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樊粹庭的戏曲思想与精神

2014-10-09赵培强

戏剧之家 2014年17期
关键词:豫剧思想

赵培强

摘 要:樊粹庭是豫剧历史上杰出的剧作家、导演、改革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和他领导的“强力集团”对豫剧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使豫剧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他因此被称为“近现代豫剧之父”。其成功之路折射出的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戏曲理想与追求、戏曲思想与精神,他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及丰厚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樊粹庭;豫剧;思想

中图分类号:J8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034-02

樊粹庭生于1905年,是豫剧历史上第一位职业剧作家,是杰出的导演、改革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和他所领导的“强力集团”的全方位改革下,豫剧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他因此也被称为“近现代豫剧之父”。其艺术事业的成功与其志向、兴趣及其对国家、民族、民众、学生的责任是分不开的,他的成功之路折射出的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戏曲理想与追求,戏曲思想与精神,他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厚的精神财富。

一、忧国忧民

当下豫剧舞台常见的经樊粹庭创作或改编的剧目大致有:《王佐断臂》、《叶含嫣》、《三上轿》、《齿痕记》、《大祭桩》、《卖苗郎》、《义烈风》、《女贞花》等。这些剧目有个共同的特点,即情节动人,唱词简洁、质朴却蕴含无穷魅力,具有一种感化力量。

透过这些剧目,人们完全可以感受得到樊粹庭对国家、民族的那种深厚情感,对劳苦大众艰苦生活的那种忧虑、焦虑,对黑恶势力的那种憎恨、诅咒,以及对美好生活的那种向往、憧憬。作为一名剧作家、教育家,樊粹庭把他的思想、爱恨与情感通过戏曲这种艺术形式很好地呈现给了亿万观众,他用这个特殊的阵地和方式给民众带去了教化与鼓舞,这是他为国家、民族所出的最大贡献。

二、追求理想

据樊粹庭在其自传中所述,1919年他考入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后,把整个精力都用到了搞戏上。他演话剧、学京剧,拜过京剧老艺术家贺桂福和云路卿等为师,又和当时的名艺人樊荣卿、高绍程为友,还在开封康乐社票房学唱并登台演出《马前泼水》、《张松献图》等明场戏。夜间不睡觉在月下练习身段等。1923年冬他毕业时,这个学校因国家没款遣派留学生而将开封的几个专门学校并在一起改为中州大学(亦即河南大学前身)。他可以免试入大学预科二年级。也就在这时,他决心上北京学京戏。后因其父不愿,只好继续读书。在此期间,他更是放肆地学戏、演戏,在校组织话剧团。那时演的是陈大悲和熊拂西的戏,有《维持风化》、《复活的玫瑰》等。同时他热心地选择了戏剧家陈治策的戏剧课……因他专心搞戏,特别是搞旧戏,众人或多或少地都以荒唐鬼看他。1929年冬毕业后,他经胡炎灼介绍到河南农村组织训练班工作。,他在那里教学生演戏(他也参加演出),还教了两堂戏剧课。后来任职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推广部主任,这期间他便丢开京剧,专心专意地学习河南戏。他联系了很多名艺人,如张子林、聂良卿、刘小鑫、筱火鞭等经常来往,又寻了三个小孩到厅来教他们学戏。同年秋天,推广部在上海购来磨电机一台,放映机一架,外国断片一卷,国产片两套,他便带领三个人到各县去放映,同时也借机对各地方戏都作了初步了解。1934年秋停止巡回放映以后,他集资接受了相国寺内一个戏院,更名为“豫声剧院”,并以陈素真为主角开始演出。他把舞台净化、服装扮相加以改进,又与演员断了嗜好,并请京剧人员教练武打和身段。1935年春,他因仰慕陕西易谷社,于是开始学编新戏。其处女作为《凌云志》,演出后大受各界欢迎,每次座无虚席。随后他又编《义烈风》、《霄壤恨》、《三拂袖》、《柳绿云》、《涤耻血》等。从此将整个精力投入戏曲中。后因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些阻力等原因,他无奈地把戏院卖了,说是脱离不干了。但是他并不是“洗了手”,而是以退为进。他要摆脱教育界去当真戏子。他当时很痛苦,痛苦是为了要脸面,但他索性不再留恋阶级地位了,他大胆地一头钻到旧社会所谓最下一等的队伍里去了。

就樊粹庭的这些心理、行为历程而言,我们不难发现,他之所以能够在戏曲事业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完全与他读书时期便已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有关。也正因如此,使得他开始有的放矢地去学习和参加一系列社会实践,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爱心育苗

据樊粹庭“狮吼剧团”的学生关灵凤、王敬先两位老艺术家讲,樊先生从不打骂学生,他对学生的爱全体现在他的日常言行之中。比如:为让学生吃饱饭,他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当掉自己的衣服换来粮食;为给学生治病,他不惜高价买进口针药;学生身上生虱子,他帮助捉;房屋漏雨,他便在打雷下雨的日子里把又冷又怕的学生们招集在自己的周围,大家依靠在一起,一边取暖一边听他讲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解放前的一次不幸被捕中,他从狱中偷偷写出家信,反复叮嘱家人一定要多给关灵凤家送几袋面(因为关灵风家生活困难),但他却只字不提自己狱中所受之苦……这些往事,讲者动情,听者动容。在旧社会那个特殊年代里,樊粹庭能够做到这一点非常了不起。这和当时的旧戏班、旧的剥削阶级思想正好相反。他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因此说,樊粹庭不仅是“狮吼剧团”的校长、老师,他更是一位伟大的慈父和为人师表的楷模。

四、因材施教

关灵凤在其《采得百花成蜜后》(《地方戏艺术》,1985年第1期)一文中这样说道:“……樊先生非常明白,没有演员,没有‘角什么都完了!所以,首先要发掘人才,培养人才。(为此)他经常带领我们做一种叫‘星星过月的游戏——就是让每个学生即兴表演一番。他得以从容观察、发现学生的天赋、特色、擅长、才能。当他发现某个学生是‘料之后,全体老师会群起而‘攻之,着意培养,因人施教,加班加点,单独教练,多给‘小锅饭吃,绝不搞平均主义。因为这关系到戏班的兴亡成败和大家的饭碗,所以‘红眼病、嫉妒心,宗派性干扰不大,全团都来培育‘尖子、“苗子”,不开花、不结果誓不罢休。接着就针对他们的特长来选择剧目和编新戏。如樊老师专门为王景云师姐改编《西厢记》,减少唱腔,增加身段表演,以发挥她的特点;为董有道师哥改编《顶灯》,发挥他丑角技巧;为武功突出的王敬先编写《金山寺》、《雷峰塔》、《红蛛女》等;为(擅唱的)我编写的唱功戏《汉江女》、《喜荣归》、《羽巾误》等;为了发挥全班学生武功,锻炼集体艺术,他还编写了《无敌楼》、《闹花灯》等群戏。这些戏演出后,无论在艺术上和票房价值,都取得了成就。”

豫剧大师陈素真在其回忆录《情系舞台》中也提到樊粹庭为其“量身订做”的《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柳绿云》、《霄壤恨》、《涤耻血》、《女贞花》等剧,这些剧目不仅全面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她的艺术水平。反过来,通过她的二度创作,也演红了这一大批新剧目,形成了陈(素真)红、樊(粹庭)红、戏红、团红的局面。

由此可知,樊粹庭的这种因人设戏、 因材施教、突出重点、发挥特长、培养个性的独特而科学的创作方法、培养方法,不仅解决了剧团的财政收入、成就了一大批艺术家、带红了一大批新创剧目,而且还全面影响和提升了豫剧的艺术水平,提高了豫剧在全国剧种中的地位,形成了“写一出,红一出”的轰动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艺术效果。

五、矢志不渝

樊粹庭的一生可说是历经挫折而不馁、历尽坎坷而不倒。他经历过和“豫剧皇后”陈素真的珠联璧合所带来的声名日隆;经历过陈素真突然离去而陷入的事业低谷;经历过旧社会军阀、地痞流氓的无理取闹、敲诈勒索;经历过日军飞机的狂轰烂炸以及逃难路上的颠沛流离;经历过创办“狮吼儿童剧团”所带来的艰辛与欢乐;经历过文化界猛批“樊戏”的不公正待遇;经历过老百姓和艺术家对他由衷地爱戴和赞颂……一切,都过去了。如今,他的作品依旧旺盛地生长在舞台之上,他的历史功绩已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公允评价。风雨过后,定是彩虹。而抵挡风雨的,正是他那百折不挠,永不退却,直面人生,越挫越勇的顽强拼搏精神。

其实作为民国时期的大学生,樊粹庭当属“物以稀为贵”的“天之骄子”,兼之他后来又任职于河南省教育厅,若照此情况发展下去,他的社会地位会越来越高。但他并没有沿着这条“阳光大道”走下去,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当时所谓的“下九流”行业,并为此不惜倾家荡产、与家庭决裂。可以说他用激情的一生,为豫剧的全方位改革贡献了全部的智慧与才华,他的这种献身戏曲艺术的精神,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中原沃土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应当珍惜这些瑰丽的民族遗产,并应在继承和弘扬方面——尤其是古老的戏曲文化方面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唯如此,戏曲事业才能后继有人;果如此,当是对樊粹庭先生最好的纪念!

猜你喜欢

豫剧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思想与“剑”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