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集团军:南疆丛林猛虎
2014-10-09董保存刘文睿
董保存+刘文睿
根在山西,淮海成军
驻守祖国南疆的第十四集团军的根在山西。抗日战争时期,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她是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一、第二十二旅。1949年2月,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将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一一○师整编后编入这支部队,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首任军长李成芳,政治委员雷荣天。
七七事变后不久,在山西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成立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总队,后扩编为决死第一纵队。1940年初,决死第一纵队正式列入八路军序列。1941年8月改称决死第一旅,归八路军太岳纵队建制,陈赓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
在抗日战争中,华北敌后战场曾经成功地组织过沁源围困战。1942年冬,日寇纠集3万余人,占领山西沁源进行“山岳剿共实验”,决死第一旅奉命成立沁源围困委员会,实行围困战,组织野战部队和民兵基干队,在全县13个区进行游击活动,清室空野,骚扰敌人,切断敌人的补给线等,最后迫使日伪军撤离沁源城。
日本投降后,决死第一旅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一旅,参加了著名的上党战役,生俘阎锡山中将炮兵指挥胡三余以下2000余人。1946年6月至11月,参加闻(喜)夏(县)、同蒲、临浮、吕梁、汾孝战役。
1947年3月,太岳军区的部分地方部队在山西灵石地区组建了太岳军区第二十二旅。4月至5月,第四纵队及第二十二旅在晋南地区进行攻势作战,歼敌1.4万余人。7月,第四纵队及太岳军区第二十二旅归陈(赓)谢(富治)集团指挥。8月,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先在潼(关)洛(阳)间往返作战,后转至伏牛山麓,开辟豫西根据地。
1947年11月,第二十二旅归第四纵队建制。1948年3月,他们参加洛阳战役,与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一起,全歼国民党青年军第二○六师等部共2万余人。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先后参加宛西、宛东、郑州等战役,后又参加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中,攻占符离集车站,断敌退路;在南坪阻击援敌,保证主力部队于双堆集歼灭黄维兵团。
这时,中共秘密党员廖运周率领国民党第八十五军一一○师在淮海前线起义,为十四军的历史增添了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笔。廖运周是1927年的中共党员,长期隐蔽在国民党军队中,向党组织传递重要情报。
1947年2月,廖运周派人和邓小平取得了联系。有一次,国民党军企图合围在山东泰安的第十纵队宋时轮部,廖运周派人连夜将情报送出,使第十纵队安全转移。陈毅、粟裕接见了送情报的人,称赞廖运周干得好。
1948年2月,邓小平指示廖运周,说解放军在近期要打一场大仗,要求一一○师地下党委做好一切准备,在解放军的接应下完成起义的任务。
淮海战役打响后,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被解放军包围,廖运周向黄维建议:“突围时若4个师齐头并进,在狭小的地带展不开兵力,不如用一个师打前锋,其他3个师在后面策应;前锋师进展得手,后面的3个师迅速跟上。”并表示:“如果司令官信得过我,一一○师愿为开路先锋打头阵。”
黄维颇受感动,拿出一瓶白兰地,斟了两杯说:“这瓶酿造多年的白兰地,我珍藏很久一直舍不得喝。现在我先敬你一杯,预祝你旗开得胜!剩下的等到开庆功会时,我还要再敬你。”
11月27日,淮北平原寒风凛冽。早晨6时,一一○师(缺一个团)官兵5500余人,按计划开出双堆集地区。他们的手臂上扎着白毛巾,迅速向解放军阵地前进。行进途中,黄维不断用报话机询问“突围”情况,廖运周不断报告:“进展顺利,已突破共军的第×道阵地,正在继续加速前进。”
两个小时后,一一○师起义官兵按照预定路线,全部通过了解放军前线阵地。跟在一一○师后面的国民党军部队,却突然遭到第六纵队的迎头痛击,黄维得到消息后,用步话机追问廖运周已到哪里。廖运周回答说:“正在前进,一切正常。”当国民党军飞机到部队上空侦查时,廖运周按约定的信号,向飞机表示“一切正常”。随后他下令关闭全师报话机,切断了同黄维的一切联系。
廖运周率部起义成功,经过整训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第四十二师。
艰难困苦铸就“决死精神”
在第十四集团军军史馆,我们可以看到这支部队“以团结救亡为核心的铁心跟党、誓死抗敌、敢打必胜”的决死精神是怎样铸就的,可以听到铿锵有力的歌声在耳边响起:“快迈开脚步向前,向前。不怕那一切危险和艰难,把全部力量献给民族……”
1941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日军对太岳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决死第一旅分散到各地,旅参谋长李成芳率三十一团在安泽县将军沟一带活动。老百姓都在饿肚子,部队更筹不到粮草,处境可想而知。
这时,日军企图围歼我太岳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李成芳不得不决定杀马充饥——那天早上,饲养员牵来了李成芳的坐骑,他抱了抱马脖子,用手梳理梳理马的鬃毛。马通人性,眼里含满泪水,在李成芳的胸前蹭了蹭。
李成芳事后回忆说:“马儿似乎有预感,真的,它哭了,我也哭了。我轻轻拍了拍马的肩胛,赶紧走开了……部队吃了一顿马肉,饲养员老冯和我没有吃。”
就在这个时候,日军“扫荡”扑空后开始撤退。李成芳岂能放过战机,立即指挥第三十一团在安泽县将军沟布置伏击,一仗下来消灭日军200余人。不久,决死第一旅收复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机关所在地沁源城。
1942年,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茨调集第三十六、三十七、六十九师团各一部7000余人,伪军4000余人,分数路对岳北区进行冬季大“扫荡”,企图占领并常驻沁源县城,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
决死第一旅紧急行动起来,和当地群众一起实行“空室清野”。在日军进入沁源县境前,李成芳率三十八团在外线周旋,袭击日军据点和交通线。
“扫荡”过后,日军将大部兵力撤走,留下第六十九师团伊藤大队驻守沁源城关、中峪、阎寨、交口4个据点,并在安泽和绵上的据点分别留下了一部分兵力,建立了所谓的“山岳剿共实验区”。
太岳区党委、八路军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决定,成立以中共沁源县委为核心的沁源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总指挥由决死第一旅三十八团团长蔡爱卿兼任,政治委员由中共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兼任,李成芳坐镇指挥(决死第一旅旅长李聚奎赴延安学习后,李成芳代理旅长)。
围困指挥部组织主力部队带领民兵在日军据点周围及公路两侧,开展麻雀战、狙击战、地雷战和伏击战,日夜围困袭扰,使日军不得安宁。民兵还把据点内的水井用粪便、土石填塞,迫使日军不得不在武装掩护下到据点外下河取水,游击小组趁机冷枪狙杀。同时,开展交通破击战,断沁源日军给养,迫使日军多次换防,收缩据点。沁源军民在日军交通线上遍布地(石)雷,大量消耗、疲惫日军,还组织群众,利用暗夜摸进日军据点,先后夺回粮食7000余担。围困战斗不断升级,一直持续到1945年4月。在此期间,英勇的沁源军民共作战2700多次,歼日伪军4000余人,创造了群众性长期围困战的范例,最终使日军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的计划彻底破产。
解放战争时期“决死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在上党战役、歼灭“天下第一旅”等作战中,战果辉煌,可圈可点。
1945年9月,太岳军区主力部队合编成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委。第四纵队下辖第十旅、第十一旅和第十三旅。后经中央军委批准,又将第八纵队合并到第四纵队,下辖部队番号不变,兵力大增。这支部队后被称做“陈谢兵团”。部队合编后,在刘邓指挥下进行了著名的上党战役。第十一旅旅长李成芳率部参战,斩获颇丰。
上党战役打得最激烈的时间是10月2日至12日,阎锡山的部队被我军围困在长治城内。李成芳指挥十一旅在长治北关作战。由于靠前指挥,他被大雨淋得发高烧。10月4日,冀南纵队司令员陈再道突然来到指挥部,告诉李成芳说:“敌人援军从太原、榆次向沁河以东的将军岭、桃川地区增援。邓(小平)政委亲自打来电话,命令留一个大队监视长治敌人,我们冀南纵队和你们旅立即赴老爷山打援。”
李成芳忍着剧烈的头痛,跳下床,立即命令部队撤出战斗,向老爷山疾进。
赶到老爷山陈赓的指挥所,李成芳浑身透湿,满脸是水,不知是汗还是雨。陈赓说:“你来得正好。敌人已开始逃跑,你们赶快抄近路向虒亭前进,到前边去堵截敌人,不许中途出击。只要你们能把敌人堵住,太行、太岳各参战部队才能全歼敌人。”
十一旅赶到虒亭时,第四纵队政委谢富治也赶到了,他对李成芳的第一句话是“你要是叫敌人跑了,撤你的职”。
李成芳是一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将领,不吭声也不着急,冷静地判断情况。他对身边的参谋说:“你们听,他们的大炮还在响,说明了什么?”
“他们要逃跑的话,后卫就变成前锋了。”
“他们还在打炮,说明他们还没有跑。”
李成芳说:“对呀,这正是好机会!我们步兵打他的炮兵,通知部队,分头去捉大炮!”
三十一团一营按李成芳命令,顺河沟跑步向阎锡山的炮兵阵地扑去,目标只有一个:一定要把大炮抓住!
一阵激战,仅三十一团就生俘阎军1000多人,缴获200多匹骡马、山炮7门。
战斗结束后,陈赓打电话给李成芳:“刘邓首长指示,缴获的炮和牲口,你们要分一部分给冀南部队。”
这实际上也是对一个指挥员的考验。陈赓打电话时也有些顾虑,这是要把李成芳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缴获调给别人。电话那头,李成芳回答说:“知道了,我们随时等候他们来取。”
这让陈赓很是感动,他放下电话对身边的参谋赞叹道:“本来还想对成芳解释一下,没等我说完,人家成芳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十一旅在上党参加激战时,毛泽东正在重庆和蒋介石进行谈判。后来毛泽东对上党战役的胜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13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就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就是说,把他们的13个师全部消灭”,“这样的仗,还要打下去”。
上党战役,十一旅还有一个收获,就是组成了山炮大队。在追击敌人的时候,李成芳对参谋长王砚泉说:“你留下来,把4门火炮整理一下,损坏的地方修理好;牲口鞍具都要配齐。等部队回来,我们就成立山炮大队。”
为成立山炮大队,李成芳下了一道特别命令:“在全旅挑选人员,挑选驮山炮的牲口,包括我骑的牲口也在挑选之内。哪一匹适合驮炮,就调哪一匹。”那段时间,弄得十一旅其他部队见了山炮大队的人就躲,怕大个子兵被挑走,好牲口被牵走。事后,李成芳回忆说:“部队作战,吃过了没有火炮的苦头,特别是攻坚战斗,有多少优秀战士倒在了城墙下、碉堡边啊!我做梦都想成立一个山炮大队。”十一旅的山炮大队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
进军广东,飞兵三水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组建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参加渡江作战,迅速切断浙赣线,配合友邻部队解放南昌,再由赣州一路南进。
1949年10月2日,在第四兵团的建制内,第十四军参加广东战役。10月9日,李成芳率部抵达英德,守军弃城而逃。这引起了李成芳的思考:广州的守军会不会也弃城而逃?如是,就意味着作为二梯队的十四军将没仗可打。怎样捕捉战机,李成芳认定在国民党军逃跑时,十四军必须追上去打。要做到这一点,动作必须要快!
李成芳要作战处处长梁中玉打开地图,问:“从英德至清远,清远至三水,先头部队要走多长时间?”梁中玉说:“至少要3天,如果大部队走,时间还得再长一点。”
副军长王启明说:“王砚泉副师长带领一一八团和一一九团两个团到了英德,一二○团还未到。如果等齐两个师,时间就更不够了。”
“那不行,要都等齐了再出发,敌人早跑光了。”李成芳说完,就往北江岸边走去。也许是江上的渔船启发了李成芳,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作出了决定:“通知司令部、政治部,立即派人去弄船。大船也好,小船也好,只要是能载人的船,能弄多少弄多少,船户要什么给什么!”
王启明副军长说:“好主意!部队坐船顺水而下,昼夜兼程,不知速度要提高几倍!”
梁中玉提醒说:“如果敌人封锁江面怎么办?”
“这倒是有点冒险。”李成芳说,“只有敢于冒险,才能抓住敌人、消灭敌人。即使有点损失,也值得”。随即,李成芳口述了命令:“四十师组织一个轻便的指挥所,带一一八、一一九两个团,于12日16时前赶到上步护渡口登船。军部组织一个轻便指挥所,带一部电台,带司令部、政治部10名干部,和四十师一起乘船由北江南下。”
10月13日,李成芳与先头部队率先到达清远。途中,有国民党军向他们乘坐的船只开枪,李成芳命令:“不要管他,继续加快速度前进!”
14日,十四军大部队开始乘船南下。第二天,占领三水城和西南镇,控制了北江、西江的汇合点,扼住了广州以西的交通咽喉。
在武汉的刘伯承司令员听到报告后,很是惊喜:“昨天下午李成芳还在清远,怎么一夜之间就占领了三水?”
陈赓报告说:“这是李成芳的杰作,他们昨天登船,不顾两岸敌人的袭扰,一夜顺水前行100多里,已占领三水。”
十四军的到来,迫使守在三水附近的国民党军第三十九军一○三师、一四七师共5000余人“愿意走傅作义将军的道路”。
而后部队接着向阳春、阳江方向追击,经9天9夜连续行军作战,在阳江地区歼敌第五十军、第三十九军、保安第二师、第十三兵团部、第二十一兵团部等4万多人(俘敌30300人,毙敌10000余人)。国民党海军第四巡逻联合舰队官兵500余人,率11艘军舰投诚。
广东战役结束后,第十四军进军广西、云南。经茂名阻击战斗、博白追击战斗后,强渡钦江,直插钦州,粉碎了白崇禧集团逃往海南岛的企图。钦州一战,第十四军俘敌第七军军长阎仁毅等将校级军官938名,校以下官兵44168人,毙伤敌1900余人,缴获汽车245辆,军用物资一部。
1950年1月,第十四军在南宁经过休整后,向云南进军。3月参加西昌战役。4月,第十四军兼云南军区所属滇西卫戍区,归第四兵团兼云南军区建制。在大理、丽江、保山一带执行剿灭匪患、改造国民党军起义部队、帮助地方建立政权等任务。
在战争年代,第十四军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有著名的太岳区战斗英雄胡尚礼、祁保禄,宁死不屈的战士马冠群,全国战斗英雄刘子林、侯廷选、张玉琦、高文魁等英雄个人和荣获钢铁防线“守如泰山”的第一一八团二营、“剿匪模范”的第一一九团第二、第三营和第一二二团“水上英雄”第四连、“突破天险”第六连等英雄集体。
“丛林猛虎”与“老山精神”
究竟什么时候十四军被称为“丛林猛虎”?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边境作战使这个称号威名远扬。“丛林猛虎”与其他部队,共同铸就了“老山精神”。
应该说,第十四军第四十师、第四十九师是名副其实的丛林作战师。进军大西南后,经过山地、丛林作战的锤炼;又长期驻扎在大西南,针对热带山地丛林训练过各种战法。1962年3月,昆明军区就在西双版纳举办过昆明军区第一期战术研究班,专门研究山地丛林的战法,军区副司令陈康将军以及军区机关、各军、师、军分区、步兵学校主管训练的干部等悉数参加学习。研究班后,第十四军四十九师副师长张化民上校还率领的一支200人部队,专门研究热带山岳丛林作战。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和平时的演练,第十四军积累了丰富的山地丛林作战经验。
在六七十年代的援越抗美时期,第十四军不仅担负着滇越铁路和公路的守卫任务,保证援越运输线的畅通,而且还曾有两个团去越南帮助抢修被美军炸毁的重要桥梁、工厂,在后方的战略要地负责阻击美军、南越特工队的偷袭,为越南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过汗马功劳。
有人说两山血战,以老山战场最为激烈,最残酷,以者阴山之战打得最有魅力。
1984年4月28日,第十四军第四十师、第四十九师分别对老山、者阴山一线越军展开大规模拔点战斗。经过激战,四十师一部7分钟占领662.6高地,5小时20分攻上老山主峰,下午,两个主力营向船头、八里河东山方向推进,占领敌10余个高地。
“老山主攻团”涌现出4个一级战斗英雄,分别是:史光柱、陈洪远、张大权、尹光中。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英雄传奇,特别是史光柱一度成为青年人追捧的对象。在1984年收复老山的战斗中,史光柱是代理排长。在进攻中,他8处负伤,左眼球被打掉了,右眼球被打进两块弹片,仍然坚持指挥战斗,带领全排攻占了57、50号高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作战任务,中央军委授予他“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后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其创作的诗歌《小草》被改编为歌曲后曾风靡全国。
者阴山开战前,四十九师师长廖锡龙赴前沿详细侦察敌情,勘察道路,为迂回部队选择最佳路线。总攻之前又根据战场情况随机决断,两度推迟总攻时间,在老山总攻后40分钟才发起攻击,使正面进攻部队和迂回分队得以极好配合,干脆利索地结束了战斗。以阵亡不到百人的辉煌战绩,占领者阴山全线,推进至松毛岭前沿,全歼敌两个连,毁灭性打击敌两个营,击溃敌3个团。
指挥者阴山战斗的廖锡龙师长,战后升任第十四军军长,当选“1984年十大风云人物”,后又晋升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
两山血战后,又有多支部队到老山轮战,第十四军的英雄们和后来者共同打造出了著名的“老山精神”——英勇拼搏的英雄主义精神、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恪尽职守的严于律己精神、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新时期以来,第十四集团军在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各项任务中,发扬了“决死精神”和“老山精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丛林猛虎”在西南的丛山密林中,建设边疆、保卫国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