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深处有新家——四川省巴中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见闻
2014-10-09程秀娟
□程秀娟
许照国没想到这样的好事儿自己能赶上——今年,他只出了1万多元就搬进了160平方米的“小洋房”。而在当地,建设同等面积的二层小楼至少需要18万元。
许照国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民胜镇鹦鸽嘴村村民。现如今,在巴中,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了这种喜悦。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巴中以“巴山新居”建设为支点,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为抓手,着力释放农村生产力,调整传统农业农村生产关系,让村民留得住、住得起、能致富,在巴山南麓描绘出一幅独特的山水乐居图。
近日,记者跟随国土资源部机关党委、规划司、扶贫办、土地整治中心等单位人员组成的调研组,辗转巴中各县(区),考察了10处“巴山新居”建设聚居点,切身感受到了当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全域治贫: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式扶贫
巴中市位于四川东北部,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中心,也是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域,全市90%为山地,10%为丘陵、平坝,山高坡陡,“十年九灾”。市委常委侯中文形容巴中是老区中的“特困户”。
2013年,巴中市人均GDP1.25万元,位列全省倒数第一,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全市93万户农户中有41.39万户居住在水淹区、地质灾害隐患区、高寒山区,生活环境恶劣。
多年来,脱贫、致富,是巴中民众的最大愿望。
鸡蛋,从内打破才有生命力。“扶贫任务艰巨,传统的给钱、给物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从总体上考虑产业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集中连片开发式扶贫,才能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巴中市委书记李刚说。
2011年,巴中市提出“巴山新居”工程,计划2011~2020年,全面完成41.39万户农村新居建设任务,使全市农村聚居度达50%以上,明确“前7年基本建成,后3年全面完成”。
2012年底以来,巴中进一步深化“巴山新居”内涵,推动农民向聚居点聚集、土地向规模经营聚集、产业向园区聚集,力争培育和形成一批支撑力、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全域规划:新居建设不是简单地盖房子
灰瓦白墙,飞檐翘角,一幢幢小楼依山就势,一条条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水、电、通信、城乡公交、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一应俱全。
“新居建设不是简单地盖房子。”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小兵一语中的,“我们要在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配套公共设施,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建设社区化小区,实现农民生活市民化、就地城镇化。”
“房子你能建,但这环境你自己建不了呀!”鹦鸽嘴村一名村民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南江县县长李善君算了一笔账:“建好路、水、电、污水处理等设施,平均每户需要7万元~8万元。”这么大的投入,对于山区农户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制定巴山新居工程总体规划时,我们综合考虑产业布局、人口聚集、社会事业等因素进行全域规划,避免了过去救济式的单户改建后仍然散居的弊端,尽量降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成本,拓宽群众受益面。”何小兵说。
据他介绍,“全域规划”首先是合理布局。在巴中市、县、镇、村四级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中,“巴山新居”是中心村和聚居点的建设载体,以此引导村民集聚。其次是坚持因地制宜。新居遵循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相对集中、错落有致的原则,按照川东北民居风格的特色整体打造,与环境相协调,与山水相融合,如高山区突出山地森林民居特色、浅山区注重山林民居特色等。再其次是坚持统筹城乡,多方衔接。在规划新居时,同步做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规划。
“如何让群众参与进来,并充分保证他们的权益呢?”调研时,国土资源部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先余十分关心维护群众权益问题。
“我们探索了‘三自三议三互动’群众决策机制。”何小兵介绍,“三自三议三互动”,即标准由群众定、规划由群众议、新居由群众建、社区由群众管,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在重大项目上,坚持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全体村民决议的程序,政府与农户互动、企业与农户互动、农户与农户互动。“既不包办代替,又不放任自流,群众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成为新居建设、管理的主人。”
全域整合:以新居建设集聚“1+N”投资效应
鹦鸽嘴村新居村民的实惠得益于多种政策的整合。
2013年,鹦鸽嘴村被列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挂钩项目的资金,前期来源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打捆”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建房补助,后期以挂钩项目招商引资、返还土地收益为主。
许照国的家就位于该村五组。“以前住的单层土坯瓦房,占地370平方米左右,院坝和猪牛圈占地260平方米,政府实施项目时,拆旧房给我补了13.8万元,现在我买了一栋两层共160平方米的‘巴山新居’房,自己只添了1万多元。”许照国告诉记者。
当然,对于那些没有挂钩项目、没有拆旧补助的“巴山新居”居民点来说,村民个人自筹资金要高得多。巴中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合资源,减轻群众负担。
首先,由政府投资补助建设基础设施,并建立支农项目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巴山新居”定在哪里,发改、交通、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的专项资金就投向哪里。
其次,政府通过政策手段激励农户加快新居建设进度,提升新居质量,资金以农户自筹、信贷支持为主,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政府借助D级危房改造、扶贫易地搬迁、地灾避让搬迁等项目资金给予适当补助,部分项目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
具体到国土资源部门,政策红利明显。以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为例,该村是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村,全村已拆旧用地180.18亩,项目实施完毕,可复垦耕地179.67亩,周转结余建设用地指标130.04亩。扣除挂钩项目实施成本,预计可实现土地净收益1.16亿元,这些资金将有力地支援新居建设。
巴中土地资源潜力还很大。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全市村庄用地4.2万多公顷(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87.31%),人均占地195.81平方米。目前,全市“巴山新居”工程已完成拆旧4.34万亩,复垦4.16万亩(其中耕地4.08万亩),扣除建设新居占地2.11万亩,全市共腾出集体建设用地2.23万亩。无疑,这对山地多、耕地少的巴中来说是块巨大的“蛋糕”。
在政策红利推动下,“巴山新居”建设快速推进。据统计,目前巴中市已建成连片扶贫开发片区24个、中心村38个、聚居点895个,共有8.52万危房户37.1万人从土坯房住进了“小洋楼”。
值得一提的是,巴中还创新农村廉租房模式,每一处新居均配套一定比例的廉租房,社区同步提供公益岗位,农村特困户和暂时无力建房户可以入住。
全域流转:构建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山坳中,鹦鸽嘴村的葡萄马上就可以采摘了,这也是该村探索“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土地经营模式的成果。
正如何小兵所说,“巴山新居”工程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过上好日子。
“产村一体,产村相融”,这是“巴山新居”建设贯穿始终的理念。巴中市把产业培育作为“巴山新居”建设的核心战略,结合产业园区建设,优先培育产业,引导和支持聚居点的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等,实行产居结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巴中所有“巴山新居”工程区域实现了农用地整理项目全覆盖,配套建设了公路、农田水利设施及田形调整、产业基地土地平整,为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
“整村推进、先股后转”,这是巴中土地流转的理念。巴中市实施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以“八权一股”确权颁证为基础,以“还权释能”为核心,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农村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资金。
目前,巴中建立了5个县(区)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184个乡(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并引进、组建投资担保公司、中介评估公司等交易中介组织15个,构建统一交易平台。2013年,巴中试点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4宗共52亩,实现流转收益255万元;全市流转耕地40.17万亩、林地48.2万亩。在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通过引进科技公司,建成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成立草莓、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草莓和富硒蔬菜2万亩,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8508元,同比增长22.42%。“借助土地流转平台,农村很多撂荒闲置耕地资源被盘活,吸引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何小兵介绍。
“巴山新居”得到多方肯定。2013年,四川省将巴山新居与“彝家新寨”“藏民新居”并列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周围村子的人也想搬到我们这里来。”许照国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明确,全面小康的难点和重点在西部、在农村。中西部无疑将成为未来20~30年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战场。未来,“巴山新居”将呈现什么样的画面,我们拭目以待。 (原载8月14日《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