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探索
2014-10-08黄宇
黄宇
摘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强国富民的战略需要,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学科竞赛有力地推动了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以中国大学生设计大赛为依托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作者在指导大赛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进行了一些反思及总结。
关键字:学科竞赛;综合素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09-02
一、引言
学科竞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良好的实践性,是对学生理论、实践、表达、交流和创新等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科竞赛多数以团队形式参加,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在竞赛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科竞赛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拓展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竞争意识、沟通及表达能力、组织纪律性及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等。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在倡导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方面,学科竞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为进一步推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激励全国高校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激发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每年在全国高校选拔优秀作品参赛。在2010年(第3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上,作者指导的参赛作品《东巴之舞?印象纳西》荣获大赛二等奖,在2011年(第4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上,所指导的参赛作品《我有一个梦想》荣获三等奖,参赛作品《I want to fly》荣获优胜奖等。探索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指导竞赛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进行了一些反思及总结。归纳起来学科竞赛主要培养、拓展了学生的以下四个方面的综合素质:(1)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协调能力及竞争意识。(4)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如下图1所示。
二、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培养拓展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就要有创新的活力,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科竞赛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往往内隐于个体,需要外界的有效激发。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要求参赛队的参赛作品要有较强的创新性,要有创意,要新颖等。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在设计大赛作品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积极调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潜能、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及思考力,注重全面引导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赛促学,鼓励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积极思考,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创意灵感,查阅收集资料,反复分析欣赏以往优秀作品,从网络上细心研读相关资料,开阔眼界,知己之短,知人之长,学人之长补己补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拓展思路,反复研究讨论设计参赛作品方案,修改调整参赛作品方案,创新设计,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思维意识,从而深入地挖掘学生创新能力,大赛以点带面,带动了广大同学的科研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对同学们的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推动及促进作用。
2.培养拓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我国宋朝时的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学习的整个过程,做过非常精辟的描述。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学习的过程,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知与不知的矛盾。从不知到知,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国许多学问家都极力提倡“勤学好问”,“学则需疑”。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揭示事物真相的开始,提问题时要尽量从多侧面来提,这有利于变换思维方式,从多种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要从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一番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与客观实际相近或相符的结论,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指导设计大赛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分析问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3.培养拓展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协调能力及竞争意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鼓励各高校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合作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俗话说团结力量大,同心协力才能彰显合作的优势,取得1+1>2的效果,这也正是《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生活在人群中,生活在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在参赛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最后的决赛答辩时等,要求同学们要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沟通交流,通力合作,配合默契,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尤其重要,同学们在组队共同完成参加竞赛过程中,选出组长,便于组织协调,每个队员,都应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同时注重交流沟通,相互了解,分工协作,各尽其责,集思广义,献计献策,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我每周召集全体参赛队开会,共同研究参赛作品设计方案及实施细则,参赛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难点,演示各参赛队的作品,鼓励每个参赛队队员积极发言,共同协商解决,队员们可以相互启发,发现新的创新线索,沟通协调解决。21世纪是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优胜劣汰,激烈竞争,其核心竞争力是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竞争,学科竞赛具有很强的竞争性,要有很强的竞争意识,要有不畏困难、勇于胜利的精神,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大赛作品现场展示答辩,锻炼了同学们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大赛最后发奖时对优秀作品的展示及点评,提供了各高校的相互学习及交流的平台,使自己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至于盲目,狂妄而有所作为,也促进了教学改革。
4.培养拓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是一个人精神力量的源泉,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经过努力,有必胜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一种正能量。居里夫人曾说过: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一个人一旦树立了自信心,他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努力实现奋斗目标,创造出奇迹。人的最深本质是被欣赏,在指导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过程中,我有意培养同学们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对同学们提出的设计制作亮点,我会及时鼓励,欣赏、恰如其分的赞美表扬学生,使学生具有荣誉感、成就感和被尊重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告诉他们成功没有捷径,只能是脚踏实地的努力,一环扣一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将自己的才能尽情施展出来,努力进取,对自己要有信心。
三、结语
随着学科竞赛内容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比赛交流,学生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对学生的人生成长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军辉.计算机学科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1-4.
[2]张风仙.以学科竞赛为龙头创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训基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
[3]袁振等.浅谈如何利用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导刊,2011,(34).endprint
摘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强国富民的战略需要,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学科竞赛有力地推动了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以中国大学生设计大赛为依托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作者在指导大赛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进行了一些反思及总结。
关键字:学科竞赛;综合素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09-02
一、引言
学科竞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良好的实践性,是对学生理论、实践、表达、交流和创新等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科竞赛多数以团队形式参加,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在竞赛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科竞赛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拓展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竞争意识、沟通及表达能力、组织纪律性及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等。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在倡导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方面,学科竞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为进一步推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激励全国高校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激发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每年在全国高校选拔优秀作品参赛。在2010年(第3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上,作者指导的参赛作品《东巴之舞?印象纳西》荣获大赛二等奖,在2011年(第4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上,所指导的参赛作品《我有一个梦想》荣获三等奖,参赛作品《I want to fly》荣获优胜奖等。探索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指导竞赛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进行了一些反思及总结。归纳起来学科竞赛主要培养、拓展了学生的以下四个方面的综合素质:(1)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协调能力及竞争意识。(4)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如下图1所示。
二、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培养拓展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就要有创新的活力,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科竞赛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往往内隐于个体,需要外界的有效激发。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要求参赛队的参赛作品要有较强的创新性,要有创意,要新颖等。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在设计大赛作品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积极调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潜能、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及思考力,注重全面引导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赛促学,鼓励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积极思考,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创意灵感,查阅收集资料,反复分析欣赏以往优秀作品,从网络上细心研读相关资料,开阔眼界,知己之短,知人之长,学人之长补己补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拓展思路,反复研究讨论设计参赛作品方案,修改调整参赛作品方案,创新设计,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思维意识,从而深入地挖掘学生创新能力,大赛以点带面,带动了广大同学的科研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对同学们的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推动及促进作用。
2.培养拓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我国宋朝时的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学习的整个过程,做过非常精辟的描述。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学习的过程,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知与不知的矛盾。从不知到知,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国许多学问家都极力提倡“勤学好问”,“学则需疑”。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揭示事物真相的开始,提问题时要尽量从多侧面来提,这有利于变换思维方式,从多种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要从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一番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与客观实际相近或相符的结论,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指导设计大赛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分析问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3.培养拓展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协调能力及竞争意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鼓励各高校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合作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俗话说团结力量大,同心协力才能彰显合作的优势,取得1+1>2的效果,这也正是《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生活在人群中,生活在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在参赛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最后的决赛答辩时等,要求同学们要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沟通交流,通力合作,配合默契,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尤其重要,同学们在组队共同完成参加竞赛过程中,选出组长,便于组织协调,每个队员,都应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同时注重交流沟通,相互了解,分工协作,各尽其责,集思广义,献计献策,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我每周召集全体参赛队开会,共同研究参赛作品设计方案及实施细则,参赛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难点,演示各参赛队的作品,鼓励每个参赛队队员积极发言,共同协商解决,队员们可以相互启发,发现新的创新线索,沟通协调解决。21世纪是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优胜劣汰,激烈竞争,其核心竞争力是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竞争,学科竞赛具有很强的竞争性,要有很强的竞争意识,要有不畏困难、勇于胜利的精神,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大赛作品现场展示答辩,锻炼了同学们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大赛最后发奖时对优秀作品的展示及点评,提供了各高校的相互学习及交流的平台,使自己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至于盲目,狂妄而有所作为,也促进了教学改革。
4.培养拓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是一个人精神力量的源泉,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经过努力,有必胜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一种正能量。居里夫人曾说过: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一个人一旦树立了自信心,他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努力实现奋斗目标,创造出奇迹。人的最深本质是被欣赏,在指导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过程中,我有意培养同学们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对同学们提出的设计制作亮点,我会及时鼓励,欣赏、恰如其分的赞美表扬学生,使学生具有荣誉感、成就感和被尊重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告诉他们成功没有捷径,只能是脚踏实地的努力,一环扣一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将自己的才能尽情施展出来,努力进取,对自己要有信心。
三、结语
随着学科竞赛内容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比赛交流,学生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对学生的人生成长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军辉.计算机学科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1-4.
[2]张风仙.以学科竞赛为龙头创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训基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
[3]袁振等.浅谈如何利用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导刊,2011,(34).endprint
摘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强国富民的战略需要,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学科竞赛有力地推动了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以中国大学生设计大赛为依托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作者在指导大赛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进行了一些反思及总结。
关键字:学科竞赛;综合素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09-02
一、引言
学科竞赛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良好的实践性,是对学生理论、实践、表达、交流和创新等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科竞赛多数以团队形式参加,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在竞赛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科竞赛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拓展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竞争意识、沟通及表达能力、组织纪律性及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等。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在倡导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方面,学科竞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为进一步推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激励全国高校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激发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每年在全国高校选拔优秀作品参赛。在2010年(第3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上,作者指导的参赛作品《东巴之舞?印象纳西》荣获大赛二等奖,在2011年(第4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上,所指导的参赛作品《我有一个梦想》荣获三等奖,参赛作品《I want to fly》荣获优胜奖等。探索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指导竞赛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进行了一些反思及总结。归纳起来学科竞赛主要培养、拓展了学生的以下四个方面的综合素质:(1)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协调能力及竞争意识。(4)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如下图1所示。
二、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培养拓展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就要有创新的活力,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科竞赛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往往内隐于个体,需要外界的有效激发。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要求参赛队的参赛作品要有较强的创新性,要有创意,要新颖等。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在设计大赛作品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积极调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潜能、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及思考力,注重全面引导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赛促学,鼓励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积极思考,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创意灵感,查阅收集资料,反复分析欣赏以往优秀作品,从网络上细心研读相关资料,开阔眼界,知己之短,知人之长,学人之长补己补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拓展思路,反复研究讨论设计参赛作品方案,修改调整参赛作品方案,创新设计,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思维意识,从而深入地挖掘学生创新能力,大赛以点带面,带动了广大同学的科研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对同学们的科研创新能力起到了推动及促进作用。
2.培养拓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我国宋朝时的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学习的整个过程,做过非常精辟的描述。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学习的过程,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知与不知的矛盾。从不知到知,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国许多学问家都极力提倡“勤学好问”,“学则需疑”。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揭示事物真相的开始,提问题时要尽量从多侧面来提,这有利于变换思维方式,从多种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要从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一番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与客观实际相近或相符的结论,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指导设计大赛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分析问题,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3.培养拓展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协调能力及竞争意识。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鼓励各高校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合作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俗话说团结力量大,同心协力才能彰显合作的优势,取得1+1>2的效果,这也正是《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生活在人群中,生活在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在参赛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最后的决赛答辩时等,要求同学们要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沟通交流,通力合作,配合默契,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团队意识尤其重要,同学们在组队共同完成参加竞赛过程中,选出组长,便于组织协调,每个队员,都应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同时注重交流沟通,相互了解,分工协作,各尽其责,集思广义,献计献策,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我每周召集全体参赛队开会,共同研究参赛作品设计方案及实施细则,参赛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难点,演示各参赛队的作品,鼓励每个参赛队队员积极发言,共同协商解决,队员们可以相互启发,发现新的创新线索,沟通协调解决。21世纪是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优胜劣汰,激烈竞争,其核心竞争力是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竞争,学科竞赛具有很强的竞争性,要有很强的竞争意识,要有不畏困难、勇于胜利的精神,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大赛作品现场展示答辩,锻炼了同学们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大赛最后发奖时对优秀作品的展示及点评,提供了各高校的相互学习及交流的平台,使自己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至于盲目,狂妄而有所作为,也促进了教学改革。
4.培养拓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是一个人精神力量的源泉,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经过努力,有必胜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一种正能量。居里夫人曾说过: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一个人一旦树立了自信心,他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努力实现奋斗目标,创造出奇迹。人的最深本质是被欣赏,在指导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过程中,我有意培养同学们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对同学们提出的设计制作亮点,我会及时鼓励,欣赏、恰如其分的赞美表扬学生,使学生具有荣誉感、成就感和被尊重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告诉他们成功没有捷径,只能是脚踏实地的努力,一环扣一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将自己的才能尽情施展出来,努力进取,对自己要有信心。
三、结语
随着学科竞赛内容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比赛交流,学生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对学生的人生成长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军辉.计算机学科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1-4.
[2]张风仙.以学科竞赛为龙头创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训基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
[3]袁振等.浅谈如何利用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导刊,201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