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集中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可行性的研究
2014-10-08郝兵
摘要:本论文主要阐述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或其他专业)“课时相对集中”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本文所述模式是将课时集中、课程集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一周安排几门课程、两节课一门课程、每两节课变换一次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MES;CBS;相对集中;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76-02
现代教育模式中的模块化教学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我国对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早于“项目化”教学,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两种流派的共性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其区别是CBE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本文所述的模块化教学有别于以上两种教育教学模式,上述两种模式是以培养模式为出发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本文所述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学模式和授课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模式,更形象地说,是一种课程集中、课时集中的教学模式。
一、常规教学引发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上都是将相关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进行,相对比较分散;实际的情况是每天的课程是根据科目分散进行的,学生在上完某一节课后,大脑思维还处在活跃期,还停留在刚刚讲过的课程的内容上,但随之而来的是接下的另一门课的内容,这可能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中断和不连续,在大脑中的内容相对较为松散,尤其是理工科专业课方面,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够系统地掌握,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持续性,但我们通常的教学恰恰不能够做到持续性,在课程安排上是间断性的。久而久之,大脑中的知识就变得没有集中性,较为“松散”,使学生在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时“时而学这个,又时而学那个”,长此以往,学生哪个都学得不扎实,兴趣也就渐渐降低,甚至消失。所以在课程安排上,既要符合教学安排,还要注重学习兴趣,中国人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习是强加性质的学,即使是学会了,也只能是晢时的。所以,为了真正地让学生对某一方面有兴趣,就要在其教学安排上进行改革:根据学期不同,根据课程不同,对相应课程的授课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达到既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实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二、模块化教学的优点
如何能既要保证教学进度和目标,又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失兴趣,是当前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对多所院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进行调查发现,有些教育机构的学习强度大,时间紧,但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经过分析,其中有几个因素:①这些教育机构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较高;②课程安排相对集中,学生学习连续性较好;③实践动手多于理论,理论体现在实践中;④教学目标明确(培养的学生就业方向明确)。经过以上分析发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以MES(或CBE)模块化教学模式为基础,以课程和课时集中为教学方式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谓“课时相对集中”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指将给定模块课程授课时间进行调整,将课程授课时间进行集中安排。当然,前提是可以这样安排的课程对于后续的课程是起到支撑的作用的,是后续课程的基础。“模块化”教学,可以使班级整体学习气氛调动起来,能够使学生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养成学生自发性学习的习惯,并能够提高小组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加班级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1.模式实施对正常教学班的影响。教学计划都是由学校或学院在学期初根据实际上课教师、上课场地、实训场所进行统一安排。按常规教学模式,一学期一名教师可能会担任多个班级、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而且都是按课程分散进行教学。如果改变某一个班的课程计划(按模块进行),一会影响其他班级的授课计划,二会影响到其他班级的实训场所。如果实施模块化教学,首先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解决教师的问题,还要有足够的实训场地。在教师方面,可以培养教师,让新接课教师负责其他教学班,而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负责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班(原因为以下第2点),但对于实训场地,因模块化教学班要求全天占用实训场地,这就给其他教学班造成了实训课没有场地的后果,所以如要实施模块化教学,实训场地必须要够。
2.模块化教学模式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将课时进行集中,连续进行授课,如某一门课108课时,按每周18进行计算,则利用6周时间将该门课程讲授完毕。正常教学模式下,通常一门课程一天内不超过4课时,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备课,如果按照模块化教学进行连续授课,备课时间上要远远小于正常教学模式下的备课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该门课上要有相当的经验和水平,对该课程要求相当熟悉,知识面要比较宽。
3.教学计划的制定。通常情况下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是以学期和课程为顺序进行开设,但模块化教学模式,则需要课程连续进行,这就要求对课程进行调整。另外,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存在连续性,高职高专的课程,通常情况下,第一学年公共课较多,课程大多存在不连续性,故不适合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从第二学年专业课才陆续开始,但也存在个别单一课程,可以考虑进行简单模块化教学(将公共课穿插进行)。可根据课程的性质,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全部为专业课程,而且课程的连续性较好,则可以进行完全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的连续性,进行课程安排。
4.学生的承受能力。常规模式下,学生一天内课时不超过8课时,课程门次不超过4门次,学生在学完某一门课后,会进入下一门课的学习,学生在中间有一个转换过程,使大脑有间息的过程;而模块化教学模式,则要求连续进行授课,对学生而言,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势必会产生疲劳,接收能力则会受到影响;但常规模式下,大脑的间息状态,也有不良的因素存在,由于课程的不停转换,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大大下降,学生学好学不好,关键因素在于学习兴趣,学生如果失去了对某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则很难将该门课程坚持下去并学好。所以,根据高职高专对学生的要求(提高动手能力),对于长时间学某一门课程,关键也是在于教师能否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对某门课程有兴趣,他就不会因为长时间学习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无论哪种教学模式,目的是要求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评价教学的最好的依据,高职高专的要求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如果教学模式改革,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并能做出好的作品,才算教学改革成功。该教学模式已经在个别高校的某些班级中进行尝试,总体效果相对于常规教学模式在教学质量上有明显提高。但该模式尚在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期待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对高校教学有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803012.htm.
[2]王卫霞.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作者简介:郝兵(1976-),男,河套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endprint