键能力、鉴定指南、学习资源”等六个内容,它是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组织的依据,也是开发教学材料的基准。
图1 岗位职业能力构成
2. 能力单元要素是转换学习目标和内容的依据
以岗位能力标准作为开发课程的基准,可以明确课程学习的岗位任务目标,在教材编写时能够准确地使用动词描述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关键能力,并将岗位能力标准中每个能力单元要素转化成教材内容六要素(见图2)。即能力要素转为学习工作任务,实作指标转为技能操作项目,基础知识转为理论知识,关键能力转为职业素质,鉴定指南转为鉴定证据,学习资源转为学习资源库,在开发教材中实现课岗一致、双证融合。
3. 依据现代成人学习理论设计主动学习活动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指出,成人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要满足社会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每个学习者对新知识技能和培养新态度的方法不同,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编写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满足听觉、视觉、触觉的不同学习风格,应采用“叙述式、互动式、小组讨论、程序式、现场式”六种主动学习方法。围绕“学生主体”设计教材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给学习者预留一定的自主学习余地,为不同学习者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
4. 运用“标准模式”实施教学鉴定
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鉴定标准模式中,采用“诊断式、格式化、终结式、先前能力认可”四种能力鉴定方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鉴定体系。因此,教材编写中应将观察、口头提问、书面考试、调查报告、技能展示、第三方报告等鉴定形式组合,开发鉴定工具,收集关键证据,全面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5. 采用多层次学习效果评估模式
引用卡克帕特克四级模型,在教材中开发学习者和工作场所反应、学习效果、学生上岗的适应性、生产技术发展对人才技能需求四个层面的评估工具,针对学生用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内容开发评估工具,监控教学过程,确保学习产出与能力标准保持一致。
三、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开发流程
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课程开发是围绕岗位能力标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胜任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因此,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开发流程(见图3)编写教材,构建“能力培养型”教材编排体例,使教材有机地融合能力模块的教、学、做、评等环节,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或自我学习。
图3 以能力本位的教材开发流程
四、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类型与功用
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课程教学中,四类立体教材构成了课程“教”与“学”的材料类型。其功用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岗位标准内涵,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第一类——能力标准。岗位能力标准是专业的职业能力课程标准,是确定教材学习内容、设置学习情境、开展教学鉴定的依据。
第二类——学生用书。主要是帮助学生收集、理解、记录知识信息,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进行技能鉴定与评估的学习材料。
第三类——教师用书。主要是指“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基于教师的不同能力标准,在使用相同的教学策略、鉴定手段和工具下,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
第四类——学习资源库。开发教学和实训管理网络平台为学生弹性学习提供帮助,主要包括行业能力标准、设备设施、VCD、课件、录像、操作安全检查单、工作任务单、鉴定工具、评估表、出版教科书、法律法规等。
五、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编写案例特征
下面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的教材为例,说明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编写案例特征。针对传统高职教材的存在问题,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教材构成五要素进行了改革。围绕汽车维修培养、校企共建能力标准,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发出版了“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系列教材”(以下简称“系列教材”)。系列教材在教材内容、体例、类型、资源体系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
1. 学习内容的职业性
系列教材围绕岗位工作项目确认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框架,基于能力要素构成教材内容要素,基于汽车维修工艺构成教材学习内容逻辑顺序,基于汽车维修任务完成时间构成教学学时。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流程编写学习材料,设计工作任务单,依据工作过程逻辑排序学习内容顺序,开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使学习过程贴近实际工作过程。
2. 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设置真实和模拟的学习情境,将学生置于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学习活动。通过学习策略促进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语言能力、分析能力。
3. 学习鉴定的标准性
采用“标准模式”实施课程鉴定,通过教材开发的鉴定工具,收集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证据,并依据能力标准,判断学习者“合格”与“不合格”的岗位职业能力。最终使能力鉴定等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评价、交流、激励和组织的作用。
4. 教材编排形式的包容性
系列教材使用精确的语言、简短的句型、直观清晰的立体图刺激学习者的视觉,提高学习者的阅读速度。同时,系列教材使用动词语句指导学习者进行程序化学习,并留有足够的空白处易于学习者记录学习信息。
5. 学习评估的多层性
通过使用教材开发的四个层面评估工具,在学习每个工作任务和能力单元后,能及时给学习者和教师反馈学习过程信息,促进“教”与“学”的质量提高。
6. 学习材料的立体性
注重以人为本,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手册、学习信息资料、维修操作程序、多媒体课件等全方位的立体学习材料,建立学习资源库,解决了课程学什么、如何学、怎样学、何时何地学这四个层面问题,有利于学习者在不同场所、不同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系列教材在教材内容、体例、类型、资源体系等方面的特征,成功地解决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现代性、学历与证书教育的衔接性等问题,引领着高职教材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