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早期非特异性指标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4-10-09邹爱玲张金彩
邹爱玲,张金彩
(扶沟县人民医院儿科 河南周口 461300)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是指新生儿期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发生率占新生儿的 0.1% ~0.8%[1],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但新生儿败血症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而且疾病进展迅速,目前新生儿败血症确诊的金标准是血培养,但血培养阳性率低、培养时间长,不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病死率比较高,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存活率。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被认为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疗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主要探讨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自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来扶沟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60例作为治疗组,其中男39例,女21例,胎龄35~41周,体质量2 500~4 000 g,入院时日龄3~20 d。所有患儿均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里的诊断标准[2]。同时选取同期在本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胎龄37~41周,体质量2 600~4 000 g。两组患儿年龄、胎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儿在入院当天未应用抗生素之前,抽血测定患儿的PCT与hs-CRP,同时行血培养;经过7~10 d的治疗后复测PCT与hs-CRP。对照组健康新生儿仅在出生后出院前抽血测定PCT与hs-CRP。血清PCT用免疫荧光法测定,hs-CRP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分析对比治疗前治疗组PCT与hs-CRP水平,并对治疗前后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进行处理,定量数据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水准取 α =0.05。
2 结果
2.1 治疗前降钙素原PCT与hs-CRP水平对比 治疗组治疗前PCT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两组对比()
表1 治疗前两组对比()
2.2 治疗组治疗前后PCT与hs-CRP水平对比 治疗后治疗组PCT和hs-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治疗组PCT与hs-CRP水平对比()
表2 治疗前后治疗组PCT与hs-CRP水平对比()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是儿科的急重症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比较高,对患儿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血培养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但阳性率低、培养时间长,不利于早期诊断。因此临床上需要一些炎性反应标记物来协助本病的早期诊断感染的存在以及病情转归的监测。临床文献报道,PCT、CRP可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判断预后提供依据,作为常规检测细菌感染的辅助和鉴别诊断指标[3]。
PCT为降钙素的前体,是由114~116个氨基酸组成的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分子。人体正常情况下,PCT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合成,而且血清PCT含量甚微。当全身出现炎性反应和败血症时,PCT也可由甲状腺以外的细胞大量产生,如肺和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以及神经内分泌细胞等都能合成分泌PCT[4],此时血清PCT水平会明显升高,并且随着感染的进展PCT水平会上升到比较高的水平。患儿的降钙素原不受母体的降钙素原和窒息缺氧损伤引起的急性炎性反应的影响,仅与新生儿自身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5],对于诊断细菌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研究称,PCT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04%和93.33%[6]。从本文的研究数据也可以看出,败血症患儿的PCT水平明显比健康新生儿的PCT水平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临床治疗后,患儿的PCT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超敏C反应蛋白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由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受细胞因子的触发,在细菌感染或机体受创伤后超敏C反应蛋白迅速增加,6~10 h后浓度成倍增加,达到可监测水平,并且随着炎症因子的增多而增加,也与感染危重程度呈正相关,可及早发出预警和病情判断[7]。hs-CRP是区分新生儿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的良好指标[8]。细菌感染时,细菌分泌的内毒素是hs-CRP最有效的刺激,感染6 h后血液中其浓度水平可达2 mg/L,当达到高峰时其浓度水平甚至超出10 mg/L。而病毒感染引起hs-CRP浓度水平比较低,一般不超过2 mg/L。因此,hs-CRP有利于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在缺少确诊诊断依据时可以早期、及时地给予抗生素治疗,降低病死率。有研究认为,细菌感染时hs-CRP敏感性高于PCT,但特异度比较低[9],因此在诊断时需要结合PCT或者其他感染性检测指标。从本文的研究数据也可以看出,败血症患儿的hs-CRP水平明显比健康新生儿的PCT水平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临床治疗后,患儿的PCT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时可借助于监测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其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高,有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发现,减少误诊及漏诊,便于估计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抗生素疗效,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治愈率,减少病死率。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等.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0.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3]郝玲,任常军,王炳辉,等.CD64、降钙素原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3):216-218.
[4]梁玉美,陈霞静,潘红飞,等.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86):2684-2686.
[5]朱江丽,朱兵,王秉林,等.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1):4126-4127.
[6]初云霞.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在诊断和治疗早期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应用[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5(1):26-28.
[7]陈大庆.新生儿败血症辅助检查评价[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2):102-104.
[8]王前,郑磊,曾方根.超敏 C反应蛋白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542-544.
[9]杨滨,康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3):59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