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4-10-09王晓娇莫琪江杜国莲

湖南农业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甘肃省公众经济

齐 鹏 ,王晓娇,莫琪江,杜国莲

(1.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2.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3. 静宁县林业局,甘肃 平凉 744000)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坚持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基本特征为低消耗、低排放与高效率[1]。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高效模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是指在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完成的过程中,社会公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活动,使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最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1-3]。若缺少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一句空话。在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与地区,大多数社会民众都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观念及较高的资源节约意识。美国有76%的公民认为自己是环保人士[4-5],将“美国回收利用日”定为11月15日,并专门开设网站,开展资源再生、再利用的宣传。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有较早且扎实的基础工作,从2004年开始,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较多的政策。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使甘肃省走到了全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前列。在这基础上,国务院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提升甘肃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标志着甘肃省正式走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时代。从近年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来看,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甘肃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甘肃省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和提升。然而,甘肃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指导相对模糊、法律法规不健全、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理念落后、缺乏技术支撑体系、企业关联度薄弱、资源利用率相对低,环境污染存在等问题[6-8]。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方方面面[9-11],且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需要公众的支持与参与。所以说调查研究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对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甘肃省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通过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地形狭长,状似一柄如意。东西总长度1 655 km2,南北宽530 km2,最窄处形似“蜂腰”地段,仅25 km2。甘肃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相连,南临四川,西与青海,新疆毗邻,是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和黄金路段。北靠内蒙古,并与蒙古接壤,总面积45.4×105km2,居全国第七位,是地形复杂,资源丰富的大省。甘肃省共14个州、市。自古以来甘肃就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44个少数民族,汉族人数占全省总人数的90.7%,少数民族占9.3%。

自《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以来,甘肃省实施的节能计划改造财政奖励项目和中央预算内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项目每年产生经济效益22.5亿元,节能1.94×106t标准煤,节水5.57×107t,综合利用各种固体废渣7.9×106t[12]。

2 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法、随机抽样形式进行。问卷的编写是以兰州市为例,在查阅已有资料、咨询专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形成,涵括了5项内容:个人情况、对循环经济的了解程度、公众获取循环经济知识的途径,政府对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政府部门对公众绿色消费的引导分析。

2.1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本次问卷调查从2012年5月上旬开始到11月中旬结束,对兰州市高校、社区、企业、车场及其他人口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内各类人群进行随机调查。为提高问卷调查的客观真实性,此次问卷调查采用未记名的方式,以更好地反映出共众参与意识的真实状态。在随机发放的300份调查问卷中,回收了289份,回收率为96.33%,其中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达95%,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条件。有效信息录入后,使用软件Excel、spass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指标包括最小值、最大值和比率等。

2.2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性别比例大致相当,男性占52.98%,女性占47.02%。年龄结构相对合理,18岁以下的占8.07%,19~35岁之间的占57.89%,是调查对象的主要年龄段;36~50岁的所占比例为19.65%,51~65岁的占10.18%,65岁以上的占4.21%。在职业上,公务员和企事业干部占7.37%,学生占27.37%,是所占比例最多的人群,企业员工占15.44%,农民工占10.88%,企业管理人员占3.16%,教师及科技工作者占8.07%,离退休人员占3.86%,自由职业者占10.18%,其他占13.68%。从学历看,小学占6.67%,初中占16.49%,高中占18.25%,大学占49.82%,研究生及以上占3.16%,其他文化程度的占5.61%。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结果分析

3.1 对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认识

从问卷中可看出,有65.32%的调查者听说过循环经济,未听说过循环经济比例为34.68%;对于“绿色消费”概念有62.46%的人勾选“听说过”,有37.54%的人选择“没有听说过”;就“清洁生产”一词而言,70.53%的选择“听说过”,29.47%的人选择“没听说过”;对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这一概念,有50.88%的人“听说过”。问卷表明听说循环经济的人占较大比例。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5个问题,表1为统计结果。从表中可看出75%的人对循环经济的作用都看好(包括看好和很看好),说明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比较认可。

表1 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看法Table 1 The publicview on the developing recyclong economy

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是否在进步”,有40.00%的人选择了“进步”,有4.91%、24.56%的人分别选择了“没进步”和“不确定”,说明公众对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多,还需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对“甘肃省自然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调查中,有63.51%的人选择了“利用少部分”;在“甘肃省的环境质量处在全国的什么位置”中,81.40%的人选择了“处在平均水平较低的位置”,对这点的认识还是比较准确。通过对不同类别人群(了解循环经济、听说过循环经济和未听说过循环经济)对参与循环经济相关活动(非常愿意、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愿意和完全不愿意)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为27.14,显著性为0.0001,说明居民对循环经济的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参与循环经济的相关活动。

3.2 公众对参与循环经济的认识分析

对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认识的题目设计了3道题(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认为个人参与循环经济对其“影响较小”、“影响很小”和“没有影响”的人数比例为92.64%,普遍认为对循环经济影响最大的为政府部门,其中选择“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的人数比例为85.97%。这表明甘肃省公众自觉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相对不高,公众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和产品循环利用的观念尚未普遍形成,且对政府、企业的依赖性较强。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中,公众参与行动的开展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完成的。还有公众认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主要行为主体是企业,对于个人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的认识不够深刻,会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通过对不同群体对循环经济影响的卡方检验,卡方值为163.61,显著度为0.0001,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个人、政府和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

表2 群体对循环经济影响调查统计结果Table 2 The in fl uences of groups on recycling economy in the public's opinion

3.3 公众获取循环经济知识的途径分析

在对公众获取循环经济知识途径的调查统计(图3)中可以看出,多数人获取循环经济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教育”、“互联网”和“电视”,而忽略了“图书”与“家庭教育”以及“单位的教育活动”,这反应出甘肃省公众获取循环经济信息的渠道不够多元化,途径单一,获取信息不够全面。

3.4 政府部门对循环经济的重视度分析

表3是公众认为政府重视程度调查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四项调查里投否定票的都在60%以上,大多数人认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比较到位,但并没有较好地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因为传统发展观中政府部门主要看的是GDP的增加,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绿色GDP,各级政府部门忽略了环境问题在发展经济时的重要性。

表3 公众认为政府重视程度调查统计结果 (%)Table 3 How the The government value recycling economy in the public's opinion

3.5 政府部门对公众绿色消费的引导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看出,在对“政府对可持续消费的宣传影响大小”调查中,只有30.88%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这说明政府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不够;而在调查“为可持续消费提出建议”时,有50.74%的人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大致概括为:发挥示范及引导功能;及时完善相应的政策与法规;积极参加绿色消费活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消费行为;加速绿色物流渠道的建设;抵制消费主义;提高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

4 对策探讨

以上分析可看出,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获取循环经济知识形式不够多元化,对政府及企业有较强的依赖性,政府部门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够、政策与法规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信息公开不够及时,政府对绿色消费的引导影响较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具有广泛社会认可度的发展模式,离不开公众积极深入的广泛参与。对目前甘肃省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4.1 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度

以全国其他先进省、市为参考,制定甘肃省资源综合合理利用、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当地具体的产业结构,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如分类制度,废旧电池回收制度,对废物回收采取奖励措施;改进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4.2 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媒介,采取新闻报道、专家访谈、专题报道、公益广告、知识竞赛、宣传挂图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加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宣传,着力强化对资源能源节约,物质循环利用的意识;深化资源多次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宣传。

4.3 加强政府引导

加大支持重点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力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提倡科技创新,积极创建绿色社区、绿色村镇和生态示范区;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生态补偿的具体办法,调节生态环境受益者与生态环境保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4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新的技术和管理探索企业层面的集约型综合化增长模式,建立如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0年)、上海市莘庄工业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0年)、卡伦堡生态园(丹麦,1970年)等类似的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农场,使各园区内企业间相辅相成,发展良好,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4.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资源利用率,尽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用清洁生产技术对高能耗、重污染传统产业进行进一步改造。稳固优化第一产业,扩大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推广第三产业,培养增加新兴产业,加快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循环集约型经济转变。

[1]段海燕,李 超. 浅析循环经济中公众参与行为——从循环经济3R原则的视角切入分析[J]. 中国环境管理, 2005,(9):15-17.

[2]冯之浚,孙佑海,周长益,等.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33.

[3]高明辉. 循环经济发展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07:1-84.

[4]秦陈琰. 浅议循环经济视野下的公众参与[J]. 价格月刊,2007,(11):11-13.

[5]李冰强. 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公众参与问题与思考[J]. 中国行政管理,2008,14 (8): 83 -86.

[6]郭彦英,张显军. 甘肃省循环经济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5):53-54.

[7]潘永昕,李体康.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J]. 区域经济,2012,(2):31-33.

[8]樊 元,刘国平.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21-23.

[9]孙 丹,宋继华,王淑芹,等.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 现代化农业,2012,(5):60-61.

[10]郭彦英,张显军. 甘肃省循环经济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5):53-54.

[11]田万慧.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1):982-985.

[12]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 2011甘肃省金融稳定报告[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8.

猜你喜欢

甘肃省公众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