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怀一颗赤子之心

2014-10-09胡译戈刘福全

湘潮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猪养殖研究

胡译戈+刘福全

他在中国农业科研领域奋斗了30多年,拥有中国当代科技精英之一、中科院二级研究员等诸多荣誉;他坚决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到国内投身养殖行业;他带领科研团队打开了中国饲料工业和养猪业的领域之门……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动物营养学专家印遇龙。

赤子情怀报国心

印遇龙1956年出生于湖南桃源。小时候的农村生活,让印遇龙对乡野充满感情,栅栏里的小猪争抢食物、憨态可掬的模样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1975年,印遇龙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学习动物生理学。在深入了解专业方向和社会需求之后,他便坚定了从事动物生理科学研究的信念,“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方法要正确,选择了一个正确的研究方法并坚持研究,才会做出好的成绩”。印遇龙无悔自己的选择。也是这个选择,他开始了与猪为伴30多年的日子。

1978年从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后,印遇龙被分配到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工作。“不安现状”的他,在工作期间到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从事了两年的动物营养研究。

1985年,印遇龙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申请赴前西德农业研究中心动物营养研究所工作。当他第一次来到德国农科院,所长Oslege教授见到他矮小干瘦的样子,听他说着结结巴巴的德语,将他与韩国和波兰的访问学者另眼相看,只给他安排了一个很简单的饲养试验。印遇龙并没有气馁,通过3个不眠之夜的努力,他提交了“关于研究猪回肠末端氨基酸代谢”的实施方案。Oslege教授看了之后诧异地问:“这个研究我们都做不好,你能完成吗?”他立即回答:我们中国有一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通过3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工作,他创新了瘘管技术,取得了成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学者的能力。从此,Oslege教授对他刮目相看,把他视为密友,在他们相处的20多个月时间里,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教授都亲自开车把他接到35公里以外的家里度周末,并承诺给予丰厚的物质待遇和先进的科研条件,让他留下来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此时的他已在科研中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上建立了猪回肠末端桥式瘘管技术体系,同时还发现猪小肠可以消化部分粗纤维,月薪由原来的800马克上升到3000马克,但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他委婉地回绝了教授的好意。考虑到国内搞科研会遇到许多困难,他自费购买7052马克的化学试剂和猪手术用器械,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家乡湖南,开始艰难的科研事业。

1994年11月,印遇龙因科研突出再次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先后到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学习访问,并于1997年9月在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留在加拿大Manitoba大学畜牧系任博士后高级研究员,2000年在美国农业部肉用家畜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成了印遇龙在国外的全部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十几年里,他无暇去欣赏异域风情,把自己的身影全部留在了图书馆和实验室。至今,他的妻子儿子还在埋怨:随他在英国的3年,连伦敦都没有去过;在美国和加拿大的5年,连纽约和华盛顿也没有去过。拥有深厚科研功底的印遇龙,被国外多家跨国公司和大学看重。上世纪末,当得知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面向世界招聘优秀人才的消息后,正在加拿大工作的印遇龙再次放弃了优厚的工作条件和温馨的家,那时他已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家,他顶着朋友们“在中国干一年收入还不如加拿大的一个月”“国内生活没有保障”的劝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并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入选者。

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作为新时代的一名科学工作者,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科学无涯乐作舟

印遇龙把自己的一腔真情融入祖国的热土。回国后,便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艰苦的科研道路。为了更好地研究营养素在动物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规律及其调节机制,使国际上“理想蛋白质”模型能运用到实际中,让老百姓吃上够吃、好吃而且吃得放心的猪肉,在有限的科研经费下,印遇龙带着他的科研小组穿梭在田埂间,来回搬运饲料,收集猪粪,分析样品。他带领课题小组用三轮车搬运和配制试验饲料2.5万多公斤,收集猪粪1万多公斤,猪尿0.5万公斤,分析样品达4万多次,进行了10多种营养成分分析,制定出了生长猪对各种营养原料的需要量。

在猪瘘管手术中,按照试验要求,每隔7天就要连续收集两天的回肠食糜。在这两天中每隔半小时要掏一次回肠中的食糜,同时称重、烘干、磨碎,接着进行营养成分的分析。有时瘘管会被堵塞,这时印遇龙就会带头用手去掏,甚至用嘴去吸,实验所需要的两万斤粪便几乎都是这样用手掏嘴吸,从回肠、肛门中收集来的。食糜比粪便还要臭,气味冲鼻,用肥皂洗都难以洗净。有一年夏天,因他们实验室的猪粪造成整个办公大楼从1楼到5楼都充满了臭味,有人提意见,所领导原想找他们交涉一下,但是见到他们紧闭门窗,顶着炎热和腥臭在工作,便没忍心打扰他们……

1999年,我国第一个畜禽健康养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禽健康养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成为国际上最早开展畜禽健康养殖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作为健康养殖研究中心主任的印遇龙,带领他的团队成员围绕猪体内的氨基酸代谢过程开展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经过5年多努力,共计完成了60多种饲料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的测定项目,取得了几十万个科研数据,向国际机构Genbank提交了18个猪磷和氨基酸及有关的重要基因序列,发现了淀粉消化释放葡萄糖的速度是影响氨基酸吸收与代谢的关键因素,解释了动物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整套环境安全营养技术体系,为日后饲料厂和养殖场设计高效的饲料配方奠定了技术基础。

2005年12月6日,以李德发、刘筠、陈焕春为首的鉴定委员会在长沙对该项目科研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将营养物质的代谢调控研究从消化道组织层次提升到器官层次,从机体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主要成果已处于国际前沿,其中氮、磷营养代谢的评定方法体系及其规律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6年,美国营养学会在其会刊中专门对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禽健康养殖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及其成果给予了专题评述,认为“以印遇龙博士为首的研究团队所建立的猪氮磷代谢研究方法和调控技术,为氮磷代谢调控技术与环境安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解决了猪营养学研究与应用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这一研究成果也确定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作为国际知名动物营养研究与交流中心的地位”。

科研工作是艰苦而漫长的,印遇龙却把科学事业作为一种快乐,以他内心的积极乐观、坚韧以及创新和永不止步的精神,攀登着科学高峰。他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9项,授权发明专利16个;在美国GenBank注册基因序列13个;率领团队在J Proteome Res(IF5.1)等影响因子超过3.0和一区期刊发表论文75篇,论文他人引用3813次,H指数高达34,进入本学科世界前1%科学家行列前茅;出版中英文专著10部。

绿色养殖推动者

一直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养殖企业都是通过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来增进牲畜的抗病能力,通过添加高铜高锌等重金属元素药物来刺激牲畜的生长。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动物产品中药物和金属元素残留严重超标,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还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畜禽产品饲养中抗生素和重金属药物饲料添加剂对人们和环境产生的危害,印遇龙领衔的课题组通过对上万头猪进行研究,在2009年终于研发出了能够在大幅度提升仔猪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的同时,没有抗生素和重金属残留的新型饲料添加剂——精氨酸生素(AAA),成功解决了畜禽养殖中乱用瘦肉精、抗生素和高铜高锌重金属的难题,为解决肉类食品安全问题及中国畜禽出口突破“绿色壁垒”开辟了一个途径。

研究表明,精氨酸是一种功能性氨基酸,在人体医疗保健方面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凭借着敏锐的科研创新意识,印遇龙发现,国外最初研究精氨酸是为了促进胎儿发育与提高胎儿存活率,而这一点与仔猪存活研究不谋而合。然而,目前精氨酸的生产技术还只掌握在日本、德国等少数国家手中,其市场价格十分昂贵。经过5年多的努力,印遇龙与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青年学者Texas A&M University伍国耀教授合作,通过各种技术攻关,成功合成了价格仅为精氨酸1/10的新型功能性氨基酸促进剂——精氨酸生素(AAA)。研究表明,在进入猪的体内后,精氨酸生素会有效促进猪体内的精氨酸合成,进而使猪“能吃、快长、腹泻少”。通过国内外多年的实验和对几万头猪的试用效果对比,该成果可使母猪产仔数增加10%~25%,仔猪日增重提高15%~30%,饲料利用率提高10%~15%,腹泻率下降25%~35%,并且没有抗生素和重金属残留。

印遇龙的研究,吸引了国际同行的注意。2012年1月11日,他的论文刚在《营养生物学》杂志在线发表没多久,就被总部设在加拿大的一家“Globe Medical Discovery”网站在首页推荐。这是一篇基础研究论文,探讨了L精氨酸通过刺激mTOR信号通路在猪滋养层细胞和蛋白质合成,促进猪胎盘细胞生长发育的机制。评论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有益的精氨酸补充对改善哺乳动物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9个月后,丹麦的科学家也提出了类似的发现。丹麦被公认为世界上养猪技术最先进的国家,1995年开始在全球率先禁用抗生素饲料,之后被各国纷纷仿效。而这一次,在科学家试图寻找新的健康饲料的努力中,中国学者走在了世界前列。

科研助推产业转型

仅仅有科研成果还不行,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算是真正地为人民做了贡献。在传统养殖方式占主要地位的中国,绿色养殖的成果转化困难重重。针对这一情况,印遇龙带领团队在瞄准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同时,积极与企业对接,通过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的形式,积极推进了畜牧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是印遇龙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之一。2009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发起,来自国内生猪产业的12家知名企业、4所高校、3家科研机构在湖南长沙共同宣布,联合组建我国首个生猪产业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通过科研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整合,着力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全面构建了现代生猪产业体系,提升了行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增强并实现了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构建了现代生猪产业体系。

2010年1月,组建半年后的战略联盟通过了科技部的技术性审核,标志着获得国家正式认可。此后,联盟规模不断扩大并步入正轨。2011年12月30日,战略联盟组建以来的首届工作会议在广州举行,联盟的目标被进一步明确为“最终形成优良种猪、安全饲料、高效防疫、清洁养殖、产品加工和高值化利用等安全优质猪肉产品生产技术创新体系”。2012年6月21日,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会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印遇龙被推举为首任理事长。从此,我国唯一一个覆盖生猪育种、饲料、养殖、加工、疾病和污染防控等环节的生猪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入了实质性运转阶段。 到目前为止,其技术和产品已推广应用到国内大部分省、市和东南亚各国,仅生猪氮磷减排技术的推广,就累计新增产值97.6亿元,新增利润11.5亿元,产生社会效益33.8亿元。

“技术是实打实的,如果满足不了农业的需求,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提高不了效益,那么这样的科研就是没有意义的。”印遇龙这样说。随着战略联盟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国内骨干饲料企业慕名而至。

做真言敢言的人

印遇龙是九三学社成员、政协湖南省委常委。

他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省政协大会和省政协常委会例会召开期间,认真准备、积极发言,不说假话,不编套话,不讲空话,切实做到了真言、敢言、实言。他利用所学,在过去5年的省“两会”上,多次就推动生猪等养殖产业健康发展递交提案,相继提出了《发展规模化养殖低碳养殖》等7个提案,这些建议受到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2007年,他向省政协会议提出了《生猪生态养殖》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湖南启动了 “千区万户健康养殖工程”和“户用洁气”工程。为推进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转变,转变养殖方式,推进健康养殖,这项工程以生猪、草食动物、名优鱼为重点,着力建设1000个标准化健康养殖小区和1万户标准化规模养殖户,极大推动了健康养殖产业发展,至今生猪总产值约占实施地农业总产值40%,实施地生猪人均出栏率和外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从2009年起成为省10个“千亿产业工程”之一。2012年,他针对现代禽畜养殖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调研,形成《发展规模化养殖低碳养殖》提案,促成了现代禽畜规模化、低碳化养殖工程的实施。印遇龙也成了该工程的组织者和参加者。在今年的省“两会”上,针对湖南生猪养殖的情况,印遇龙提交了《关于加强我省生猪养殖环境与肉品安全控制的建议》《关于湖南地方猪种开发与利用的建议》等提案,建议建立生猪养殖环境与肉品安全控制示范区,探索我省生猪养殖环境与肉品安全控制新模式。

2011年,印遇龙被中共湖南省委评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人物”;2013年,印遇龙被评为湖南省“十大同心人物”。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令计划在给印遇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科学人才的最高荣誉。这次当选,凝结了您长期以来默默耕耘、勇攀高峰的智慧和心血,也饱含着党和国家对您工作境界和创新成果的充分褒扬,您是统一战线家庭中的杰出代表。

在印遇龙心中,他最不愿提起的是家人。“对于科研,我可以自豪地说无怨无悔,但面对家人,我却非常自责。”自己的爷爷去世,爱人的奶奶去世,他都因公未能在两位老人跟前尽孝。

对儿子,印遇龙也感到非常愧疚。“因为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对儿子的关爱和与儿子沟通的时间就极为有限,儿子小时候常把我当陌生人看待,不愿叫我‘爸爸,见我回到家,只是对他妈妈说:‘他回来了。我很想多留一点时间给儿子,可一投入到工作又都顾不上了,妻子有时也难免会发脾气:‘如果把你花在猪上百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儿子身上,他也不至于对你缺乏感情。”“面对家人,我感到深深的愧疚,但我从不后悔我的选择。”

印遇龙情注畜禽养殖绿色产业,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执着农业科研工作,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中国农业科研领域已经奋斗了30多年,带领科研团队打开了中国饲料工业和养猪业的领域之门。他用一颗赤子之心诠释着九三人对民主科学精神的追求,他以对祖国挚爱为底蕴的智慧之光放射出炽烈的光和热。

猜你喜欢

生猪养殖研究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种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生猪屠宰价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