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实践出发关于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控规范建设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关系探讨

2014-10-09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杨军涛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岗位规范

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杨军涛

从实践出发关于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控规范建设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关系探讨

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杨军涛

全面风险管理、内控基本规范建设、全面预算管理是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同时推行的三项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但是三项管理的工作是在实际中互相交叉,相互影响。如何摆正三者的关系,将三项工作合并实施,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并达到最佳效果,本文进行了初步探讨。

全面预算管理 内控规范 风险管理

一、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基本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是我国根据西方国家的现代风险管理思想演化而来。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使我国的全面风险管理实践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该项工作的理念为:战略性、全员化、专业化、二重性、系统化。目标是:紧密联系企业战略为实现战略,寻求风险优化措施。

(二)工作实施过程

工作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三)形成的企业成果

最终要形成了五大系统,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组织职能体系、内控系统、信息系统。但是目前没有哪家企业建立完善了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年度企业风险分析报告,形成岗位风险手册。

(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测试风险技术方法的很难得到正确的使用,测试风险工具的使用员工素质有很大关系,风险的辨识存在很大主观性,风险的收集很难全面。

如果从高层集团公司开始向底层企业推进,时间过于漫长,短期很难看到效益,这样往往导致管理层积极性不高,使得工作停留在表面。

当构建完成全面风险管理形成体系,会年度形成全面风险的报告,最高层和各级员关注不同的风险,还要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制定风险策略,重新修订文件,工程量浩大,耗费人力。

二、内部控制规范企业目前执行情况

(一)基本概念

从2001年中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开始,国内的内部控制工作开始起步。2006年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委员会。2008年6月财政部牵头制定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联合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指引》(包括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审计指引)。形成了我国基本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内部控制目标五方面:保证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发展战略。

达到内部控制基本要素(手段)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

(二)如何在企业推行

企业按照应用指引,在18各方面,进行梳理,整改,根据指引,结合自身需要,在各个层级、可以同时开展梳理,在制定出自己各个经营方面符合内控精神的制度。

(三)形成的企业成果

形成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基本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内控的岗位手册。

(四)实际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内部控制必须与业务相结合,梳理各项业务制度,找到业务流程与内控精神的契合,不是简单地生拉硬套,需要很强专业素质和研究精神。

内控也提到了每年的要用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测试制度是否达到了内控要求。内控制度是需要不断地完善地,但是持续、无尽的工作也使企业员工疲于应付。

三、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管理思路

(一)基本概念

国内学者结合财务收支计划管理、企业内部市场理念、成本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理论。以利润考核,资金收支考核为目的,成本控制为重点,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保证企业战略实施。以经营预算、投资预算为基础,资金预算控制为手段,最后形成预算管理的体系。

(二)企业中的实施过程

首先建立预算的上报审批体系,保证权威性,保证预算的执行力;基础岗位各项业务制定基础定额,根据业务流程,制定出成本控制,采购控制、投资控制、收入控制的预算表,最终体反应为财务数字;资金预算是预算体系中的重点,通过资金合理运用保证预算的合理性;设计预算报表体系,由各业务板块或各子公司填报,汇总经营的各项费用,收入、投资支出、损失等项目,审批修后形成预算体系,汇总出的企业经营成果预算。根据预算结果制定考核目标,制定奖惩措施。

(三)在实际工作需要注意问题

预算的审批是关键,没有一个强有力、知识丰富、专业过硬的的审批组织,很难应付企业中各部门预算的多种影响因素;设计各项业务预算表格,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也是很大的工程量;业务预算的定额管理是重点。怎么合理的确定定额定耗,是需要多次试验或是经验的判断。

四、三者关系如何,如何在工作相互利用成果

(一)风险与内控和全面预算工作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是方法论,内控规范偏重于条文,制度、规则。两者出发点也不同,内控是站在监督者的角度,主要为了企业的报告真实、控制企业中出现经营舞弊风险;风险管理是在企业发展战略角度的控制风险。但是最后两者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两套体系都是相对完整的。

笔者认为:从企业出发,两项工作的目的都是加强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内控制度是更加具体,使企业的管理有章可循的。只有将两项工作的做扎实,才能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或者其他ERP等资源管理系统。

全面预算工作是以成本控制为目的,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是在企业的规范运营之上的,管理会计的应用。将两项工作完善固化在全面预算工作,优化业务业务,控制风险,最终降低成本,实现效益。如果没有内部控制规范建设,预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在流程、责任清晰,岗位责任明晰的情况下,企业才可以更放心的使用成本对标、利润考核、内部市场等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的效率。不能否认的是科学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整合三种工作、减少投入管理成本,达到管理目的

首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梳理基础岗位设置。以内控应用指引为基础框架,以风险的技术方法,测试部门设置是否涵盖主要的风险。保证公司战略实现的治理结构,形成能够控制运营风险的岗位设置。其中包含预算的管理体系、审批体系建立。

按照内控各项业务指引梳理各项经营业务流程 (可以在各级子公司同时展开),以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测试漏洞,形成各项业务流程图,岗位手册。建立岗位手册,既是内控手册,也是风险管理岗位手册。全面风险管理思路和方法的用于检验、测试保证制度的长期有效性。这也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需要根据市场、生产等情况制定定期检测的制度。

根据岗位性质、岗位流程、生产流程工艺,定制各种产品的消耗定额,完成全面预算工作的定额基础。这种工作需要各工种专家或工作能手确定,保证正确性、权威性。

设计业务收入支出的各种表格(包含生产经营所有环节),使各业务部门,规范填报,满足业务特性。注意表格内容的形式与财务核算一致性。

管理层汇总预算表格(投资预算,资金预算,经营预算)形成预算报表体系。预算审批体系要对各业务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批,发回后执行。各业务部门在执行时,与财务核算一同控制。根据年月度预算考核财务决算,资金预算控制资金使用。

预算的审批是需要专业的技术和数据基础。根据往年的定额和一定的增长系数,通过计算得出的审批结果。

根据优化后的业务流程,预算定额,成本分配等计算方式,实施信息化或者改进信息化。

五、结束语

三种方法自成体系,不可能完全融合。基础管理工作是三种管理理念的切合点。也是三种管理体系的基础。做好了共同的基础,三种体系才可以互相借鉴,包容。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2]吕鹏.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2013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

[3]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 号)

[4]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0年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年5月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岗位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