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质量的感知:基于外部利益群体的视角

2014-10-09张菡夏

商业会计 2014年18期

张菡夏

摘要: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发布,为实施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本文依据我国的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目标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规范,基于外部利益群体的视角,利用公开的信息和资料,结合内控目标实现程度和内控缺陷信息,实现内控结果与过程的综合评价,来规避目前内控信息披露流于形式等问题,构建一种有效、可靠、可被外界感知的内控质量的度量方法。

关键词:内控目标实现程度 内控缺陷信息 内控质量

一、引言

截至2013年4月30日,在我国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的2 469家公司中,2 223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占比90.04%,在2 223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司中,2 219家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为有效,占比99.82%,4家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为无效,占比0.18%;1 50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60.92%,在1 504家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中,其内部控制审计结论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1 479家,占比98.34%,非标意见共25家,其中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为21家,占比1.40%,否定意见为4家,占比0.27%。由以上数据可知,我国98%以上的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尽管这些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被认为是有效的,但其内部控制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对于外部利益群体来说,难以可靠地感知不同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差异性。

为了使外部利益群体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本文利用易于获取的信息和资料,结合内控目标实现程度和缺陷信息,实现内控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价,构建一种有效、可靠、可被外界感知的内控质量度量方法,为内部控制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基础。

二、文献综述

在国外实证研究中,学者普遍采用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代理变量。如Beneish等(2008)发现,企业的市场股价与内控缺陷报告情况呈负相关,在缺陷为重要缺陷时,这种负相关性会更明显;Ashbaugh-Skaife等(2009)发现,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有显著高的公司特定风险、系统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并随着审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意见的变化,权益资本成本也发生显著变化;Dan-Dhaliwal等(2011)以内部控制缺陷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如果上市公司披露自身的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债务成本会明显提高。

虽然国内单华军(2010)等学者也采用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和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数量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方法,但首先在现阶段我国薄弱的内外部治理机制下,加之《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对缺陷的初步与最终认定只做了原则性规定,缺乏操作性指导和惩罚机制,大多数公司存在缺陷认定标准不明确,缺陷类型和严重程度划分不标准、缺陷披露模糊笼统,甚至存在缺陷却选择隐匿等诸多问题,此时该度量方法将出现较大偏差。如赵息和许宁宁(2013)通过分析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重述的因果关系确定深市A股主板市场2008-2011年有172家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但只有54家对外披露缺陷;盖地和盛常艳(2013)指出管理层基于不同的动机,对是否披露以及何种程度披露内控缺陷信息存在自主选择。其次,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简单加总,仅仅考虑了缺陷的数量特征,没有考虑缺陷的性质与程度特征。最后,注册会计师基于专业、资源和时间的限制,更多关注基于财务报告内控的缺陷,这样的内部控制缺陷不能全面反映内部控制质量。所以,国外的方法在我国暂时缺乏可行性。

除此之外,在国内,内部控制度量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类方法:

第一类方法,按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思路:第一种以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或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标准,比如张然(2012)等。在自愿性披露范畴内,自愿披露内控信息是一种有利且有效的信号传递方式,内部控制质量好的公司倾向向外界传递这种信号,但随着我国上市公司开始逐步面临强制性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要求,以是否自愿披露作为内控质量的度量方式,其可行性将逐步降低。另一种以自我评价报告或审计报告的意见信息作为内部控制的度量方式,比如肖华(2013)等认为公司披露了无保留内控审计意见,就意味着公司董事会和外部审计师都认为公司内控是有效的、无重大缺陷,即高质量的内控。但在98%以上的公司认为自身的内部控制是有效的背景下,此指标并不能可靠地区分不同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差异性。

第二类方法,按照内部控制要素完善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比如于增彪等(2007)采用实地研究方法,将88个内部控制项目划分为13个内部控制审计项目,对每个项目再按照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分解,然后再将每个要素分解为具体的评分内容,运用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骆良彬等(2008)依据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了一个包含14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专家打分,确定指标隶属度,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池国华等(2011)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逻辑框架,设计一级指标是要素层指标,即内部控制五要素,二级指标是准则层指标,与要素的具体业务或步骤相对应,三级和四级指标是措施层指标,考虑具体业务或步骤实施过程中主要风险的控制措施。但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企业管理者的自我评估需要而归纳出的,对于外部利益群体,其难以实地接触与考察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得到相关指标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的真实信息。此外,这种方法忽略了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人造系统,其构成要素的有效性与系统整体运行的有效性并不存在着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

深圳迪博也将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作为一级指标,下设60多个二级指标,若上市公司披露指标信息则得1分,否则得0分,合计得分作为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但该方法基于有披露指标的就真的存在,而没有披露指标就真的质量不高的假定。一方面,由于 《基本规范》 过于原则和抽象,远不足以指导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逐条、逐项的评价,导致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都是依照内部控制框架泛泛而谈,评价结论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此外,在内外部治理机制薄弱的情形下,“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在所有者缺位的国有企业导致内部人控制,而在民营企业导致大股东控制,并通过管理层和大股东的身份重合或合谋,使得管理者掌握公司的实质控制权,其会利用超出其特定控制权范畴的管理层权力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更像是拥有管理层权力的理性经理人基于私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而不是为外部利益群体提供真实、可靠的内部控制信息。低内控质量的公司会因模仿成本低、机会大、处罚小等原因有动机去模仿高内控质量的公司,披露相关指标,所以有披露指标的不一定在现实中就存在相应内控制度。另一方面,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公司可能倾向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和执行重要的内控制度,而不是面面俱到,涵盖所有指标,所以没有披露指标的也不一定在现实中就内控质量不高。而且对披露指标的简单加总仅考虑了指标的数量特征,没有区分指标的重要程度,构成指标的完整性并不代表内控体系整体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第三类方法,是按照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如张兆国等(2011)按照内部控制目标,选取25项以财务变量为主的相关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和个性化处理,构建一个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戴文涛(2013)依据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选择基于AHP的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指数;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2011)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基础,构建内部控制基本和修正指数,度量内部控制质量。这种方法从“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为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度量内部控制质量,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且可以有效规避相关规则过于原则化,披露形式主义严重,外部利益群体难以获取真实、可靠、全面的内控信息等问题。但是,该方法存在以结果代替过程的问题。内部控制是合理保证内控目标实现的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也不容忽视,仅仅从内控目标实现情况度量内部控制质量,无法考察内部控制整个过程的质量。

以上这些方法虽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公司的内控情况,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难以真实、可靠、全面地反映公司的内控质量,更难以被外部利益群体感知。于是,本文基于外部利益群体的视角,运用可以通过公开的渠道获取的信息和资料,结合内部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和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实现内控结果与过程的综合评价,构建了一种有效、可靠、可被外界感知的内控质量的衡量方法,不仅对深化内部控制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可以使外部利益群体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三、内部控制质量的感知

为了保证公司的外部利益群体能够有效地感知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首先,在指标选取方面,本文遵循了以下两条原则:一是指标必须是企业能够通过各种内控程序和方法对其进行直接影响的,二是与指标相关的信息可以通过公开的渠道进行获取,这就避免了使用内部控制五要素带来的关于要素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的信息难以被外部群体真实、可靠获取的问题,提高了感知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其次,结合内控目标实现程度和内控缺陷信息,不仅实现了内控的结果评价,还实现了内控的过程评价,提高了内控质量评价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而且,使用内控目标实现程度来调整内控缺陷信息,能够减少刻意隐瞒重要或重大缺陷带来感知结果的偏差。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从此定义可知,内控质量的高低可以通过这五大目标的实现程度来度量。

内部控制缺陷是内部控制过程存在的缺点或不足,这种缺点或不足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缺陷是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的负向维度,如果公司内部控制设计或运行存在缺陷,就不能说公司的内部控制是高质量的。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按照缺陷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大小将缺陷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将“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缺陷界定为重大缺陷;将“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的缺陷界定为重要缺陷;将“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界定为一般缺陷。

因此,本文基于外部利益群体的视角,利用内控目标实现程度和缺陷信息,构建了一个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如图1所示。

四、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度量

(一)建立度量指标体系

企业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其战略管理过程中所要实现和改善的长期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取得满意的战略业绩的目标。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衡量:首先是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表现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其中市场占有率指一个企业的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对消费者满足程度,表明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市场增长率指一个企业的销售额在比较期内的增长比率,反映企业所提供商品和劳务能否持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表明企业在市场上的成长空间。其次是企业在市场上的持续发展能力,其能否在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质量及创新等方面保持优势,维持顾客满意度及忠诚度,可以通过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率、行业品牌或质量排名、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率来衡量。最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一个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我们可以通过总杠杆系数来反映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组合效果。

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从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两方面来进行衡量。经营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营运能力上,可以通过营运资金周转期和营运资本生产率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其中营运资本生产率是度量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指标,波士顿咨询公司曾对日本、北美和欧洲不同行业的500家公司进行调查,发现该指标每提高一倍,以人均销售额定义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增加20到60个百分点。至于企业的经营效果,最集中的体现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以通过销售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报酬率来衡量。另外,资产的所有者把资产委托给管理者经营,目的是追求资产的保值增值,资本保值增值率从股权投资者保护角度出发,衡量股东权益的保值增值状况,可以促进企业经营持续稳健的发展。此外还要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不能按期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而受到债权人的起诉,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社会声誉。

企业报告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从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两个方面加以衡量。一方面以注册会计师签署的审计意见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度量指标,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区别对待。另一方面从可靠性、相关性、稳健性、可比性及及时性这五个角度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单项度量标准。首先,从可靠性的反面来判断财务报告是否具有可靠性,如不良记录、财务报告重述和前期差错更正等,其中不良记录指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和其他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诉行为的公开处罚、公开谴责和公开批评。接着,利用本年度财务报告的实际值与上年度财务报告的预测值作对比,两者的差额来衡量会计信息的预测和确定价值,以确定相关性水平。然后,稳健性是指在会计确认、计量及记录过程中应当保持谨慎,不得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可采用Basu的盈余/报酬模型、Ball和Shivakumar的应计/现金流模型、Khan和Watts的C_Score度量法等来衡量会计稳健性,但鉴于这些方法对于外部利益群体过于复杂,本文不加考虑。接着,通过考察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来度量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看其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合理,是否会降低财务报告质量,影响其可比性。最后,通过实际报告时滞来度量财务报告披露的及时性,实际报告时滞越小,年度报告披露越及时。

企业合规性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用违法违规以及被动诉讼事项来度量。公司自身及其高管的违法违规行为都说明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未能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可能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失效。公司被提起诉讼,说明公司在产品质量、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违法违规行为、未履行债务以及涉讼金额的大小这三个指标来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的合法合规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资产安全除了防止资产流失、盗窃等物理安全外,更强调资产的价值安全。此外,对于我国的公司来说,关联方对于企业资产的占用以及企业的对外担保行为严重危胁着企业资产的价值安全。因此,本文用资产减值损失、关联方对资金的占用、对外担保金额这三个指标来评价企业资产的价值安全性。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构建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度量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A)是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二级指标(Ai)是内部控制五大目标,三级指标(Aij)是具体的度量指标(见表1)。

(二)计算与确定指标权重

权重是一指标在总评判指标体系中所起作用大小和相对重要程度的变量。权重的确定至关重要,其分配应尽可能的合理,通常因素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中,前两种方法确定的权重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紧密联系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和推理分析,对决策者的推理过程进行量化的描述,可以避免决策者在结构复杂和方案较多时逻辑推理上的失误。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集,都以二级指标为例。

1.构造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的度量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的度量指标的重要性采用萨蒂提出的1-9标度法(见表2)进行两两比较,得出相对权值,以此来构建判断矩阵。依据表3构建二级指标判断矩阵B,同样的方法可以构建A1,A2,A3,A4,A5的判断矩阵B1,B2,B3,B4,B5。

2.计算权值。根据二级指标判断矩阵B,求出矩阵B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A的权重向量W:W=(W1,W2,W3,W4,W5)。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计算表3中每行元素的乘积Mi(i=第几行),其次计算Mi的n次方根值Wi=,n=5(n=总行数)。W=(0.871,1.644,1.644,0.871,0.489)T。最后对向量做归一处理,即Wi=Wi=Wi/Wi,得到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 =(0.159,0.298,0.298,0.159,0.086)。

3.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构建具有主观性,需要检验其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计算公式如下:CR=CI/RI(其中CR为判断矩阵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代表同阶次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0.1时,表明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直到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定义为:CI=(λmax-n)/(n-1)。其中λmax代表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代表判断矩阵的阶数。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值如表4所示。

根据以上公式及数据可以对二级指标判断矩阵B进行一致性检验:先运用公式λmax=1/n(BW)i/Wi求出最大特征值,其中(BW)i表示BW向量的第i个元素,B为判断矩阵。

BW=

=

λmax=1/n(BW)i/Wi

=1/5(0.788/0.159+1.49/0.298+1.49/

0.298+0.788/0.159+0.444/0.086)=5.0149

然后建立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0.003725

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计算一致性比率CR=CI/RI=0.003725/1.12=0.00333<0.1,CR<0.1,认定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可得出二级指标Ai的权重Wi分别为:0.159,0.298,0.298,0.159,0.086。各类三级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与上述方法一致。

(三)指标的评价标准及得分方法

不同行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经营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宜采用一个统一的绝对评价标准,而应当分行业进行相对评价。

在评分方法的确定上,对于定量指标,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功效系数法来进行评分,因为该方法无须考虑指标的量纲问题,可以直接将指标值转换为评价得分值,计算简单且实用性强。根据各指标对于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衡量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将定量指标分为以下三类:正指标(指标值越大越好)、负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和适度型指标(指标值适中为好)。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应当采用不同功效函数进行评分:

对于正指标:KI=(XI-Xmin)/(Xmax-Xmin)×60+40

对于负指标:KI=(Xmax -Xi)/(Xmax-Xmin)×60+40

对于适度型指标:KI=(1-|Xi-d|/|Xmax-d|)×60+40

在以上公式中,Ki为各指标的得分,Xi为指标的实际值,X max为行业最大值,Xmin为行业最小值,d为适度值。式中采用常数的目的是为了将功效系数转换为百分制,理论上可以取和为100的任意两个数,这里取60和40。

而对于定性指标,则应该根据指标的性质进行个性化处理。例如,在对行业质量排名进行评分时,如果行业质量排名前5名,得分为100分;行业质量排名前10名,得分为80分;行业质量排名前15名,得分为60分;行业质量排名前20名,得分为40分;行业质量排名前25名,得分为20分;行业质量排名25名后,得分为0分。

五、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

外部利益群体结合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和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感知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具体来讲,依据重大缺陷的定义,如果自我评价或鉴证报告中表明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说明其内部控制存在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公司可能会严重地偏离控制目标,所以只要自我评价或鉴证报告中载明具有重大缺陷,就表明公司内部控制是低质量的,不用去度量内部控制各目标的实现程度。

而对于重要或一般缺陷,通过衡量其严重程度和出现次数来感知其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对于严重程度,可以构建评语集“很严重,较严重,一般,不较严重,不严重”,对应的分值是(100,80,60,40,20)。一般而言,重要缺陷处于较严重状态,一般缺陷处于后面这三种状态中的一种,可以通过构建X=ax+by的函数来衡量两者的共同影响(其中a、b分别是重要和一般缺陷的相对权重,a+b=100%, x、y分别是重要和一般缺陷的严重分值)。如果计算出来的函数值大于或等于100,表明重要或一般缺陷共同影响很严重,此时的处理与重大缺陷相同。

接着,按照上面介绍的层次分析法确定二、三级指标的权重,采用功效系数法将定量指标转化为百分值,采用个别分析法将定性指标转化为百分值,最后加权计算得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X=W1X1+W2X2+W3X3+W4 X4+W5X5(其中X1,X2, X3, X4, X5分别代表五大目标的实现程度)。

然后,通过构建函数Z=AX+BY综合考虑目标实现程度和缺陷信息来度量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分值(其中A、B分别目标实现程度和缺陷信息的相对权重,B<0,且A+|B|=100%)。最后,内部控制质量标准从内部控制质量分值入手,结合具体内控目标实现程度和内控缺陷信息,以等级制的形式,直观地显示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优劣,如上页表5所示。

六、结论

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外界可获取的公开信息,结合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综合考虑了结果与过程的评价,构建了基于外部利益群体的内部控制度量方法,能更好地满足外部利益群体了解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需要,为利益群体的决策行为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本文的不足是没有利用该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实证检验,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盖地,盛常艳.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

2.赵息,许宁宁.管理层权力、机会主义动机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J].审计研究,2013,(4).

3.方红星,刘丹.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师变更——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

4.戴文涛,李维安.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模型与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管理评论,2013,(1).

5.杨清,李睿,赵岩.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效率效果指数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4).

6.孙光国,杨金凤,郑文婧.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关键概念、运行机制[J].会计研究,2013,(3).

7.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J].会计研究,2011,(12).

8.张兆国,张旺峰,杨清香.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J].财务与会计研究,2011,(1).

9.骆良彬,王河流.基于AHP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模糊评价[J].审计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