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14-10-08赵树果,张艳博,朱立光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学科院校优化

赵树果,张艳博,朱立光

摘要:专业建设是加强地方院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地方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专业结构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结构优化的历史发展现状,针对地方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断优化与完善专业结构,以学科“专业群”建设为依托,构建了“立体式”的学科专业平台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效果显著。

关键词:地方院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1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成为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需重点突破的问题。

一、学科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优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主要围绕学科专业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进行调整。专业种类数量变化趋势为“少—多—少”,1953年、1965年、1987年、1993年、1998年和2012年的专业种数分别为215、627、671、504、249和635种;专业宽窄口径变化趋势为“宽—窄—宽”,管理主体模式变化趋势为“放—收—放”。1953年国家重视工科和师范类专业的发展,专业按产品、岗位和行业设置,口径较窄;1963年进行调整时,强调按学科设置专业、专业面拓宽,口径“宽窄并存”;1993年和1998年专业调整按“科学、规范和拓宽”的原则进行,实行学校主体申报与政府审批相结合的方法,按学科和科技发展设置专业,口径较宽;改革开放后,部分高校有权力调整、设置自己的专业,但目录外专业仍采取自下而上的“申报—审批—备案”制度。

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协调优化,高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面临与之相适应的再调整与再优化问题。随着专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专业从热门变成供大于求,毕业生就业困难;同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远低于高等教育的增长,在劳动力结构上,容纳高学历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很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制约着专业的发展。另外,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由为行业服务转向为地方服务,出现社会需求与人才就业相对的矛盾,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愿意下基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不适应现象。

2.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同型化,贪大求全,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一些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贷款压力等原因出现盲目扩张现象,学校定位不明确,自己占据优势且社会需求的基础和艰苦行业类学科专业开始萎缩,跟风申报的新上专业与学校的传统专业难以整合,专业设置过多且雷同。

3.学科专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出现下滑。在设置市场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方面,部分地方院校对自己的实力估计不足,论证不够,在学校师资、设备、场地、用房等教学资源不足的条件下盲目设置,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出现下滑。

三、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优化的实践

河北联合大学是2010年由原河北理工大学与原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专业发展历史回顾。原河北理工大学的学科定位为“以矿、冶、建材、重化工为特色,以工科为强势、工、理、经、管、文、法协调发展”。建校初始,适应国家重视工科类专业发展的要求,专业口径较窄,1958年设置的8个专业学科门类单一,全部为工学,人才培养结构单一。1959—1998年,学校增设了11个新专业,增加了经济学、管理学和文学3个学科门类,人才培养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999年开始扩招后,学科专门与专业数量开展大幅上涨,至2009年,学校基本构建起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是河北省矿、冶、重化工行业“总工程师”的摇篮。2010年与原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为河北联合大学,合校后共建设有75个本科专业,涵盖8个学科门类。

2.以“大工程教育观”优化与完善专业结构,构建学科专业群。根据合校后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在全面分析京、津、冀及唐山市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按照“宽口径、大工程、可持续”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大了对矿、冶、化工、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河北省传统支柱产业的建设力度;围绕传统优势学科,构建了机械类、电气信息类、材料类、土木工程类、经济类等优势支撑学科群。2011年,学校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重构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统一了通识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全面修订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习)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充分体现了“大工程”教育观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及课程体系。

3.“立体式”的学科专业平台建设。从2007年国家启动“质量工程”建设以来,学校依托现有的优势学科群,积极进行专业建设,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9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医生)培养专业3个,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专业和卓越工程师(医生)培养专业”等多层次的学科专业建设平台,根据不同层次的专业建设要求,制定了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进行不同层次的师资培养、构建了不同模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企合作模式,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进行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优质人才培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endprint

4.“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①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从2008年开始,学校按照“探索路子,培养尖子”的培养思路,“卓越化、个性化”的育人理念,汇聚优质生源,实施精英教育,培养卓越人才;人才培养注重“夯实专业基础、强调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实施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创办了“茅以升工科创新实验班”。经过探索与建设,在培养机制、教学改革、学生创新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中国教育报以《河北联合大学建创新“试验田”培养优秀本科生》为题做专题报道。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制定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建设冶金类、机电类、土木工程类、经管类等多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冶金工程专业实行“5+1+1+1”培养模式,采矿工程专业实行“2+2”人才培养模式,自动化专业实行“项目驱动式”、“订单式”等多样化人才培养等,取得了显著效果。

地方院校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壮大,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发展永恒的主题和核心工作,地方院校如何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社会需求与质量保证相结合,坚持传统特色与创新优势相结合,合理优化与调整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结构,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是今后甚至长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程艺,文明,黄泽秋,张庚家.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

[2]黄江美,曾冬梅.关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7,(6):20-22.

[3]李湘祁.试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J].湘潮,2010,(4):65-67.

[4]王先俊.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5]张选民,谢仁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高教发展的战略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16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课题《地方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结构优化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GH2011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赵树果(1969-),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联合大学教务处,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张艳博(1973-),男,河北保定人,河北联合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朱立光(1965-),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院校优化
【学科新书导览】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